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解讀
 
 
兩岸農業合作恰逢其時

  時間:2006-11-27 10:14    來源: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隨著國共兩黨達成合作共識及大陸諸項對臺新舉措逐漸落到實處,兩岸農業合作已漸入佳境。今年10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剛剛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更是掀起了兩岸農業新一輪合作熱潮。

圖為重慶榮昌縣工人正在紡織夏布

    迎接兩岸農業合作新機遇

  近日,由臺盟中央和重慶市政府共同舉辦的“海峽兩岸農村合作經濟論壇”在重慶召開,兩岸近百名專家、學者和農民合作組織代表,圍繞兩岸農民專業合作以及進一步深化兩岸農民組織交流與合作的思路、方法等進行了廣泛的研討。

  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始於20世紀80年代。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兩岸農産品貿易與臺商對大陸農業領域的投資持續增加,種源與技術引進、學術交流與人員往來等都取得了重要進展。

  國臺辦經濟局局長何世忠説,從今年出臺的15項惠及臺灣同胞政策措施中可以看到,有7項涉及兩岸農業合作;大陸推出深化兩岸農業合作的新規長達20條……“兩岸農業合作一直是兩岸交流的重頭戲,促進兩岸農業合作實謂互惠互利、造福兩岸。”

  “兩岸農業合作正處於又一個新的發展熱潮之中!”臺盟中央主席林文漪高度評價兩岸農業合作發展勢頭。

  林文漪認為,臺灣農民合作組織經歷多年發展,豐富經驗值得借鑒。同時,臺灣農業企業和農民也需要到大陸尋求投資、發展和創業的機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剛剛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也體現了農民組織化的需求。”

  作為知名農業專家,臺灣屏東科技大學農企管理系教授段兆麟多次往返于兩岸之間。他在論壇上介紹了臺灣農業産銷組織高效管理的經驗,並期許島內能以更為開放的態度迎接兩岸農業合作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

  農民合作組織不可或缺

  在論壇上“農會”、“産銷班”是臺灣農業專家經常提到的詞語。臺灣各地都設有農會,農民可以自主加入。農會設有輔導科、推廣科,為農民提供生産、銷售、技術服務。此外,農會還設有加工廠,收購農民種植的作物進行深加工,一旦市場行情不好,他們會以保護價收購。同時,農會還可以代表農民向金融機構爭取資金,支援新品種、農技推廣以及建設廠房等。

  産銷班則是直接介入生産銷售的農民合作形式。産銷班實行産銷合一,一般有十多個人,一部分是耕作人員,一部分是行銷人員,還有農技人員進行科技推廣、輔導,帶動農民開發農産品等。

  曾任臺灣南投縣農業局長的林雨森説,臺灣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推行了50多年,雖然遇到不少的困難,但基本上運作是成功的,不但農業技術水準快速提升,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林雨森還列舉了通過合作模式可以獲得的諸多效應。

  中國合作經濟學會副會長繆建平很有興致地給記者介紹:“我們在臺北農産品第二批發市場參觀時看到,那裏每日交易1000多噸果菜,大部分是農會組織和青果合作社參與銷售的,他們採用拍賣的方式,從早晨4點多到7點,兩個多小時就全部結束交易。”

  繆建平説,臺灣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是和農産品流通制度的形成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通過農民合作組織引導農産品聯合運銷,減少中間環節的利益流失,增加農民生産經營的收入。他説,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組織是高度市場化現代農業産業體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臺灣農業合作社和産銷班的實踐做法所産生的績效,很值得重視和借鑒。

  為兩岸農業合作牽線搭橋

  林文漪説,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臺盟就開始了對兩岸農業合作領域的關注和研究,近十年來,從與島內往來頻繁的東南沿海省份福建、海南,到中西部的湖北、陜西、重慶,臺盟各級組織都投入到了兩岸農業合作領域的研究和有關工作中。臺盟已成為兩岸農業交流合作的“紅娘”。

  以重慶為例。今年10月在“海峽兩岸農業合作成果展覽暨項目推介會”上,國臺辦宣佈批准重慶市設立“臺灣農民創業園區”,由臺盟重慶工委牽線的烏龍茶加工廠、臺灣烏龍茶茶業示範園區、食用菌示範基地等三個項目正式簽約,協議資金共3500萬元人民幣。

  臺盟重慶工委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重慶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已基本覆蓋了重慶市的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等農業主導産業,包括柑橘、檸檬、蔬菜、蠶桑、茶葉、辣椒、中藥材等20多個主導特色産業,成為推動農村産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維護農民經濟利益的新經濟力量。截至2005年底,重慶市農村有各種類型合作經濟組織7494個,其中專業協會(合作社)4802個,綜合服務社2692個;會員142.6萬戶,帶動農戶191萬戶,分別佔全市農戶數的19.83%和26.56%,即全市近50%農戶受益於合作經濟組織。重慶市農業主管部門還在全市農村設立了11個農村固定觀察點,保持與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密切聯繫,以便強化協調和指導的服務功能。

  臺盟北京市委常務副主委郭理女士告訴記者,臺盟北京市委將平谷區作為調研試點區。2004年3月,專家組來到平谷,把鄉長、村長以及一些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代表召集起來,了解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存在的問題,併為京郊農民舉辦講座,用淺顯易懂的語言配合生動的實例輔導農民如何進行組織運作,受到農民的熱烈歡迎。5月,專家們再次來到平谷區的時候,很多農民跑來興奮地告訴他們,已經按照上次培訓中學到的方法有組織地將農産品收購運作起來了,效果真不錯,並向專家們請教遇到的新問題。6月,專家組第三次來到平谷區,進行實地蹲點考察。當專家們得知平谷區的特産大桃由於缺乏市場觀念等方面的原因,難以打開銷路時,主動牽線搭橋,幫助平谷大桃協會將産品成功地推向上海大型超市。

  “第一次樣品到了上海後,超市馬上就發來訂單。農民從中嘗到了甜頭,特別高興。從前桃子在地頭只能賣幾角錢一斤,現在針對市場需求做好包裝可以賣幾十元一斤,這個實例讓農民知道了在銷售過程中,如何包裝産品是非常重要的。”郭理像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近兩年來,臺盟北京市委調研組幫助平谷區健全了已有的30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新建了19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本報記者 徐蕾 文/圖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芳翼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