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首頁 要 聞 動 態 神七航天員 視 頻 各方反應 專家話神七 圖 片 中國航天 世界載人航天發展 航天小知識 神舟飛天歷程 祝福神七祝福神七
 
 
 
 
長期的失重狀態對宇航員的生命有怎樣的影響
 
  來源:人民網      日期:2008-07-23 08:33

 
 

  失重是航天飛行中的一個特殊物理現象,載人航天實踐證明,失重對人體的生理功能有很大影響,但不像原先想象的那樣嚴重。

  生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與地球重力環境相適應的生理結構與功能特徵,但進入太空後,由于地球重力作用幾乎完全消失,生物有機體處于一種失重狀態。 
 
  人類40多年的航天實踐表明,微重力環境對宇航員的健康、安全和工作能力會產生重要影響,中長期被過濾廣告被過濾廣告航天飛行可導致宇航員出現多種生理、病理現象,主要表現為心血管功能障礙、骨丟失、免疫功能下降、肌肉萎縮、內分泌機能紊亂、工作能力下降等。

  失重可引起心血管功能的改變。失重時人體的流體靜壓喪失,血液和其他體液不像重力條件下那樣慣常地流向下身。相反,下身的血液回流到胸腔、頭部,可引起宇航員面部浮腫,頭脹,頸部靜脈曲張,鼻咽部堵塞,身體質量中心上移。人體的感受器感到體液增加,機體通過體液調節係統減少體液,出現體液轉移反射性多尿,導致水鹽從尿中排出,血容量減少,血紅蛋白量也可相應減少;還可出現心律不齊、心肌缺氧以及心肌的退行性變化,並出現相應的心臟功能障礙,如心輸出量減少、運動耐力降低等,返回地面後對重力不適應而易于出現心慌氣短以及體位性暈厥等表現。這些可嚴重影響人體健康和工作效率,因而成為中長期載人航天飛行的一大障礙,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航天醫學問題。隨著航天飛行的時間延長,心血管功能可在新的水平上達到新的平衡,心率、血壓、運動耐力以及減少的血容量和血紅蛋白可逐步恢復到飛行前的水平。

  長期失重會引起人體的骨鈣質代謝紊亂。人體失重後,作用于腿骨、脊椎骨等承重骨的壓力驟減,同時,肌肉運動減少,對骨骼的刺激也相應減弱,骨骼血液供應相應減少,在這種情況下,成骨細胞功能減弱,而破骨細胞功能增強,使得骨質大量脫鈣並經腎臟排出體外。骨鈣的丟失會造成兩個後果:骨質疏松和增大發生腎結石的可能。失重所導致的骨丟失隨飛行時間的延長而持續進行,而且這種骨質疏松一旦形成,回到地面重力環境下也難以逆轉。俄國宇航員在和平號空間站上曾試驗多種對抗措施,如每天2小時的跑臺運動,穿企鵝服給以人工加載及服用特殊藥物等,但未能完全解決問題。目前這仍然是航天醫學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

  長期失重還可引起對抗重力的肌肉出現廢用性萎縮,宇航員在長期的航天飛行中加強肌肉鍛煉可以延緩這種肌肉萎縮,回到地面重力環境中後,進行積極的肌肉鍛煉可以逐步使肌肉萎縮得到一定的恢復。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