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華裔站長焦立中:應讓中國成為國際空間站新夥伴

時間:2011-09-28 14:32   來源:國際線上

  隨著“天宮一號”發射日期的臨近,中國載人航太科技的發展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美國唯一的華裔空間站站長焦立中在接受本台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載人航太技術發展迅速,他希望國際空間站能儘早把中國納入其中,這樣國際空間站和中國的發展能實現雙贏。

  焦立中在國際航太界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作為美國第三位華裔宇航員,他創造了多項紀錄:第一個在太空行走的華裔宇航員,國際空間站的首位也是截至目前唯一的華裔站長,第一位從太空投票選舉總統的宇航員。在15年的宇航員生涯中,焦立中共完成了6次太空行走,並於2004年至2005年進駐他參與建造的國際空間站擔任站長,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華裔空間站站長。焦立中在空間站和一名俄羅斯宇航員一起工作了6個半月,是在太空居住時間最久的美國宇航員之一。

  回憶起在空間站工作的時光,焦立中説那些日子仍歷歷在目。焦立中説:“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和地面控制中心開電話會議。實際上,整個工作計劃是在升空前就詳細制定好的,精確到秒,所以每天的工作內容很明確。晚上結束工作之後,我們向地面彙報。我們睡覺的時候,地面控制中心依據具體情況作出及時調整,第二天早晨就有調整過的工作計劃了。”

  焦立中在空間站的工作和生活緊湊而繁忙。他説每天大約要工作12個小時,除了對空間站進行日常維護之外,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做科學試驗。焦立中説:“在空間站最有收穫的工作就是開展科學研究、做試驗,因為這些試驗是無法在其他地方完成的。”

  焦立中不僅是宇航員,更擁有紮實的科學研究背景。1987年,焦立中獲得博士學位後,先後進入美國赫氏公司和利弗莫爾勞倫斯國家實驗所工作,參與研製太空複合材料。1990年初,他經過不懈努力,最終從2500多名候選者中脫穎而出,進入美國航空航太局受訓,如願以償成為一名宇航員。對於焦立中而言,在空間站工作是他的宇航員和科學家夢想的完美結合。焦立中説:“我們在空間站做的試驗主要是研究太空生物制藥,研究太空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人類如果要登上火星,要解決的最大難題就是人體適應性問題。”

  焦立中用“兄弟”來形容他在國際空間站的同事,他説和這名俄羅斯宇航員在工作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一直持續至今。但焦立中有個遺憾,就是國際空間站至今沒有中國宇航員。

  9月初,焦立中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讓中國成為國際空間站的新夥伴”。在文章中焦立中指出,俄羅斯一枚運載物資到國際空間站的“聯盟”號火箭在8月下旬發射升空失敗,這讓人憂心忡忡,因為俄羅斯“聯盟”號系列火箭是美國太空梭退役之後唯一可以搭載宇航員赴空間站的飛行器。焦立中認為,現在中國是除俄羅斯之外唯一有載人航太能力的國家,國際空間站應該抓住機會,使中國成為新的夥伴。焦立中説:“我個人認為讓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項目是正確的選擇。通過與俄羅斯的合作,我們已經證明這種合作的效果是非常積極的。我認為應該讓中國也參與到國際空間站、乃至今後的太空探索項目中。中國的‘神舟’系列飛船可以成為另一個運送宇航員上空間站的工具。這對中國和空間站來説將會是雙贏的。”

  焦立中説,美國載人航太計劃委員會曾出臺一份報告指出,國際空間站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有效的國際合作,而且這種國際合作應該繼續拓展,吸納航太技術迅速發展的新成員。焦立中認為,不論中國是否研發自己的空間站,國際空間站都應該向中國敞開大門,這樣可以使國際空間站更加名副其實。對中國而言,如果與國際空間站合作,中國將可以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焦立中説:“‘天宮一號’對中國載人航太的發展來説意義重大,因為這可以使中國的航太器具備交會對接的能力,這是未來空間站建設的重要基礎。我所看到的中國的航太技術是很先進的,中國缺乏的是實戰經驗,畢竟中國在八年內只進行了三次太空飛行。中國航太人隨著太空飛行的增加,將積累很多經驗。”

  出生於美國的焦立中一直關注著中國航太事業的發展,並和中國航太界同行建立了友誼。他説今年10月將訪問中國,和中國同行們交流。焦立中説:“當然我想了解有關‘天宮一號’的情況,中國載人航太未來的計劃等等,但主要是看望朋友,一些中國的宇航員。”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