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中國航太員可望長駐太空

時間:2011-09-28 14: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香港《大公報》27日發自北京的報道説,中國載人航太工程于2006年決定成立空間實驗室系統,目的在於掌握交會對接技術、開展空間技術和應用實驗,併為空間站奠定技術基礎。中國載人航太工程也由此增加至八個系統,開始向建立自己的空間站,實現航太員長期駐留太空的目標邁進。國際空間實驗室發展歷程也表明,空間實驗室是掌握空間站技術的必經之路。 

  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于2006年決定成立空間實驗室系統,目的在於掌握交會對接技術、開展空間技術和應用實驗,併為空間站奠定技術基礎。中國載人航太工程也由此增加至八個系統,開始向建立自己的空間站,實現航太員長期駐留太空的目標邁進。國際空間實驗室發展歷程也表明,空間實驗室是掌握空間站技術的必經之路。 

  迄今為止,國際宇航界出現過多個實驗室,較為知名的有前蘇聯“禮炮-1”至“禮炮-5”,美國的“天空實驗室”都具有自主在軌運作支援功能,分系統配置齊全,像“天空實驗室”和“禮炮”系列,在軌壽命長達數年,最長駐留甚至可達百天以上,結構、熱控、姿態和軌道控制、通信與跟蹤、數據管理、電源、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艙外活動、居住設施等系統一應俱全。 

  另一類空間實驗室的系統並未配置全,僅作為其他航太器的搭載或大型空間站的一個艙段開展在軌科學實驗。這一類空間實驗室包括歐洲的“空間實驗室”、“哥倫布艙”和日本的“希望”號實驗艙。 

  而在國內,空間實驗室更像試驗性的空間站,以突破和驗證空間站關鍵技術為主要任務,是具有相對較短壽命的低軌道中小型載人航太器。 

  業內人士指出,前蘇聯的發展循序漸進,重點突破核心艙技術;美國的發展方向缺乏連貫性,後來在研製空間站時技術準備不足,最終還要與俄羅斯合作借助和採用有關經驗技術,特別是核心艙技術;歐洲和日本則通過國際合作實現有限的技術發展。 

  “天宮一號”的發展類似“禮炮”和“天空實驗室”,其先進主要體現于高度的整合性。通過“天宮一號”,為未來中國自主建立空間站奠定基礎。(賈磊)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