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中國航天工程增透明度展現自信大國形象

時間:2011-09-28 15: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9月20日對外宣布,中國將于9月27日至3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擇機發射“天宮一號”。目前,“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組合體已轉運至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區。圖為轉運途中。中新社發 宿東 攝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香港《大公報》27日刊文說,從“神舟”、“嫦娥”再到即將升空的“天宮一號”,伴隨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國航天事業也由不公開到開放透明。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記錄下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體現了自信的大國形象。

  文章摘編如下:

  從“神舟”、“嫦娥”再到即將升空的“天宮一號”,伴隨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國航天事業也由不公開到開放透明。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記錄下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體現了自信的大國形象。

  在神舟載人航天工程的前期,對外一直是“加強戒備”。發射時間嚴格保密,發射場地嚴密封鎖,電視也沒有直播,即使是發射成功之後所披露的信息也很有限,以致于很多苦于無米下鍋的媒體只好四處打探小道消息。但這些情況近年來逐漸改變,眾多“第一次”的紀錄被悄然創造。

  2005年“神六”發射時,第一次實現電視直播,而中央電視臺除連續五天進行直播外,還與臺灣同行合作,讓島內觀眾也看得到直播。2007年嫦娥一號發射時,眾多媒體獲準在現場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報道,並且有一千多名普通觀眾現場觀看發射實況,這也是發射現場的第一次對公眾開放。2008年“神七”發射時,對航天員的出艙活動進行了現場直播,當時就有外媒評論認為“這不僅展示了中國的科技實力,也反映了其日益增加的自信和透明度”。2010年國慶節期間嫦娥二號發射時,包括大公報在內的一批境外媒體也首次獲準進入發射現場,直接感受火箭發射時的震耳欲聾和地動山搖。

  2007年8月,中央批準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設新一代航天發射場,旋即對外公布。探月工程高級顧問、中科院院士孫家棟就評價說,原來對于發射場的選址和發射計劃都是高度保密的,只有火箭升空之後才對外公開,從高度保密到高度開放,這體現了中國對于航天技術的高度自信。

  與此同時,中國航天也不斷揭開神秘的面紗,加強與社會公眾的交流互動,讓各界民眾也能共同分享航天事業的光榮與喜悅。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航天事業對港人的偏愛。近幾年來,在香港各界特別是青少年赴內地參訪團的行程安排中,航天幾乎成了保留節目。在北京航天城乃至此次承擔發射“天宮”任務的東風航天城,港人都成了常客。除了直觀感受航天技術與設施之外,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等航天英雄,均能與香港青少年面對面,介紹身臨太空的過程,回答各種問題,讓香港青少年更好地感受到了祖國的偉大,增添愛國熱情。

  中國在加強航天技術開放與合作方面,也展示了誠意及務實精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原副總指揮張建啟透露,中國已和歐洲簽署合作協議,將在神舟八號上為歐洲空間局搭載一個生物實驗樣品。這是中國積極加強載人航天領域國際合作、與國際社會共同分享中國航天的進步的一個例證。實際上也再次表明了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研究、開發、利用太空的一貫主張。(馬浩亮)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