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在 “一國兩制”方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保障下,香港在政治發展、經濟運作、社會狀況等方面都已經取得很大成就。而作為兩岸關係的特殊組成部分,港臺關係,特別是港臺經貿關係,也獲得了持續健康的發展。
10年來,香港繼續發揮在兩岸間的仲介橋梁作用,經貿往來獲得了長足進步。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1999年至2006年,港臺貿易額共2218億美元,比回歸前的10年增加877億美元,增長65%。據臺灣方面統計,1997年至2006年,臺灣對香港的投資共547項、17.8億美元,比回歸前的10年分別增長52.8%、138.6%。到2007年6月上旬,在香港上市的臺資企業有57家,市值約3700億港元,並有專門編制的“香港臺資股指數”。
與此同時,港臺兩地的各項交流和人員往來也持續熱絡。香港回歸祖國以來,港臺民間交流蓬勃發展。據臺灣方面統計,1997年至2006年,臺灣民眾來香港共2151萬人次,香港市民赴臺共276萬人次,分別比回歸前的10年增長85.4%和46.4%。港臺航線一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線之一。香港每年的旅遊、教育、電訊、圖書、玩具、珠寶、鐘錶等展覽,都吸引了大量臺灣業界人士參與。每年經港來大陸的臺灣同胞大約是300萬人次,經港的兩岸間接貿易總額每年也都在100億美元以上,並且這個數字還在逐年增加。可見,香港和臺灣的直接經濟往來讓兩地“猛斂鈔票”的同時,香港也在兩岸經貿互動的背景下受惠盈盈。
港臺經貿關係之所以能如此穩固的發展,源於兩地民間交流交往的歷史淵源,兩地同胞同根同源的深厚情誼;兩地地緣相近,文緣相承,社會制度相似。臺灣在港有巨大的經濟利益,香港商界在臺灣也有為數不少的斥資。但不可否認的是,臺灣當局閉鎖的經濟政策,限制上市公司不能把超過40%的資金在境外投資,讓有意在大陸投資的臺商不得不另辟蹊徑,而香港,集天時地利渾然天成的獨特優勢,成為臺商擴大事業版圖的首選。可以説,臺當局限制對外投資的“緊箍咒”,也在某種意義上也間接促進了臺商赴港投資的浪潮。以股市為例,兩年前,在港上市的富士康,股價飆升,極速躋身藍籌行列,為其他躍躍欲試的投資者起到了帶動和示範作用,紛紛計劃赴港上市。
毋庸置疑,港臺經貿交流在歷經了十載春秋的蓬勃發展後,為我們所呈現的是一幕華麗而漂亮的定格,整體的走高趨勢帶動的是兩地諸多産業鏈的暢旺發達。而在兩地經貿發展中,我們通過對比也不難發現,臺灣雖在港臺經貿交流中不斷受惠,但比之香港的經濟實力,兩地已逐漸顯現出差距。
有一組數據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去年,香港市場的籌資金額高達臺灣的22倍!2004年時,臺灣證券市場的總市值是4400億美元,香港是8600億美元,是臺灣的兩倍不到。但今年5月底時,臺灣的總市值雖成長至6100億美元,但香港達1.92兆美元,從臺灣的兩倍不到變成三倍多。
臺當局對有關經濟政策如若不能儘快鬆綁,放開臺商投資大陸40%的法令限制、早日實現兩岸“三通”,實現産業對接、資金對流,只能是自絕後路。相信這也將是日後港臺經貿發展、甚至兩岸經貿發展過程中,值得業者關注和深思的一個重要啟示。
(來源:你好臺灣網 程莎莎)
編輯:芳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