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6月中旬,丹東雨水不斷。雖然天公不作美,但在東港市黃土坎碼頭,在幾天的時間里,陸續有數千萬頭海蜇種苗和5億多尾中國對蝦歡快地遊向大海。從5月31日至今,省水產種苗管理局、丹東市和東港市水產種苗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在東港市先後投放海蜇種苗和中國對蝦,重新打造昔日的黃金漁場。
從靠海吃海到靠海養海,這是丹東對海洋進行再認識的一個縮影。從多年以前的英雄情結、輕紡情結、山水情結,再到海洋情結,在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口急劇增加、城市不斷擴大、各種資源面臨巨大壓力的情況下,丹東改變了過去將目光聚焦在陸地的做法,在重新樹立了嶄新坐標後,轉為面向海洋,把發展經濟同環境保護相結合,通過對海洋資源進行有序整治與開發,大力發展臨港工業和沿海經濟,構築起沿海與內地互為支撐、良性互動的新格局。
新視角看海
93.3公里的海岸線、106萬畝的淺海、36.3萬畝的灘涂,這就是丹東沿海的基本框架。
正因為有了這麼雄厚的海洋資源,多年來,丹東一直忘情地從海里淘金。然而,由于狂撈濫捕和粗放型的經營生產,丹東人終于嘗到了自己釀制的苦果。
以丹東近海海域為例,這個著名的黃金漁場,隨著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工業污染和超強度捕撈,目前,近海海域已無法形成魚汛。
沉痛的教訓讓丹東開始換視角看大海。丹東人發現,其實,蔚藍的大海就是另一個潛力巨大的“藍色陸地”,海洋的綜合利用、臨港工業、海洋旅遊業等產業要以最大限度保護海洋為前提。
丹東市放棄了以往單純追求產值與數量的發展思路,毅然決然地多次拒絕有污染的項目在沿海落戶,對早已落戶的沿海企業則嚴格限制排污。與此同時,丹東建立了市、縣兩級的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和國家級赤潮監控區,制定了《丹東市海域赤潮災害應急預案》。除此之外,丹東還增加伏季休漁期、減少捕撈漁船,並以增殖放流為突破口,直接挽救和增加各類海洋魚苗。
另一塊“藍色陸地”
“向海則興,背海而衰”。丹東市各縣區緊緊圍繞著港口紛紛行動起來,以海洋這“另一塊陸地”為依托,通過制定更加符合實際的發展戰略,積極融入到蔚藍色大海所代表的希望與未來之中。
背靠腹地、依托港口的東港市,他們緊緊依靠自然優勢和區位優勢,在招商引資、上項目等工作中,大打“海洋牌”,大力發展醫藥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工業產業。如今,在大東港周圍,韓國工業團地、松元化工等一批“兩頭在外”的機械制造、農產品加工合資、外資企業已相繼投產。而在把臨海優勢和港口資源結合起來,形成如火如荼的臨港經濟的帶動下,東港市以東港、前陽兩個開發區為先導區、十個鄉鎮工業小區為專業區的臨港工業發展體係逐漸形成了氣候,食品加工、紡織服裝、機電冶金、醫藥化工、建築材料等五大工業體係初具規模。
不只是臨海的東港,山城寬甸也牢牢樹立了海洋情結。隨著東北東部鐵路和丹東至通化高速公路的開通,寬甸將成為丹東港口、臨港經濟的直接腹地和東北東部經濟帶的前沿。寬甸充分發揮、利用“一江兩路”的基礎優勢,大踏步地向“遼寧東部山區特色產業示范基地”邁進。
藍色的魅力
在丹東市,有106萬畝10米以下等深線的淺海可以開發利用,資源不可謂不豐富。但是丹東在開發利用了36.4萬畝以後,卻放慢了海域使用劃撥的腳步。丹東意識到,以前把經濟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對立起來,往往與我們科技水平的局限性有關,要合理利用關鍵在于依靠科技。
重新認識了自己,丹東開始發力前行。觀念和意識的轉變直接體現在了行動上。在最大化地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丹東加快了科技興漁的力度。通過實施萬畝天然苗種場建設和南苗北育等科技手段,丹東提高了苗種的自給率,直接引發了河豚、牙齎等50多個品種新品魚類的“革命”:斑鱖人工育苗和香魚反季孵化通過省級驗收;梭子蟹提前育苗當年養成獲得成功;雜色蛤南苗北育取得明顯效益……
這些僅僅是開始。為了改變傳統大量消耗現有資源的養殖方式,丹東市還積極引導農民發展優質、高效和生態養殖業。目前,丹東的海水精品漁業基地面積達到66萬多畝,實現海水養殖產量近18萬噸,產品加工值居全省第二,而出口創匯品種養殖也已佔養殖產量的80%以上,形成了活品、鮮品、幹品、凍品、境外捕撈創匯的格局。
最讓人欣慰的是,上萬丹東農民在創造了30多億產值的同時,也使得前幾年污染嚴重的近海海域水質達到相應海域功能區標準,眼前的這片海變得更加迷人。 (記者黃寶鋒) 來源:遼寧日報
編輯:芳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