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兩岸互動數字內容設計大賽 -- 知名園區
石景山園:數字娛樂産業崛起京西
時間: 2010-08-05 11:19     來源: 北京商報
  日前,英特爾公司副總裁約翰戴維斯(John Davis)與石景山區副區長李艷一起為“數字媒體製作示範中心”揭牌,該中心由“北京數字娛樂産業示範基地”與英特爾公司共同建設。李艷用“這將掀開中關村石景山園(以下簡稱‘園區’)文化創意産業開展國際合作的新篇章”來評價雙方的合作。

  有人説,首鋼的遷出使石景山區的發展遇到了嚴峻挑戰。但實際上,石景山區不僅在今年3月獲批了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園區的主導産業——文化創意産業更是成為破解石景山區發展的突破口和石景山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有力支撐。隨著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空間佈局的調整,以首鋼改造區為核心、以文化創意産業為特色的石景山區高端産業用地將納入示範區新規劃範圍,為園區長遠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和廣闊空間。

  石景山區已邁上從傳統工業區向現代都市新城區轉型的探索之路。

  上半年收入居各園區之首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自2004年底北京數字娛樂産業示範基地啟動建設以來,石景山區文化創意産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經聚集了文化創意企業2500余家,年收入超過120億元,年增長20%以上,以數字娛樂為特色的園區經濟總量更是以每年30%以上增幅增長,三年翻一番,2009年增速居中關村“一區十園”之首。

  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周西松告訴記者,去年,園區新引進企業725家,同比增長45%,全年實現收入和稅收分別突破280億元和8億元,同比增長30%以上。今年上半年,園區企業實現收入202億元,同比增長47.4%。僅1至6月,園區新引進企業503家,同比增長14%,註冊資本近20個億,同比增長80%,其中註冊資本過千萬的企業64家,園區企業總數達1500家。新引進企業中,包括永新視博、恒大文化、星暴國際、呈天時空等文化創意知名企業,以及新一代專網通信、摩根實德、銀江科技和中廣數字等高新技術龍頭企業。同時, 特藝中國(原湯姆遜集團)等世界500強企業,漢能控股和暢遊互動等行業領軍企業正在積極洽談中。全區文化創意産業上半年實現收入80億元,稅收3.56億元。

  按照石景山區CRD(首都文化娛樂休閒區)行動規劃確定的“一軸一核一園一帶多支點”的空間發展佈局,園區空間將遵循石景山區的空間發展佈局進行調整,以文化創意産業為特色的高端産業用地將納入新規劃範圍,面積增至16.997平方公里。

  “今年,園區將實現收入和稅收分別突破350億元和10億元,增幅均超過25%的目標。”周西松的話雖然説得謙虛,但是可以感受到他對園區未來發展的憧憬,他説“這種高速增長至少還會維持10年時間”。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取決於産業定位

  面對園區今天發展的蓬勃之勢,園區負責人表示,信心來源於園區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新的産業功能定位。從2006年納入到中關村的“一區多園”之後,園區首先結合自身資源優勢明確了産業定位。確立了三大重點發展産業,即在園區北Ⅰ區構建以數字化為特色的創意科技産業功能板塊;在園區北Ⅱ區構建以數字娛樂為主的文化創意産業功能板塊;在園區南區構建以工業設計和高端製造業為主的新興高技術産業功能板塊。

  園區在眾多的文化創意産業門類中,瞄準了 “數字娛樂産業”,通過開發建設“新媒體製作基地”、“北京數字內容製作公共服務平臺”,引進國內外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企業,並結合“網路遊戲孵育中心”、“移動遊戲孵育中心”、“動漫中心”,集聚和培育從事遊戲、動漫設計製作和運營的企業,促進遊戲、動漫産業的企業集聚。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成為當前發展的核心要求,而實際上,從一開始,我們在産業定位上就已經開始探索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途徑。”園區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著很深的體會。多年前,石景山區曾計劃在美麗的西山腳下建成晶片生産線,雖然是大項目,但最終園區認為這不符合石景山區的長遠發展要求,從而轉向發展文化創意産業。如今,這裡已建成了全國第一個專注于數字娛樂産業的留學人員創業園,即將建成26萬平方米的新媒體産業基地、13萬平方米的影視傳媒産業基地和31萬平方米的科技服務産業基地,距首都機場45分鐘車程,距西客站15分鐘車程,距蘋果園地鐵兩公里,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為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目前文化創意産業已經佔園區總收益的40%,日後更將成為大力發展的新興産業。周西松説,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僅僅是技術、産品、行銷手段的創新,它涵蓋整個産業集群的方方面面。只有從宏觀上把握好方向,才有可能為園區企業提供適宜的發展環境。

  政策引導助力産業快速發展

  園區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突破口落在了園區大環境的建設上,“生態環境建設固然重要,貼心政策的出臺也是決定企業是否願意落戶和能否做大做強的核心要素”。周西松説,對於文化創意産業,北京市很難再找到一個在數字娛樂産業上推出眾多扶持政策的園區。園區是在舉全區之力發展文化創意産業。

