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甘肅〕中國心兩岸情

  時間: 2008-12-24 08:38     來源: 中國臺灣網     
 
 

 

  蘭州理工大學學生王禎妮

  在開始演講之前呢,我想先給大家帶來一首小詩: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講到這,我想大家已經知道我今天要說什麼了。今天,我演講的題目就是《中國心,兩岸情》。

  自古以來,臺灣就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三國鼎立時期的夷州,隋唐時期的琉球到明朝的澎湖巡檢司,隨便舉什麼例子都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前。是的,相同的祖先給了兩岸同胞同樣的黃皮膚黑眼睛,同樣的語言與文字,同樣的文化與傳統,同樣的勤勞與智慧,同樣的炎黃子孫血脈,亦給了兩岸同胞“砸斷骨頭連著筋”的兄弟親情。淺淺的海峽是淺淺的距離,而深深的情意是深深植根于兩岸人民心中的。

  非常時刻總會對這份情意有非常的感悟。瞬間吞噬6萬多條生命的汶川地震,仍然在我們的心中震撼不已。平素挂在嘴邊的一些言語,此時帶給我們新的感動與含義,地震發生後,臺灣企業和個人捐款臺幣二十多億元。而且地震傳出的當晚,臺灣紅十字會就接到馬英九的電話,焦急地關心紅十字會救災動員的狀況。到了第二天,馬英九又親自來到紅十字會,捐出二十萬元,希望拋磚引玉,帶動社會募款。不光是這樣,地震發生後,連續幾天,臺灣的媒體都把汶川大地震作為頭條報道。在臺灣各地街頭,各種慈善組織發動的為地震災民的捐款活動隨處可見。大地震,牽動著兩岸,牽動著華人世界,把兩岸同胞的心拉近了。

  所謂“患難見真情”。這個時侯,不管你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是窮人還是富人,是國民黨人還是共產黨人,也不管你是蘭州人還是臺北人,身在內陸或久居臺灣,更無論你的社會地位,身家背景。手足情是一種最自然的體現。這是全中國人共同的體現。這個時侯,中國人向全世界傳遞一個聲音,那就是我們的祖國從來不分臺灣與大陸。臺灣屬于而且永遠屬于中國!

  讓我們用一雙清澈的平民之眼遙望臺灣、欣賞寶島,看看海峽兩岸的故鄉情。蔣經國先生作出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的決策,就是因為老兵背上寫的“想家”兩字打動了他的心。廈門市紅十字會專門設立“尋親救助基金”,幫助家在臺灣的老人完成回鄉看看的心願。此前就有過九旬老人回娘家的故事,闊別故鄉七十四載的九十四歲的老人,終于回到了金門的娘家,與娘家親人相聚時熱淚漣漣,其情其景,讓人感慨又動容。接受採訪的老人說,因為有愛,回家的路上不辛苦!

  回家,我們期盼至今。現在,讓我們設想一下,在今後的某天,我們和孩子一起慶祝臺灣回歸周年時,你告訴孩子:在臺灣回歸之前,媽媽做過“盼回歸”演講。那該是一件多麼驕傲的事!

  今天,當我們充滿希望的時候,有些人認為我們無法做到。我們將用一句話作出回應:“不,我們可以!”

  這是我們的時代,要使我們的同胞重新回來,而且繼續保持繁榮,保持和平。回歸我們的統一夢,並重申一個事實——在兩岸人民之中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既然是一家人,即使有誤解、有紛爭,也依然是一家人;即使“燒成灰”,“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即使“改名換姓”,也改變不了血管里流淌著的屬于中華民族的濃濃熱血。

 
編輯: 賀晨曦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