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新農村建設
 
 
阜陽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 強力推動農業發展

  時間:2006-07-07 15:21    來源:     
 
 

 
  中新安徽網7月5日電 據安徽日報報道,阜陽市堅持發展經濟與生態建設並重的方針,採取多種措施,強力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目前,已形成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成為實現崛起的基礎和支柱。

  阜陽市是傳統的農業大市,人多地少,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矛盾較為尖銳。近年來,這個市在推行循環經濟理念指導農業生產方面,因地制宜,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臨泉

  縣當選為“中國十大民間環保傑出人物”的長官鎮農民王守紅,創造了“牛—菌—沼—肥”和“林—草—牧—菌—肥”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並已在各鄉鎮廣泛推廣。

  潁上縣借助豐富的水資源優勢,探索出“農—豬—漁—肥”的循環經濟模式。榮獲聯合國環境署“全球500佳”提名的潁上縣八里河,因地制宜,對荒湖洼地進行了連片綜合開發,大力發展漁業養殖。按照“每戶一口塘,一家三間房,西邊是豬舍,東邊是廚房”的模式,塘口上種植青飼料養家禽,禽糞便喂豬,豬糞喂魚,塘泥還田。此外,該鎮還利用魚塘養藕、養鴨,形成了“農—漁—禽—藕”的循環經濟模式。

  阜南縣為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改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食用菌和沼氣事業,以此為依托和紐帶推進農業循環經濟。目前該縣已建成高標準食用菌基地20多片,全縣2200畝雙孢菇每年可利用6.6萬畝地的麥秸和2.2萬頭牛的牛糞。

  循環經濟的發展,使阜陽農村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是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經濟發展。臨泉長官鎮年出欄黃牛近3萬頭,銷售黃牛及牛糞收入9000多萬元;雙孢菇年出售800噸,銷售收入近3000萬元。潁上縣八里河鎮過去是荒灘洼地,如今是境美魚肥,人均年收入已達近萬元。二是節約了資源,改善了生態環境。循環經濟有效地利用了農業廢棄物等,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農村能源結構的改變,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安耀武)
 
來源:中新網

編輯:芳翼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