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武漢11月2日電 11月1日,湖北省應城市大普村投資300多萬元,佔地面積28畝的文體活動中心全部建成開放,成為村民學習健身休閒的好場所。大普村是一個以二、三產業為主的城郊型村,村民人均純收入過5000元,該村根據村民要求,把發展農村文化,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作為新農村建設突破口來抓,加大對文化設施的投入,文體活動中心的建成為鄉風文明、文化活躍、富裕和諧的新農村搭建了平臺。
這是應城市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因村制宜,試點先行,分類指導帶來的新變化。目前,全市31個試點村各項工作正扎實推進。
應城市以農民最關心的問題為啟動平臺,創新投入機制,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本著“科學規劃,搞好試點,分類指導,梯次推進”的原則,堅持立足試點村實際,找準切入點,選準切合實際的發展路子,在資金上遵循村民自籌為主、部門項目投入為輔、財政扶持獎勵、社會捐助為補充的思路,多方籌集建設經費;在操作上,堅持量力而行、分類指導,既標準嚴格,又切合實際,分步實施,不搞強制性攤派,不搞脫離實際的形象工程。
以大普村為代表的經濟基礎比較雄厚的“鄉村都市”雛形村,應城市採取加強引導和扶持,促其進一步夯實基礎,改善人居環境,發展農村文化等措施,率先建成新農村;對以東村、龔河為代表的“工業帶動型”村,引導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全面實施以改路、改水、改廚、改廁、改圈,通路、通電、通水、通沼氣、通信息的工程,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對以洪河、舒景為代表的“旅遊開發型”村,借助湯池溫泉旅遊文化打造,因地制宜建設特色民居,改善村內基礎設施,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帶動當地經濟快速發展;對以保豐、范河、張楊為代表的“城郊經濟型”村,充分發揮靠近城區的交通、通訊便利等優勢,建設蔬菜、水果生產基地,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商貿流通、建築裝飾等產業,就近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對以肖黃、巡檢、西湖為代表的“生態農業型”村,著力發展優質糧油、水產、生豬和家禽生產,抓好以治垃圾亂倒、柴草亂放、糞土亂堆、畜禽亂跑、亂搭亂建為主要內容的村莊環境整治,普及農村能源沼氣,大力開發勞務經濟,不斷拓展增收空間。
劉垸村是一個因粉筆而聞名全國的小村,號稱“中華粉筆第一村”,全村385戶,有340戶從事粉筆生產,佔國內市場份額的30%。去年,全村粉筆行業產值1.8億元,是“工業帶動型”新農村建設的代表村。今年劉垸村投資100萬元,修建了4.6公里通灣組水泥路,接通了有線電視。為做大做強粉筆產業,他們投資興上了包裝廠、印刷廠等項目,走出了一條集生產、模具開發、印刷包裝、運輸銷售于一體的產業化發展路子。“文峰”牌粉筆暢銷國內,遠銷東南亞、俄羅斯等國家。村民李發明生產的高檔微塵粉筆,主銷上海等國內高端市場,他的微塵粉筆一箱賣到150元,比普通粉筆高100元,。
潘集村地處八湯線旅遊經濟帶中段。今年以來,潘集村抓住湯池旅遊持續開發、漁子河水上娛樂項目建設的機遇,以服務湯池溫泉旅遊為目標,大力改造集鎮道路,整治集鎮環境,對臨街房屋按照白牆青瓦的徽派建築風格實施統一包裝,建設20家包括垂釣、鮮果採摘、吃農家飯等內容為主的“農家樂”農莊,將建成八湯路旅遊經濟帶上一個靚麗的“旅遊節點”。(記者 田豆豆 通訊員 鄭毅 徐建平) 來源:人民網
編輯:芳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