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新農村建設
 
 
海鹽“以人為本”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時間:2006-06-15 14:59    來源:     
 
 

 
     富裕農民發展農民服務農民保障農民 

  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8500元,人均GDP首次突破5000美元大關,2004年度我國綜合實力百強縣排名第30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海鹽,一個農業人口比重超過總人口2/3的長三角濱海地區傳統農業縣,通過著力做好富裕農民、發展農民、服務農民和保障農民四篇文章,新農村建設跨出令人振奮的步伐。

  從“國之光榮”的中國大陸首座核電站到世界最長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從一把剪刀剪開中國城鎮企業改革帷幕的企業家步鑫生到兩把賽漿勇奪世界冠軍的賽艇奧運名將曹棉英,海鹽,素有著敢為人先的精神和頑強拼搏的毅力。

  作為傳統農業縣的海鹽,如何加快“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步伐,讓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顯現城鄉均衡發展的“同城效應”?海鹽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中央及省、市委提出的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提出推進城鄉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城鄉產業發展、城鄉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城鄉社會發展、城鄉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等六個方面的城鄉一體化目標,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以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為核心,千方百計富裕農民

  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浙江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660元,連續20年居全國省(區)之首;去年嘉興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007元,名列全省第一;而去年海鹽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54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39元,同比增長12.3%,已連續4年位居嘉興各市(縣)榜首,並首次出現了農民收入增幅超過市民的喜人局面。

  統計數據表明,去年海鹽農民人均從第一產業獲得的收入比嘉興全市平均高出348元,海鹽高效生態農業已形成“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產業化模式。至去年,全縣合作社已達23家,覆蓋糧油、畜禽等傳統產業和水產、果蔬、花卉苗木等新興產業, 海鹽還成為全國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浙江省3個試點縣之一,去年被列為浙江5個國家級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縣之一,發展了2000余規模農戶作為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示范戶。

  像海鹽元通養豬合作社通過養豬業的產業化、標準化和專業化發展,去年為社員創利2000余萬元,帶動周邊規模養殖戶上萬戶,被列為農業部科技入戶示范工程;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嘉興市青蓮食品有限公司,去年銷售生豬43.6萬頭,成為浙江最大的鮮豬肉供滬基地;全省規模最大的久洋農機合作社去年跨省作業為社員創收190萬元;海鹽還建起華東最大的蘆薈基地、全省最大的連片包心菜基地。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隨著海鹽工業強縣戰略的深入實施,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海鹽區域塊狀特色經濟的集聚形成。

  海鹽立式千斤頂產銷量世界第一,全國每兩臺千斤頂就有一臺產自海鹽,全國第二大標準件生產基地在海鹽快速崛起;國家級標準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順利落戶。

  沒有礦鐵資源的海鹽人,卻以鋼鐵般的毅力打起響當當的“鐵海鹽”產業品牌。通過積極推進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海鹽初步形成機械、電子、紡織服裝、新型建材等支柱產業,培育形成標準件、千斤頂、小家電、汽配等區域特色塊狀經濟。“十五”期間,海鹽工業生產性投入累計完成113億元,年均增長42.3%。去年該縣僅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達460家。據統計,去年海鹽縣超過七成的農村勞動力從事非農工作,而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4736元,同比增長16.78%,佔當年農民純收入的比重達到55.4%。

  二、以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為根本,千方百計發展農民

  從土地上轉移出來的農民迫切需要就業技能。如何讓祖祖輩輩依靠土地謀生的傳統農民成為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海鹽將農民素質教育培訓工程列為提升農民素質的龍頭工程,充分整合各類培訓資源,政府買單提供免費培訓。據統計,僅去年在“農村勞動力素質教育培訓工程”接受培訓的海鹽農村勞動力達35578人次。其中,農業專業技能培訓17890人次;農民轉移就業技能培訓11288人次;務工農民崗位技能培訓5155人;農村後備勞動力培訓795人。

  從2004年起,海鹽把剛啟動的失土農民免費技能培訓工作列為政府實事工程之首,計劃5年內將3萬名失去土地的農民輪訓一遍。富裕起來的農民更需要現代文明素質,海鹽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設,通過實施“851”工程,現有省、市級“東海文化明珠工程”標準的鎮級文化活動中心7家,90%以上的村建有科技文化活動室和科技文化示范戶,70%以上的村建有文體團隊。該縣各鎮紛紛組建為農民服務講師團,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提供政策、科技、信息等輔導。連續兩年舉辦海鹽縣農民文化體育節,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89.2%,農村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廣大農民的文明素質得到提高。

  三、以滿足農民基本需求為導向,千方百計服務農民

  平坦的水泥路通到村民家門口、幹凈的自來水取代渾濁的土井水、規范的社區衛生服務站讓群眾不出村就能放心就醫。發生在28萬海鹽農民身邊的喜人變化,無不和日益向農村傾斜的公共財政溫暖“陽光”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據悉,“十五”期間,海鹽公共財政對“三農”的投入高達13.2億元,年均增長16.6%,是改革以來投入增速最快的五年。僅去年,該縣財政對“三農”投入達3.2億元,為2001年的1.8倍。

  海鹽已初步形成縣、鎮、村三級衛生服務體係,同時對全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行藥品統一配送、業務統一指導等“五統一”管理,鄉村醫生擔任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于一體的職責,農村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100%。

  四、以構建和諧農村為目標,千方百計保障農民

  海鹽不斷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係建設,通過推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大病保險制度,全縣農戶參保率達94%。近兩年,海鹽縣鎮村三級共補助資金1385萬元,受益人數2.6萬人;推進養老保險擴面,全縣參保企業2332家,參保職工5.59萬人;建立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辦法,全縣參保人數18960人;農村“五保”、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率達97%。

  海鹽不斷推進農村生態建設,在浙江省率先推廣戶用型生物質氣化爐等農村節能環保新技術,採用接入污水管網和地埋式無動力生化處理設施等方式,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凈化處理工作。目前海鹽縣已建成污水管網60.67公里,覆蓋全縣三分之二的區域。同時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存欄5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戶畜禽糞便處理率達100%。去年,海鹽順利通過國家級生態示范區驗收。

  極目望去,一幅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動人畫卷正在海鹽大地生動地呈現。張海生 黃擎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編輯:芳翼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