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8月11日北京消息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實施至今已逾一年,成果顯著為臺企在大陸發展帶來新契機。昆山借勢不斷深化兩岸合作機制,以本地政府的服務為先導,以産業升級的需要為動力,政企緊密合作,推動臺資企業轉型升級取得明顯成效。
作為全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縣級市,回顧昆山崛起歷程時,市委書記管愛國表示,昆山臺企轉型升級的腳步從未停歇。自1990年首家臺資企業落戶昆山至今的20多年間,眾多臺企一直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從1990年代初期以紡織業為主,及至中後期大量電子製造業廠商紛紛入駐;從最早的電子器件加工、裝配、生産配件,到代工生産整機、研發自主品牌……歷史告訴我們,轉型升級不是面對危機時刻而臨時被迫採取的應對措施,轉型升級是一個各個年代都在進行的漸進式過程。
管愛國指出,目前昆山臺企的轉型升級之路,簡單來講,就是從體力勞動向腦力勞動的轉向。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對臺商的吸引力逐漸凸顯,富士康、統一、仁寶、緯創等大型臺企紛紛設廠立項,卻很少有人注意到:仁寶電腦將其集團投資總部設在了昆山,同時擁有1500人規模的研發基地;緯創集團在昆山的研發團隊超過800人,已經從單一的代工發展成為客戶提供全方位服務的綜合性設計和研發企業。
由大量勞動力從事生産、組裝,到大量工程師專職于設計和研發,這就是昆山為臺企設計的“産業轉型升級路線圖”。為了保證這一目標的實現,昆山市政府部門從上到下,將“服務理念”貫徹到每個人的心中,比如臺辦專門成立的“馬上辦中心”,便贏得了臺商交口一致的讚譽。
針對今年困擾眾多企業的“電荒”、“用工荒”、“資金荒”等難題,昆山都以實際作為給出了圓滿的答案:提前為2700多家用電大戶制定了有序用電計劃,錯時用電、峰谷電價補貼等措施使企業生産未受到大的影響;與四川、湖南等人力輸出大省保持産學合作關係,而昆山本地的技工學校、科研高校、效倣臺灣工研院建立的昆山工研院、明年即將建成招生的美國DUKE大學昆山分校,也都是保障臺企永續發展的力量源泉;今年政府拿出1.6億元作為人才資金,臺企聘用高級人才即可申請人才補貼;積極推動兩岸貨幣直接兌換,年底前有望解決一直困擾臺企的現匯兌換問題。
昆山素有“小臺北”之稱,其經濟總量的70%由臺資企業創造,10萬台商不但帶來了財富,更豐富、改變著昆山的文化與城市面貌。關於未來,管愛國表示,昆山的目標是打造一座“國際現代産業名城”、“中國和諧幸福名城”、“江南人文宜居名城”。這一願景需要匯聚兩岸智慧和力量,而昆山在這條前進的路上,必將成為締結兩岸情誼、拉近兩岸距離的重要紐帶。(記者 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