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首頁 要 聞 動 態 神七航天員 視 頻 各方反應 專家話神七 圖 片 中國航天 世界載人航天發展 航天小知識 神舟飛天歷程 祝福神七祝福神七
 
 
 
 
神七測控中心人員30%博士碩士 一半參加過神六
 
  來源:中央電視臺      日期:2008-09-25 09:16

 
 

  主持人:現在聯係一下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記者徐麗麗。給我們介紹一下現在在測控中心,實際情況怎麼樣?

  記者:前幾天這里已經進入到備戰狀態,上一次連線中介紹了這里人員狀態、機器,今天主要介紹一下參加神舟七號任務所有科技人員組成力量,在介紹力量之前,講兩個我聽到揚我國威的小故事,1975年,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在這里發射的,但是發射之後突然出現了問題,錢學森就問西安測控中心總工程師,有人提議提前返回,你覺得呢?向北京報告,三天之後返回,三天之後就穩穩當當返回了,這個事情之後三十年,2006年,有兩顆代表我國最高水平的衛星在天上發生了問題,在國際上是不可挽救的,很多人認為報廢了,但是這里的科技人員不離不棄,整整120天時間最後成功搶救出這兩顆衛星,現在預期生命15年。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他們的話是高精尖人才,這一批科技力量到底是怎麼組成的?

  張書記:我們中心這次有1000多名科技人員參加測控通信和著陸場,平均年齡40歲,博士、碩士生300人,這次任務中有90%以上是中青年骨幹人員,在這個隊伍當中,有一半人參加過神六。

  記者:一半人參加過,說明一半還是新人,到底是什麼樣的魄力啟用這些新人參加這麼重大活動?

  張書記:其實他們並不是新手,經歷了重大工作的鍛煉,我們始終放在重要位置來考慮,尤其在拔尖人才選擇上,一是重大任務實踐,二是追求課題的攻關,三是內外的交流,在那些基本素質好、發展前景大的年輕科技骨幹挑重擔,重點培養全面人才,使他們盡快成長成熟起來,我們堅信依靠這支高素質人才隊伍,再加上我們全面精心準備,一定能圓滿完成神舟七號任務。

  記者:剛才張書記提到了40歲,在這群隊伍中,參加過20顆衛星、五次人造飛船測控任務,有七項科研成果填補國內空白的工作人員,在神五飛船返回落點從十公里到五公里的工作人員,他們的年齡都是40歲,正是有這樣的人才培養機制,才涌現出這樣的一批人才,才能一次又一次把中國人的智慧、成功寫在茫茫九天之上。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