  據了解,在扶持政策上,園區有著國家、北京市、石景山區政策的三重疊加優勢。除中關村和北京市文化創意産業的優惠政策外,今年上半年,園區出臺了《促進中關村科技園區石景山園産業集聚和企業發展辦法》,其中提出設立“中關村科技園區石景山園發展專項資金”,以每年5億元的資金,採取獎勵、匹配、補助、貼息等多種方式,支援企業的發展、項目的啟動與實施。對石景山區財政年貢獻額在1000萬元(含)以上的,三年內每年按其對區財政貢獻額的50%提供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資金支援,並對文化創意企業的房租補貼、項目資金、貸款貼息等加大支援力度。

  同時,石景山區還定期發佈《石景山區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報告》,對區級集聚區和項目進行評估認證,對産業發展動態進行監測。園區出臺的《石景山區促進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的試行辦法》中要求在5億元專項資金中安排項目資金,對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或項目,給予項目最高額度不超過200萬元的補貼資金;對文化創意企業所獲貸款項目給予50%的貼息補助;對獲得國家級獎項或稱號的文化創意企業或項目給予一次性10萬到20萬元獎勵;對獲得市級獎項和稱號的文化創意企業或項目給予一次性5萬-10萬元獎勵等等。

  此外,在産業環境建設方面,園區不斷提升服務品質,比如向中小企業創新提供開放實驗室、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人才孵育、投融資平臺等,啟動了“明星計劃”,旨在培育中小企業成為行業龍頭。對於政府審批事項,園區組建了綜合服務中心,建立開放式的服務大廳,整合100家仲介服務機構資源,為企業提供“一條龍”和“一站式”服務。通過推進以金融資本對接服務為核心的“金橋工程”、智慧財産權百千對接服務工程、“百項服務進園區”活動等搭建起全方位的仲介服務平臺,僅此一項就削減了75%的行政審批環節。

  園區內的冠坤文化、中視互動等企業分別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院校聯合成立了“人機交互多媒體實驗室”、“中關村石景山園文化創意管理研究中心”、“綠色網遊研發中心”等機構,NICC國際動畫學院落戶,文化傳媒産業基地、科技創意園、青年創業園等各種創意創業載體、園中園紛紛建設,産學研聯合進一步加快了園區産業發展。園區推出了創新服務品牌——“中關村石景山園企業家沙龍”。該沙龍通過引入行業龍頭企業高層管理者、政府相關部門管理者、行業協會、社會知名專家學者的資源,為園區企業搭建一個同行業間、企業與行業協會、與政府部門之間彼此交流、合作的互動平臺,以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增強産業的凝聚力。

  打造中國數字娛樂第一區

  如果説園區肩負著吹響中國文化創意産業“先鋒號”的責任,恐怕並不為過。

  網路遊戲《天龍八部》、電視劇《漢武大帝》、3D高清動畫片《三國演義》、新版《紅樓夢》等千余個原創民族文化作品層出不窮。中國最大的SNS(社會性網路服務)矩陣締造者陳一舟、號稱視頻整合者的馮鑫、遊戲産業新銳人物王峰、打造民族動漫原創品牌的陳功了、美國艾美獎得主李沁等等,更是成為引領石景山區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的“時代先鋒”。今年,中視互動原創動畫電影《麋鹿王》、帷幄昊合動畫電影《浩昊文字國曆險記》更是成功地從中國走向了世界,分獲首屆歐洲國際立體電影節“金水晶獎”、美國好萊塢第十五屆國際家庭電影節“最佳外語電影教育片獎”。

  按照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要求,石景山區被賦予“一區三中心”的發展定位,即城市功能拓展區,城市職能中心、綜合服務中心和文化娛樂中心。為此,石景山區確立了“打造北京CRD,構建和諧石景山,建設現代化首都新城區”的中長期發展戰略,旨在打造集文化創意、商務金融、高新技術、休閒娛樂、旅遊會展等功能為一體的首都文化娛樂休閒區。

  在今年3月底舉行的“中關村石景山園2010年工作推進大會”上,石景山區提出要將石景山區打造成“中國數字娛樂第一區”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特色區”,這項工作要成為石景山區“首都文化娛樂休閒區”(CRD)建設行動的核心。

  按照石景山區CRD行動規劃確定的“一軸一核一園一帶多支點”的空間發展佈局,全區將釋放出2000萬平方米的高端商務辦公載體空間,預計投資超過 2000億元。形成文化創意産業研發、生産、交易、展示、培訓的産業鏈條,打造以網路遊戲、影視動漫、數字媒體及資訊安全、工業設計、智慧資訊服務、科技金融等文化創意和高技術服務業為代表的特色示範區,全面推動首都西部地區經濟結構調整與産業轉型升級。

  “要了解北京的數字娛樂産業請到石景山來。”石景山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石景山區的文化創意産業將圍繞首都文化娛樂休閒區發展定位,借助重大項目的推進,以園區為重點,大力推進中國動漫遊戲城和新媒體産業基地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將石景山區打造成為中國數字娛樂第一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特色區,形成首都西部又一高端産業功能區,讓文化與創意代表中國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記者 張曉東 通訊員 祈月)

編輯: 徐麗華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