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新農村建設
 
 
黑龍江副省長申立國:新農村建設從最緊迫的事入手

  時間:2006-04-28 11:50    來源:     
 
 

   編者按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伴隨“十一五”的開局和2006年的到來,我省迎來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發展機遇。中央政策已定,我省該如何起步,從哪里突破,怎樣實現目標?帶著群眾普遍關注的問題,在新農村建設專版推出之際,我們請來省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副省長申立國,為大家打開問號。

  主持人:本報記者張桂英

  對話人:省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副省長申立國

 

任務:繁多艱巨理性擺布

  主持人:新農村建設歸根結底是要改變農村的落後狀況,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緊迫、最直接受益的事情做起,那麼我省新農村建設最迫切解決的事情是什麼?

  申立國:從全省來看,最重要的是兩件事:一是發展生產,促進增收。實踐證明,沒有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和較高水平就沒有新農村,這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也是物質基礎。二是加強基礎建設,縮小城鄉差距。這里面的關鍵是抓緊改善農村交通落後的狀況,解決農民行路難、出行難問題;抓緊農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盡快解決農村飲水不安全和吃水難問題;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係建設,發展合作醫療,落實大病統籌,抓緊解決農民看病貴、就醫難問題;加快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盡快改變農村臟亂差狀況,努力創造一個環境整潔、生態良好、生活方便的人居環境。

  主持人:新農村建設是個龐大的係統工程,不僅涉及上述任務,更對全面發展農村社會各項事業、深化農村改革提出具體要求;那麼,如何擺布發展與改革的關係?

  申立國:改革是發展的動力。建設新農村既需要增加投入,形成合力,又需要提供必要的體制和機制保證。因此,在新農村建設起步之年,在抓好試點當中,要把總結經驗、探索路子,建立機制、完善政策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以期更好地認識和更準確地把握新時期新農村建設的規律和特點,為以後鋪路。比如,建立支持新農村建設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等。

形勢:總體向好優勢突出

  主持人:建設新農村,我省的優勢在哪里?

  申立國:坦率地說,當前我最高興的,莫過于看見廣大農民群眾對于發展生產、增加收入、改變農村落後面貌有強烈的願望與要求,蘊藏巨大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這是搞好新農村建設的巨大力量。而且我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利條件也很多。首先我省資源豐富,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比較好;其次,已探索出符合省情實際的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的有效路子,如堅持“走特色路,打綠色牌”等;再次,全省國民經濟近幾年呈現出較快的發展勢頭,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實力在不斷增強。另外,作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我省從國家一係列支持農業、農村政策中所獲的支持也相對較多,為加快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主持人:如何發揮好我們現有的優勢?

  申立國:認識是行動的先導。在新農村建設的起始階段,最重要的是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使之真正成為全黨全社會的中心工作。中央關于新農村建設做出了一係列重大決策部署;省委、省政府關于新農村建設發了文件,運錄書記和左己省長多次就新農村建設做了重要講話。這些都是結合我省實際做出的具體安排和部署。當前應加大宣傳和學習力度,切實調動起廣大農民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營造社會各界主動參與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全面培訓基層幹部,提高帶領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本領。

路徑:內外結合合力攻關

  主持人:當前各地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熱情很高,不少鄉村已經制定出了具體的規劃,修路、改水、建房、上項目……少則幾項,多則十幾項,該如何擺布這些工作的輕重緩急?

  申立國: 農民盼富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農村的落後狀況是歷史形成的,改變這一狀況也需要歷史過程。我們現在所具備的財力、物力,與新農村建設長遠目標相比,存在著巨大的反差,只有採取積累式建設的辦法,才能逐漸達到未來的目標。同時,省內的縣與縣、鄉與鄉、村與村經濟發展狀況不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同,社會事業發展狀況也不同,不能用一個標準、一個樣式、一個進程來要求全省各地的新農村建設。我的想法是,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進程可以有快慢,水平可以有高低。

  主持人:日前我省啟動了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的中省直幫建工作,並將這一工作上升為落實中央政策、建立新型城鄉關係的實際步驟。為什麼如此重視幫建工作?

  申立國: “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是中央確定的新農村建設指導方針。特別需要提出的是,目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落後狀況,既與農業農村自身有關,更與我們長時期執行的依靠農業、農村積累發展工業和城市的政策取向有關。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新農村建設是一步“活棋”,通過它可以有效拉動國內消費,進而更好地推動國民經濟,特別是城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推動新農村建設應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希望社會各界、特別是城市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對這一點都能有清醒的認識,自覺地投入到支持新農村建設中來。如此,新農村建設一定會有一個良好的開局,也一定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來源:黑龍江日報

編輯:木樨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