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河南]老臺胞返鄉記

  時間: 2008-12-15 16:58     來源: 中國臺灣網     
 
 

 

  1977年從部隊復員後,我被分配到河南省夏邑縣委統戰部從事對臺工作,一幹就是三十多年。從1978年臺灣當局開放國民黨老兵回鄉探親開始,接待回鄉臺胞、為臺胞尋親、為臺胞落實政策有數百人次之多,接待回鄉探親臺胞是臺辦主任再平常不過的工作了。然而,前不久老臺胞張希望先生的第二次返鄉,卻讓我感慨萬千。

  張希望先生是淮河戰役時被國民黨部隊抓去當兵的,淮河戰役失敗後就隨國民黨節節敗退到了臺灣。由于他的家鄉永城縣張莊村在1956年行政區變動時歸屬到了夏邑縣行政區,1980年初張希望先生回鄉探親時,我費了很多周折才幫他找到了家鄉的親人。張先生見到了三十多年沒有音信的父母和兄弟姊妹,那高興勁可想而知,並置辦酒席宴請了村民。轉眼到了該回臺灣的日子,張先生所帶的錢已所剩無幾。

  改革開放初期的豫東平原還是相當貧困的,大多數農民還在溫飽線上掙扎。俗話說:人窮志短,馬瘦毛長。看到有的臺胞回來時給親友們送金送銀送美元,張先生的侄子們心里很不平衡,認為張先生沒有給他們多少錢,就變著法向張先生要錢。臨走的那天早上,天氣很冷,空中飄著雪花。縣里派去接張先生的車就停在門外,可他的那幾個侄子卻不讓張先生上車。張先生想給年邁的父母道別,他們也不讓,說這麼多年張先生不在家,父母都是他們幾個贍養的,要見父母就必須留下多少多少錢。經過村幹部的耐心調解,最後還是把張先生的西服、手表和皮鞋留下,他們才讓張先生見父母最後一面。在回來的路上,張先生一直在默默流淚。最後還是縣臺辦為張先生籌措的回程路費。張先生回到臺灣後曾給我寄過兩封傷心的信,再也沒有回來過。1991年父母相繼去世他也沒有回來。

  早在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就告訴人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今年春節剛過,已經過上富裕生活的張先生的侄子們找到我,說要給張先生承認錯誤,讓張先生在有生之年再回老家看看。我狠狠地批評了他們幾個,他們也都為當年的非禮行為後悔不迭。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給張先生寫了封信,介紹了家鄉三十年來的巨大變化,也把他侄們子向他承認錯並真誠邀請他回來探親的願望告訴了他。

  畢竟有骨肉親情絲絲相連,我給張先生去信後不久就收到了回信。張先生沒有再計較過去的非禮待遇,而是欣然同意回來探親。他說他早就想回來看看家鄉的變化,想給父母的墳上添一把土,再為父母盡一份孝心。清明節前夕,78歲高齡的張先生高高興興地登上了飛往回家的飛機。為了表示歉意,他的侄子們租了兩輛轎車,特邀我一起到鄭州新鄭機場去迎接他們的親人。看到三十年來家鄉的變化和親人的變化,老臺胞張希望樂的合不攏嘴。

  回到臺灣後,張先生給我寫信盛讚家鄉的巨大變化。信中說道:“伊主任,您好!這次回鄉探親,料想不到我的家鄉--夏邑會有如此巨大的變化,村里都修通了柏油馬路,村民都住上了樓房和平房,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汽車、摩托車隨處可見,村民們和諧相處,其樂融融。縣城里燈火輝煌,高樓、大廈林立,每到黃昏時分,大街小巷人潮如流,馬路兩邊自由自在的人們或飲酒閒談、或高談闊論,可見大陸人民的生活已經步入富裕、健康的大道”。三十年後再次回鄉探親,張先生對家鄉的變化使用了“料想不到”和“如此巨大”兩個詞來形容,可見我們的家鄉的確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不光是從臺灣回來的張先生看到了,其實我們生活在這個小城里的居民早就看到了。

  作為臺辦主任,我為張先生的高興而高興,被張先生的感動所感動。我根據張先生回鄉探親的感受撰寫的題為《耄耋臺胞盛讚夏邑變化巨大》的通訊,被省、市、縣多家電臺、電視臺播發,並被多家網站進行了轉載。今天我又收到張先生的來信,說他最近還要再次回來看看,想捐出自己的積蓄為村里建一所養老院。

  (作者:河南省夏邑縣委臺辦 伊春)

 
編輯: 賀晨曦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