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新農村建設
 
 
商丘:讓總書記的關懷成為建設新農村的動力

  時間:2006-09-14 09:50    來源: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丘,這塊商人、商品和商文化的發祥地,自胡錦濤總書記親臨後,掀起了建設新農村的熱潮,也成為“中原崛起”的一個亮點。

  商丘800萬群眾不能忘記,2003年的12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專門就“三農”問題到商丘視察調研,囑托當地幹群要加快發展步伐,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隨後,中央還連續出臺了三個“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民增加、農業豐收和農村建設三個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明了發展方向。2年多的時間過去了,胡總書記視察過的商丘,發生了哪些變化?尤其是總書記視察過的幾個點,這幾年發生了哪些變化?為此,記者專門走訪了豫東花卉有限公司、代莊草莓基地和解放新村。

  生活因鮮花而美麗

  2003年12月16日,總書記來到商丘市虞城縣豫東花卉有限公司視察,指出生物工程大有潛力,花卉產業首先要佔領國內市場,然後再拓展國際市場。這些話牢牢銘刻在公司經理李穩的心中。

  在花卉組培室前,李穩告訴記者,他們已經實施總書記視察後制訂的發展規劃,力爭利用3年時間,把全鄉群眾帶動起來發展花卉產業。到2015年,把花卉產業經營成商丘市農業經濟中的“大哥大”。屆時,全鄉群眾的生活,將因鮮花而美麗。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李老家鄉種植花卉有一段很長的歷史,自1997年就有部分農戶開始嘗試種植花卉,由于當時花卉品種單一,繁育技術水平較低,花卉生產技術含量低,花卉種植區域零散,沒有形成規模種植,因而,花卉產業的發展速度較為緩慢,花卉產業的經濟不是十分明顯。但為今天李老家鄉大力發展花卉產業播下了種子,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李穩是虞城縣李老家鄉李漢樓村普普通通的一位農民。1992年8月,她從報紙上看到,種植發展花卉苗木是一條致富的捷徑,萌發了種植花卉的想法。1998年李穩在310國道北創辦了豫東花卉有限公司,該公司佔地面積100多畝,擁有固定資金2000余萬元。

  總書記到此視察後,為了使植物克隆、快速繁育技術、基因脫毒等技術盡快應用到農業生產上,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惠及當地百姓,豫東花卉有限公司在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多方籌措資金60余萬元,2004年冬季在花卉生產示范園區建設了一棟花卉組培繁育科研樓, 2005年春季投入千萬元資金充實了花卉、苗木組培設備,目前,每年可繁育優質花卉苗木1000多萬株,為快速擴大花卉生產規模提供了技術保障。

  在豫東花卉有限公司的帶動下,經過兩年來的發展,目前李老家鄉現有花卉面積2000多畝,花卉溫室大棚200多座。根據現在市場行情進行初步估算,每畝露地花卉年產值可達3萬元以上,佔地八分地的每座溫棚花卉,扣除生產成本後,年收入近10萬元。2005年,李老家鄉僅花卉產業可使全鄉農民增加純收入2000萬元,實現人均增收400元。

  李老家鄉為促進花卉、蔬菜產業形成規模化生產,專門出臺了《2005年李老家鄉花卉產業發展優惠政策》。明文規定凡在鄉規劃區內建設花卉溫棚,每建一座溫棚鄉政府幫助農戶協調貸款8000-11000元,同時鄉政府負責為花卉種植戶提供“五通一平”土地和花卉幼苗以及其他服務,營造良好生產環境。

  市委、市政府以及縣委、縣政府領導也多次到花卉有限公司現場辦公,幫助解決具體問題。人民日報人事局琚平和局長和人民日報辦公廳主任許宇勇是“老扶貧”了,去年聽說人民日報定點扶貧的虞城縣有一家花卉有限公司很有潛力,能帶動農民致富,但缺乏開發資金,馬上與財政部協調,為該公司解決了數百萬扶貧經費,使該公司如虎添翼,快速發展。

  目前,李老家鄉群眾發展花卉生產的高潮已經掀起,全鄉花卉生產已初步形成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蓬勃發展的花卉產業引起了外地客商的高度關注,紛紛在這片熱土上投資發展,圖謀大業。今年李老家鄉繼續抓好花卉生產,進一步壯大生產規模,以“五類十大基地”項目工程花卉生產園區為依托,向四周輻射發展,力爭全年新增花卉面積1000畝,新建花卉大棚500座,新發展花卉、蔬菜種植戶2000多戶。在今後工作中將按照制定的花卉生產發展規劃,分步實施,穩步發展,強力推進,積極把花卉產業做大做強,真正使花卉產業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五年成規模。到2010年全鄉花卉種植面積達到3.5萬畝,溫室大棚達到6000座,全鄉人均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

  代莊村民們的幸福生活

  這幾天,商丘市梁園區雙八鎮代莊村村民王幸福,一直沉浸在喬遷之喜中,他怎麼也沒想到,胡總書記視察代莊僅兩年多,代莊村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低矮、陰暗、破舊的三間小平房,搬到兩層小別墅,王幸福一家人倣佛置身夢境。

