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字號:
中國商務形勢述評:認清風險 加快“走出去”步伐

  時間:2009-05-18 16:4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商務部在其官方網站上發表商務形勢述評文章《抓住機遇 認清風險 加快“走出去”步伐》。文章稱,今年以來,中國的“走出去”業務發展平穩,尤其是對外承包工程,雖然金融危機導致形勢嚴峻複雜,該業務仍然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成為我國對外經濟活動中一個亮點。

  文章全文如下:

  抓住機遇 認清風險 加快“走出去”步伐

  (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

  一、我國“走出去”戰略穩步推進

  今年以來,我國的“走出去”業務發展平穩,尤其是對外承包工程,雖然金融危機導致形勢嚴峻複雜,該業務仍然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新簽大項目數量持續增多,技術含量不斷提升,成為我國對外經濟活動中一個亮點。

  從今年第1季度的統計來看,我國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124.3億美元,同比增長32.6%,其中,在亞洲實現營業額64億美元,同比增長40.9%,佔51.5%;在非洲實現43.3億美元,同比增長35.2%,佔34.8%。同時新簽合同額335.5億美元,同比增長57.5%,比完成營業額增加幅度高出25個百分點,標示著對外承包工程還有較大的增長潛力。其中,合同金額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新簽項目達101個,合計273億美元,佔新簽合同總額的81.4%。

  同期,對外投資和對外勞務合作也有所發展,今年第1季度,我在境外投資設立企業445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6.8%,中國企業參與境外並購案例增多;我國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20.1億美元,同比增長10.4%;1季度派出各類勞務人員7.57萬人,較上年同期增長0.22萬人。由於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對外勞務合作在外人數有所減少,但隨著對外承包工程的快速增長,對外承包工程項下勞務有望保持增加態勢。

  二、當前加快實施“走出去”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雖然這次全球範圍的金融危機給我國企業“走出去”帶來了較大影響,但總體説來是機遇與挑戰並存。

  挑戰主要來自於企業融資困難加大,市場風險增加,勞務糾紛事件時有發生等方面,但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我國企業“走出去”,開展對外投資合作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國宏觀經濟狀況較好,擁有充足外匯儲備,企業國際競爭力和跨國管理能力有所提高,對外投資合作具備較好的發展基礎。國際金融危機引發了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刻調整,但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趨勢不會變,我國企業“走出去”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境外投資並購優質企業、資産的機會增多,投資成本降低,交易條件改善。我國工程承包企業成本優勢明顯,傳統市場仍有潛力可挖,受衝擊較小的新興經濟體將加大項目建設投資,一些國家希望我國提供多元化融資,進入新的、高端的承包勞務市場機遇增多。

  三、不失時機地加快“走出去”步伐

  在當前金融危機形勢下,有實力的企業抓住機遇,加快“走出去”步伐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可為保持我國對外貿易的穩定做貢獻。以對外承包工程為例,它作為貨物貿易、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的綜合載體,帶動了大量國産設備、材料、技術出口和勞務輸出,促進了國內建築、製造、運輸、金融等多個相關行業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據初步統計,2008年,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帶動了300多億美元的國産設備出口和20萬人次外派勞務,我在境外設立的中資企業也實現進出口1300億美元。

  其次,可與一些國家加強合作,共渡難關,如通過建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引導和帶動有實力的中國企業“走出去”,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實現原産地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增加當地就業和稅收、擴大出口創匯,提高當地經營管理經驗和技術水準,促進當地經濟更快發展,實現與東道國的互利共贏。

  第三,有利於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研究發現,德國、日本等貿易大國在其經濟起飛階段,都曾經歷了以貿易為主的商品輸出向貿易與投資相結合,再進一步發展到以投資帶動貿易的發展階段,並通過對外投資等資本輸出,很好地解決了國際收支平衡問題。截至2007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僅佔全球對外資産總量的5%,只相當於日本的1/4、德國的1/10和美國的1/20。2007年我國吸引外資與對外投資額之比為4.42:1,2008年上升為1.77:1,雖有所改善,但與發達國家的數字(2007年1:1.354)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加快“走出去”步伐,輸出中國資本,有利於緩解貿易順差,促進國際收支總體平衡。

  第四,有利於我國經濟的科學發展。近年來,我國建築業、通訊、電力、交通設備製造業通過承包、援外實施國際項目,實現了規模經濟和産業集聚,極大地提升了國際競爭力。我國紡織、輕工、家電等傳統優勢行業,通過境外加工貿易、經貿合作區等方式“走出去”,促進了産業結構調整。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以外促內,才能更好地實現內需為主和利用外需共同拉動的經濟增長格局。

  因此,企業在注重風險防範的同時,應樹立信心,著眼長遠,適應形勢變化,立足自身優勢,及時調整發展戰略和經營策略;加強銀企合作,創新發展方式,加快結構調整,積極穩妥地開展跨國並購和帶資承包;有條件的企業可突出主業,突出實業,適當加快對外投資步伐,適時並購擁有核心技術、品牌、行銷網路或高素質人力資源的企業;要更加注重培育知名品牌,建立境外行銷網路;加快境外承包勞務市場佈局,積極開拓歐美市場和新興市場,鞏固亞非傳統市場。

  四、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政策支援和服務

  為鼓勵企業抓住機遇“走出去”,今年以來商務部先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為建立健全規範的管理體制,商務部發佈了《境外投資管理辦法》,下放境外投資開辦企業核準許可權,簡化核準手續,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決策權,該辦法已于5月1日起順利施行。在各部門的配合下,已形成了“商務部宏觀管理、各部門協調配合、地方政府屬地管理、行業組織和境外中資商會、駐外使館一線監督、政府間共同管理”的對外投資合作管理框架,商務部在2008年出臺《對外承包工程管理條例》後,還在抓緊制定《對外勞務合作管理條例》和《對外投資合作條例》兩個法規,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管理體制。

  第二,制定支援和促進政策,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在財稅、金融保險和外匯、出入境等各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支援政策,這些政策正在發揮積極作用,方便了企業“走出去”,降低了企業“走出去”的風險。

  第三,提供多方面的公共服務。一是資訊服務。商務部陸續推出了《國別貿易投資環境報告》、《對外投資國別産業導向目錄》、《對外承包工程國別産業導向目錄》和首批20個國家的《對外投資合作國別指南》,分國別地介紹相關國家的投資環境和經營環境,從法律、風土人情到一些具體的重點合作領域。3月商務部正式開通了“對外投資合作資訊服務系統”,實時向公眾提供更加權威和專業的資訊服務,包括政策措施、統計數據、調研報告、項目資訊等。企業不僅可以線上辦理相關業務,而且可以上網獲取相關資訊。二是人才教育和培訓。近年來,商務部委託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組織對我國的跨國經營人才進行培訓。在此基礎之上,今年3月底,商務部編寫出版了《跨國經營管理人才培訓系列教材》,為規範培訓和把培訓長期化打下了基礎。三是維護企業的海外合法權益。商務部跟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雙邊經貿混委會的機制,簽訂了127個雙邊投資保護協定,與一些國家正在商簽自由貿易區協定,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就加強互利合作簽訂了政府間的協定。這些機制和協定為企業“走出去”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為維護企業合法權益服務。商務部正在構築境外安全網路、制定了應急預案,完善了境外糾紛和突發事件處理辦法,建立了全國外派勞務援助機構,已經妥善處理了多起境外突發事件。

 
編輯: 肖燕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