字號:
臺灣民眾抗日大事記(1895年——1945年)

  時間:2005-10-27 10:40    來源:     
 
 
    新華社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 陳斌華)從1895年臺灣被侵佔到1945年臺灣光復,具有光榮的愛國傳統的臺灣同胞在島內和大陸,不屈不撓地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對日鬥爭。參考學者安然所著《臺灣民眾抗日史》,這一期間臺胞主要抗日事件有: 

    1895年 

    5月 地方紳民丘逢甲等創議成立“臺灣民主國”,抗擊日寇侵佔臺灣。唐景崧為“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丘逢甲為“義勇統領”,立年號“永清”。唐景崧電奏清政府:“今之自主,為拒倭計,免其向中國饒舌;如有轉機,自仍歸中國”。隨後,各地義軍並起,全島人民展開了英勇的武裝反割臺鬥爭。 

    1896年 

    1月 抗日武裝民眾攻進臺北,與敵激烈巷戰。臺北至淡水一線被民眾收復,切斷了南北交通電訊。日軍對北部地區進行報復性“大掃蕩”。 

    1897年 

    5月8日 《馬關條約》規定臺灣同胞選定中國國籍最後期限。同日,臺灣同胞渡海回祖國大陸的有7000多人。當日,簡大獅、詹振等率領抗日武裝6000余人襲擊臺北,衝進市區,一度佔領奎府街、大龍峒等。 

    1898年 

    2月 簡大獅、羅錦春領導的抗日武裝,在竹子山倒照湖一帶,與日軍激戰6天,羅錦春犧牲,簡大獅率部退進深山。 

    12月 林少貓率領抗日武裝3000余人襲擊潮州、恒春。柯鐵等抗日武裝佔據大坪頂。 

    1902年 

    5月 抗日武裝領袖阮振、林少貓等被日寇誘捕殺害。臺灣同胞抗日武裝鬥爭轉入低潮。據日方統計,自1898年至本年林少貓犧牲為止,四年間,日寇殺害我抗日民眾共11950人。 

    1912年 

    12月 孫中山派同盟會會員羅福星等同志秘密到臺灣,宣傳抗日復臺,回歸祖國。羅福星隨後策動多次起義,1913年12月,日警在全臺大搜捕,羅福星等921名革命志士被捕,其中羅等200余人被殺害。 

    1914年 

    6月 日總督佐久間親自指揮萬餘軍警進攻太魯閣,高山族同胞奮勇迎敵,苦戰90天,斃傷日軍300余人,佐久間墜崖身亡。 

    1915年 

    5月 余清芳、江定、羅俊3人為首領,率領數千民眾起義。7月,起義軍隊進攻噍吧哖(今臺南玉井鄉),全殲甲仙埔、大邱園、小張犁、阿裏蘭等地日警。起義被日軍鎮壓下去,1000多人被日寇判為死刑。 

    1921年 

    10月 臺灣文化協會在臺北成立。這是民族主義重要啟蒙文化團體,主要成員有林獻堂、蔣渭水、蔡培火、洪元煌、林幼春等人。在該協會影響下,臺灣各地青年相繼組織各種文化團體。 

    1922年 

    1月 旅居北京的臺灣學生成立“北京臺灣青年會”,蔡元培、梁啟超、胡適等為名譽會員。大陸各地的臺籍學生也紛紛成立學生組織,廣泛開展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 

    1927年 

    12月 臺灣農民組合舉行全島第一屆大會,成立了全臺領導機構。農會會員迅即發展到數萬人,農民運動蓬勃展開。 

    1930年 

    10月27日 爆發震驚中外的霧社起義。霧社高山族同胞為反抗日本殖民者的壓迫奴役,經過週密計劃發動起義,共斃傷日警數百名,日本殖民當局調集大量日軍,並動用飛機、大炮以至使用化學武器,極其野蠻地殘殺起義民眾,被日軍殺害的有900余人。日寇暴行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日本政府被迫撤換臺灣總督及有關人員。 

    1937年 

    11月 宜蘭等地700多名礦工集體暴動,反抗日寇迫害。 

    1938年 

    10月 廣州淪陷前,抗日誌士丘念臺等組織“東區服務隊”,在惠、潮、梅所屬的25個縣中,宣傳抗日,發展組織,訓練民眾。 

    1939年 

    2月22日 臺灣民眾的抗日組織臺灣義勇隊成立,以李友邦為隊長。義勇隊主要從事抗日宣傳,教化日軍俘虜,戰時醫療服務,蒐集、傳遞情報,參與戰時社會服務等活動。同日,在浙江金華成立了臺灣少年抗日組織-臺灣少年團,李友邦兼任團長。 

    1941年 

    2月 臺灣革命同盟會在重慶成立,併發表宣言,號召臺胞參加抗戰,表示只有光復臺灣,抗戰才能勝利;只有協助祖國抗戰,臺胞才能獲得自由解放。 

    1945年 

    8月15日 日本宣佈接受無條件投降。 

    10月25日 臺灣地區日軍投降儀式在臺北市公會堂舉行。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代表中國政府正式宣告:從即日起,臺灣和澎湖列島正式重新歸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國民、政事皆置於中國主權之下。這一天被命名為“臺灣光復日”。 


  (責任編輯:清水)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