  “剛住上小樓那天,俺激動得整夜失眠。農民能住上小別墅,這是俺祖祖輩輩的夢想!”見到記者來採訪,王幸福的妻子熱情的把我們領進小樓。

  新房子、新家具,一切都是新農家的新氣象。

  登上二樓,放眼望去,一片片金黃色的麥田,隨風起伏,飄來股股清香。一排排小別墅整齊劃一。村支書陳慶聯告訴記者:代莊新村規劃是從省設計建築院請來的專家設計的,三套方案由村民表決通過一套。新村三面環水,村中設有文化廣場、俱樂部、噴泉、花園。全村統一戶型、統一面積、統一硬化路面、統一供水供電。

  村民王長新正在自家的院子擺放新買的幾盆鮮花。他說:“為了美化環境,新村一律用鐵柵欄圍牆透綠,美化環境,牲畜都集中在畜牧小區群養,這樣,再也不見豬亂拱、雞亂飛、糞便滿地堆的臟亂差了。”

  在村頭聳立的大型代莊新村規劃圖前,陳慶聯介紹說:“新村規劃140戶,將分3年建成。首批40戶已經建成,部分農戶入住。新村佔地65畝,而老村佔地150畝,這樣拆老村可節約耕地85畝。”

  建築面積200平方米的小別墅,不要說裝修、添置新家具,光建築成本也要近10萬元,農民的錢從何來?見到記者疑惑,村民黃長領笑著說:“10萬元,在我們代莊家家戶戶都能拿得出,咱靠種草莓致了富。”

  代莊村是當地有名的草莓種植基地,黃長領向記者描述了今年春天的一個場景:田間地頭,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摘草莓、選果、裝箱。這邊過了稱,那邊就有汽車等在棚外收購。果農王在江兩個草莓大棚,一天就賣了1300多元。數了一把鈔票,老王樂得合不攏嘴。

  過去,王在江對種草莓將信將疑。為了盡快讓群眾致富,最先在代莊種草莓致富的黃長徵等人,組織成立了代莊草莓協會,為草莓種植戶提供種苗、技術、銷售等項服務。很快,代莊草莓協會由2003年的10個會員,發展到如今200多個會員。溫棚草莓種植也由2004年的1000多畝,發展到現在的2000多畝。協會還培養經紀人隊伍,為果戶跑銷路。現在代莊草莓供不應求。在代莊草莓協會辦公室,記者看到,代莊草莓信息已上了梁園區的興農網,只要輕點鼠標,就能實現網上銷售。

  鎮黨委書記何德峰掰著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代莊人均種植草莓2.5畝多,每畝草莓產果2500多公斤,按每公斤6元計算,毛收入達到1.5萬元,除去建大棚投資和部分租用鄰村土地的租賃費,每畝純收入就突破萬元,2005年代莊人均收入實現了2萬元,正好是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0倍。

  2003年12月15日,胡錦濤總書記走進了草莓種植大戶黃長徵的大棚。當時他家種了6個大棚,佔地11畝。如今他家的草莓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10畝。2005年4月,黃長徵又被村民選舉為村委會主任。作為村委會主任的黃長徵告訴記者,總書記的到來給了他們全村人極大的鼓舞,草莓種植面積逐年增加,今年年底草莓種植面積要由總書記視察時的100多畝發展到5000畝,使全村人快步走上致富路。

  記者在代莊採訪,聽到群眾說的最多的就是對市委書記劉滿倉的感激之情。

  這位“三農”書記,牢記胡錦濤總書記的囑托,正月初八上班第一天,就來到代莊草莓基地調研,還給草莓協會送來年貨—— 一部電腦。在農家、在大棚,劉滿倉一直忙到下午兩點也沒顧上吃飯。村民們說——

  “劉書記一個冬天來了8次,真是咱農民的貼心人!”

  “硬化草莓園區道路,打了4眼井,配置了滴灌,聯係了小額貸款,還為代莊草莓注冊了商標,政府為咱代莊農民想的真周到啊!”

  滿懷感激之情的代莊村民制作了一塊寫著“公仆情係農民,代莊又換新顏”的匾要送給劉滿倉書記,被婉言謝絕。劉書記說,應該感謝胡總書記,感謝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對我們的無比關懷和大力支持。

  打造百姓致富的平臺

  六月,曙光亮得早,但沒有勤勞的豫東農民起得早。

  早上六點鐘,梁園區中州辦事處解放新村的商丘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內人聲沸騰,討價還價聲伴隨著爽朗的笑聲在每一個交易大廳內流淌。

  解放村黨委書記喬彬時刻沒有忘記胡錦濤總書記視察該村時的囑咐:一定要繼續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爭取讓農民過上更加富裕文明的小康生活。

