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中原大地,廣大農村正悄然起著變化。
在河南省孟州市西虢鎮西沃村,記者發現,以往在城市才能看到的交通標志線進村了,村邊的柏油馬路上劃出了白色的中心線,十字交叉路口標有斑馬線,沒隔多遠就能看到醒目的牆體標語“有車要辦牌,開車要有證,無牌無證罰款2000元,拘留15天”、“車沒牌丟了不好找”等等,隨手拉個村民一問,他們都能說出幾句標語……河南省交警總隊隊長劉衛華告訴記者:“這不是個別現象,全省你隨便找個村都和這里差不多。”
交通管理進入農村,農民兄弟的交通安全有了保障,村民們感受到了交通文明的成果,村貌也呈現出新氣象。這些進步得益于河南省去年元月份以來開展的農村道路交通管理網絡建設(簡稱“農網”)。
農村交通管理網絡化社會化
何為“農網”?河南省公安廳副廳長楊元偉概括為:“就是建立網絡,達到每個鄉鎮建交管站,每個村設交通安全聯組,鄉鄉有協管員,村村有安全員,達到交通管理網絡化社會化的效果。”
為何要建設“農網”?長期以來,作為道路交通管理者的交警因警力有限,遠遠觸及不到農村,而農業人員及農民工因交通事故死亡佔總數的28.4%。因此,要加大農村交通管理力度,遏制涉農交通事故的發生,交通管理社會化就成了必由之路。
在此背景下,2004年底河南省在試點的基礎上,于2005年初在全省全面鋪開“農網”建設,把交通管理工作由點延伸到面,由城市延伸到鄉鎮村組。
經過一年多的建設,目前全省已擁有一支龐大的、基本素質具備的協管員、安全員隊伍,109個縣市的2130個鄉鎮,已建立交管站2027個,建站率達97%,聘用協管員5836名,聘用安全員5萬余名。他們既是交通法規和安全知識的宣傳員,又是辦理車輛登記、駕駛人考試的督辦員,還是維護農村交通秩序的管理員和輕微交通事故的調解員。
通過建立網絡,河南省各地真正使交通管理工作延伸到了農村每個角落,緩解了警力不足的矛盾,走出了一條廣借社會之力、群防群治的新路子。
“農網”建設讓農民安全出行
如何改變摩托車、三輪車等車輛管理混亂的局面,讓農民安全出行?辦牌辦證是第一步。
然而,這第一步就不好辦。因為農村縣管車輛長期失控漏管,無牌車輛隨處可見,辦牌辦證率極低。劉衛華說:“在了解到農民不辦牌辦證的主要原因是路途遠、手續繁、費用高後,各地交警大隊成立流動車管所,深入各鄉鎮,巡回指導交管站工作,現場對辦理駕駛證人員進行考試,還簡化了辦牌辦證程序。”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農民辦牌辦證的積極性。
每個星期五,修武縣流動車管所巡回到五里源鄉固定辦公。4月14日是個周五,記者在該鄉交管站看到,十多輛三輪車、摩托車停在院子里,村民正排隊換牌換證。東板橋村的付利強對記者說:“現在上牌辦證不用再跑幾十里到縣城了,這麼方便,誰會不願意辦而去觸犯交規呢?”
為了加大交通法規的普及力度,河南全省採用播放影視光盤、錄音、展覽挂圖、發放傳單、制作宣傳小冊子、刷寫牆體標語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孟津縣把交通法規編成朗朗上口的“三字經”、“五字歌”以及農民喜聞樂見的地方戲“大鼓書”,進村入戶宣傳,農民的交通意識在日益提升,農民安全出行也有了保障。
據了解,2005年河南省涉農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比2004年同期下降了17%。
“農網”已經成為預防和減少道路交通事故、保障農民出行的交通安全網。廣大農民兄弟正享受著交通文明的成果,邁步進入新農村。(白鋒哲) 來源:農民日報
編輯:木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