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性耕作是個寶,秸稈覆蓋有功效,肥水聚集跑不了,種地省事成本少,減少風蝕和水蝕,增產增收還環保”;“高茬如鉚釘,固土又防風,保水又保苗,打糧真輕松”。這是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農民在嘗到保護性耕作甜頭後編出的順口溜。
百聞不如一見。日前記者在阜新縣阜新鎮桃李村保護性耕作田間,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同樣都是遭遇了伏旱,同是在一片大地里,而且還是壟挨著壟,使用保護性耕作地塊里的作物長勢喜人,一派豐收景象,而傳統方式耕作地塊里的作物卻泛著黃色,有棒的玉米也是幹幹癟癟。農機站工作人員隨意在兩個地塊各取了一株玉米,只見保護性耕作地塊里的玉米主根長且粗密,傳統地塊種植的玉米主根少,須根多。而且,玉米的高度相差20多厘米。科技人員告訴記者:由于作物秸稈和殘茬覆蓋地表,減少了雨水地表徑流和水分的蒸發,另外秸稈腐爛形成大量的有機質等有利條件,越是在這種幹旱的情況下,越能顯示出這種耕作方式的優勢。
保護性耕作的艱辛起步
農業部門專家把保護性耕作稱之為農耕史上的“第四次革命”。阜新縣開展保護性耕作還得從2001年說起。
2001年春節期間,該縣農機局局長雷志學到國家農業部參加會議期間了解到,農業部要在部分省市縣實施保護性耕作工程。雷志學感到這是一個改變農民種植方式、增產增收的大好機遇。為了爭取到這一項目,他當即把阜新縣惡劣的農業生產環境條件向有關領導進行了專題匯報,請求農業部在開展保護性耕作上給予支持和幫助,農業部領導當場表示可以在阜新縣進行保護性耕作試驗。
萬事開頭難。2001年,農機局開始組織農民在21畝地的試驗田上苦心“經營”。漸漸地,他們發現在碎稈覆蓋的地塊中,打碎的秸稈都被風刮跑了。為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秸稈殘茬覆蓋,他們進行了不斷的探討和實驗。在採用了自行研制的秸稈切碎還田旋耕機,解決了秸稈被風刮跑的問題後,卻發現又存在著動土量大和作業效率低的問題,為此,他們又選用24片偏置缺口重耙進行試驗。在高茬覆蓋地塊,採取先殘茬地表處理,後播種的作業方法。為了減少機車進地次數,降低作業成本,自行研制開發出碎茬精量播種施肥機,實現了春季一次性滅茬播種的復式作業,使每畝地作業成本降低了10元錢左右。同時,他們又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針對高茬覆蓋模式,研制了直刀破茬壟作免耕播種機和雙行貼茬播種機。在研制開發保護性耕作新機具的同時,對農民手中現有普通播種機進行改制。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改制,縣農機局科研人員研制的秸稈切碎還田旋耕機和碎茬精量播種施肥機先後獲得了國家專利,並填補了省內空白。
俗話說:每一粒果實的成熟,都有它艱辛的成長過程。同樣,讓農民去接受保護性耕作這一新技術,也有個漫長的過程。
典型的力量是無窮的。為了使保護性耕作面積迅速擴大,讓農民盡快從中得到實惠,阜新縣農機局採取了典型引路,以點帶面的做法。他們把示范區平安地鎮八家子村張興雅作為典型示范戶進行了保護性耕作試驗。春耕時,看到滿地亂七八糟的秸稈,老父親罵他“懶蛋”,不是好莊稼人;妻子說他不會過日子;鄉親們也笑他蠻幹……他頂著壓力,實施整稈覆蓋模式作業。兩年時間里,張興雅的90畝地比以往的傳統耕作方法增產糧食4500公斤,增加直接經濟收入2000多元。許多農民親眼看到了這種省工、省力、省錢的種地方法,看到了土壤、莊稼、收成的前後變化,心里服了,紛紛跟他學著搞起了保護性耕作。
遼西抗旱增收的良方
目前,保護性耕作已在阜新縣形成了高茬覆蓋、整稈覆蓋、碎茬覆蓋三種技術模式,形成了多種機型作業,滿足了不同條件下的作業需求。到目前,全縣現已建成項目示范區12個、輻射區17個,2005年示范推廣面積達15.65萬畝。“十五”期間累計完成機械化保護性耕作面積26.65萬畝,增產糧食1359萬公斤,增加經濟收入1940萬元,還收到了抗旱能力明顯增強、節約成本收效顯著,減少農田揚塵和水土流失的效果。阜新市有關領導說,“十一五”期間,全市要大力推廣這種耕作模式。
花香蝶自來。阜新縣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成功經驗,先後引來了市、省及中央級各大媒體的爭相報道;以及美國土壤風蝕專家蘭瑞瓦格納博士、原農業部保護性耕作研究中心主任高文煥的高度評價;省內外先後有近10個市、縣單位專程到阜新縣參觀,學習保護性耕作經驗。
經過幾年的試驗和發展,保護性耕作工作在這里已經取得長足進步。阜新市是個農業大市,坡耕地多、土地貧瘠、幹旱少雨的自然條件,正適宜實施保護性耕作。尤其是在大旱之年,更能體現這種秸稈“還田”耕作方式的巨大優勢。因地制宜實施保護性耕作,正成為解決阜新乃至整個遼西地區解決“十年九旱”問題的良方。 來源:遼寧日報
編輯:芳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