  解放村黨委把商丘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為打造百姓致富的平臺,兩年來,商丘農產品批發市場運用先進科學的技術手段,提高市場的信息化、現代化管理水平,該市場積極爭取國家發改委國債支持,多方融資2784萬元,用于市場信息中心大樓、物流配送中心、冷庫等工程和信息網絡、檢驗檢測兩大係統的建設。為確保進入市場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投資140萬元,購置了先進的液相色譜儀和氣相色譜儀等50多件套檢驗檢測設備,建立了由液相色譜室、氣相色譜室、精密儀器室、原子熒光室、綜合理化分析室、樣品室等6個核心實驗室組成的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係統。

  他們在信息中心大樓安裝了4塊大型電子顯示屏,組建了信息發布係統,不僅可以向農業部和市場客戶及時發布本市場的信息,而且可以收集和發布其它市場的信息,為商戶及時提供豐富準確的市場行情。瓜果、蔬菜等在大交易區實行了統一的電子結算,由原來的“錢貨兩訖交易模式”改變為全場交易自動化,即在市場管理中採用網絡、IC卡技術與信息共享,為買賣雙方提供安全便捷的結算服務,並實現了信息的快速採集、發布,從而使市場交易更加公平、公開、公正、安全、互惠、快速、規范,堵塞了管理中的漏洞,市場的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建立完善了物流配送係統和儲藏保鮮設施。他們建成了面積12000平方米的物流配送中心和兩座面積5000多平方米的冷庫工程,為交易商戶提供了與農產品相關的倉儲、保鮮、裝卸、流通加工、運輸配送等一整套專業物流服務,不僅完善了市場服務的完整性,為商戶提供了更好的交易環境,而且也為市場帶來了可觀的物流增值服務收入。

  在市場經營中,他們堅持“立足本地、面向全國、匯集信息、搞活流通、服務引導、產業帶動”的經營宗旨,要求市場每個幹部職工,都要牢固樹立商戶第一的思想,時時處處為商戶著想,為商戶創造一個良好的經營環境。在全體職工中推行了“首問負責制”,為商戶開展了代購、代銷、代儲、代運服務,積極為商戶排憂解難。

  他們在市場內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堅持推行了“五公開、六統一”的管理服務標準,即:管理人員公開、規章制度公開、承諾服務公開、收費標準公開、經營效益公開和統一物業管理、統一稅費徵收、統一衛生保潔、統一貨運裝卸、統一執法檢查、統一治安防范。市場內的稅費徵收實行一票制,即把國稅、地稅、工商、檢疫等部門核定的稅費標準匯總後對商戶一次性一票收取,然後各部門再按各自的標準進行合理分配,這種方法不僅使經營戶心里有本明白帳,而且規范了各部門的收費行為,從根本上杜絕了亂收費、亂罰款現象。為凈化市場秩序,市場定期會同公安、工商、技術監督等部門進行統一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對壟斷經營、欺行霸市和經營假冒偽劣商品者堅決取締,切實維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另外,他們還進一步加強了市場的衛生保潔服務和治安消防管理,投資100多萬元,建立了垃圾轉運站,購置了垃圾清掃車和清運車輛,組建了70多人的衛生保潔隊伍。同時,他們還購置了消防車一部、治安巡邏車7部,堅持24小時治安巡邏和消防巡察,從而為交易雙方提供了一個清潔、文明、安定、祥和的交易環境。

  市場進行整體搬遷、全面升級改造以後,完善的功能設施,規范的管理,優質的服務和良好的經營環境,吸引了本地和全國各地3500多商戶在市場經營,市場內12大交易區均生意興隆,商品交易輻射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市場的交易量和交易額與改造前相比提高近1倍。目前,每天進入市場的車流量達1.5萬輛次,人流量達6萬人次,日均交易額達1700萬元,日均交易量達8000噸,市場進一步呈現出穩定、發展、繁榮、興旺的強勁勢頭,較好地收到了“興一個市場,帶一批產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的良好效果。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七彩陽光。兩年多的時間里,商丘市委、市政府把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商丘化作一種無形的動力,用科學發展觀提出了總體思路和戰略決策,立足招商引資、自力更生、改革創新、發奮圖強的同時,用足政策、用好資金、用好人才,尤其用好幹部,從農民最關心、最切身的利益入手,開拓思路,量力而行,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003年,商丘國民生產總值333.7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56元。2004年,商丘國民生產總值首次達到455.8億元,創歷史新高。這標志著商丘整體經濟實力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商丘市首次實現“三大產業”結構調整新突破,市委、市政府計劃用2年時間完成“三大產業”結構調整,僅2004年一年時間就實現了從“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產業第一、第二、第三”的順序到“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的結構調整,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歷史最好水平2056元。2005年,全市地方生產總值達557.2億,比上年增長14.5%,農民人均純收入2346元,同比增長14.1%。商丘市委書記劉滿倉自豪地說,商丘的快速發展,是胡總書記親切關懷的結果,是全市人民艱苦奮鬥的結果。我們全市800多萬人民,一定牢記胡總書記的囑托,艱苦奮鬥,真抓實幹,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新商丘而努力奮鬥。(人民日報記者 江正茂) 
 
來源:人民網

編輯:芳翼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