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字號:
左小蕾:實現持續回升仍需政策呵護

  時間:2009-04-29 11:07    來源:中國證券報     
 
 

  按説一季度的數據一般不具有年度平均的意義。不過今年特殊的政策因素,使得一方面一季度數據對判斷全年經濟的趨勢有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數據提出的問題,對政府下一步的調控政策會産生直接的影響。

  總體來説,統計局和海關總署發佈的一季度相關經濟數據,可謂喜憂參半。GDP6.1%的增長比國內外的預期要好,增強了全年恢復更穩定增長的信心。幾個領先性經濟指標,如採購經理人指標(PMI)、電力生産和需求、銀行新增貸款等,從不同的角度發出經濟增長回暖的信號。同時,消費增長對經濟增長呈中性貢獻狀態。而進出口對經濟增長則成負貢獻狀態。

  筆者認為,一季度各類數據所發出的信號比較複雜。一部分給經濟增長恢復帶來信心。一部分指標顯示了經濟增長還有一些制約因素,不解決這些問題,經濟增長的恢復可能不具備穩定性和持續性。

  應密切關注三個問題

  一季度數據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經濟增長主要是投資拉動的。PMI指標的領先性和銀行新增貸款,主要表現在對製造業原材料的投入和資金投入的經濟活動方面。結合一季度的28.8%投資增長,上述指標幫助我們作出判斷,投資推動是經濟在未來三到六個月回暖的主要動力。

  與此相關的另一個問題,從企業利潤37%的負增長來看,投資的增長,主要源自政府投資和銀行貸款。因為在利潤下降的預期下,民間資本的投資意願不會很高。這可能成為制約經濟穩定增長的瓶頸之一。

  第二個問題是,貿易順差今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能為負。出口數據連續幾個月的負增長,使得貿易順差大幅下降。預期今年國際經濟的形勢不會發生根本的改變,國際貿易,特別是出口形勢不能太樂觀。

  與之相關的問題是,刺激國內的消費,可能是進一步穩定經濟增長的最大的空間。在投資大漲,出口大降的形勢下,只有消費增長存在空間。所以消費的增長將成為制約我國經濟能否較快恢復的關鍵。

  第三個問題是,關於貨幣政策。一季度數據産生了一些相互矛盾的擔憂:PPI和CPI雙雙負增長,似乎增加了降息的空間。但是貨幣供應量的空前增長,引起貨幣政策可能改變來遏制通脹的猜測。貨幣政策的取向對於當前的通縮和將來的通脹,乃至經濟增長態勢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編輯: 肖燕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