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監會提出鼓勵民營資本參股銀行之際,一岸之隔的中華商銀擠兌事件所凸顯的産業金融風險無疑是一記警鐘
2007年序幕剛剛拉開,當內地銀行業沉浸于股市盛宴之時,海峽對面波瀾陡起。1月5日,臺灣力霸亞太企業集團旗下兩家上市公司中國力霸及嘉食化向法院申請重整,引發了關係企業中華商業銀行3天遭擠兌430億元(新台幣,下同),成為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後亞太地區最為嚴重的擠兌風波。
老牌臺灣企業力霸集團成立於1959年,鼎盛時期擁有5家上市公司,橫跨金融、製造、服務及不動産、有線電視及電信事業等領域,號稱總資産超過3000億元,是臺灣最完備的多元化企業集團,經營觸角遍佈全球各地,其影響力更是深入各個階層。
目前臺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已宣佈正式接管中華商銀。據“金管會”稱,中華商銀調整後凈值為負153億元,其股票已成廢紙一張。力霸集團旗下的力華票券也因流動性不足遭“金管會”接管。
據臺灣媒體報道,此次暴露出來的力霸集團財務“黑洞”高達3000億元。力霸集團財務問題已被確定為五大弊情:友聯産險以不動産假交易掏空弊案;中華商銀違法超貸、低價出售不良債權案;力華票券違法票貼關係企業案;力霸及嘉食化等公司內線交易弊案;亞太固網弊案。
而力霸套取資金手法包括:超貸,關係人貸款,金融內控放水,利用空頭公司和人頭賬戶,內線交易。這五大手段交互使用,各關聯企業之間財務關係之複雜令檢察人員嘆為觀止,“能掏的都掏了”。
那麼力霸集團危機背後的實質到底是什麼?它又將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掏空預謀已久
力霸集團申請重整後,其動機馬上遭到質疑。2006年10月,力霸集團將旗下業績最好的子公司東森媒體60%的股權賣給美國凱雷,讓後者成為外商企業。在上述操作完成之後,力霸和嘉食化才申請重整。
依法律規定,一旦法院同意重整,債權人即喪失求償權。美林證券分析師馬靜淑指出,一般都是企業集團早做好了轉移掏空、變賣家當之後才申請重整,屆時多半已無資産可賣,股東及債權人權益根本無法保障,這類活劇在臺灣不知上演過多少次,力霸集團的處理過程十分典型。
檢調方稱,力霸與嘉食化在出事前董監事質押比率達80%以上,友聯産險更高達90%,而中華銀最高也達78%。這表示集團的盈虧對家族已無實質影響,其掏空動機路人皆知。
另據臺灣媒體報道,2006年9月力霸營運已極為困難,卻斥資7000萬元向關係人買進亞太固網股票;11月底前,力霸和嘉食化的股價和成交量一直都還疲弱不振,但12月起卻連拉五六根漲停板並爆大量,大股東趁機把持股全部倒貨給投資人;12月19日力霸和嘉食化召開董事會,決定申請重整,卻拖了5天才公開披露資訊,而力霸集團實際負責人王又曾在申請重整的第二天就離開臺灣。凡此種種,都顯示力霸的財務“黑洞”是早有“預謀”,而並不是經營不力才産生的。
關聯交易掏空銀行
在力霸集團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華商業銀行成立於1991年。1989年,臺灣開放金融自由化,各大財團紛紛集資設立所屬銀行。若干新銀行對特定企業貸款及資金調度極其寬鬆,造成銀行逾期放款比率偏高,財團銀行普遍成為所屬財團及其關係企業的“提款機”。中華商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申設成功。
1997年,成立僅6年的中華商銀順利上市。此後,力霸集團的實力和涉足領域再度大增。從目前案情進展來看,10年來中華商銀儼然是力霸集團的“小金庫”。
關係企業,內地通常稱為關聯方或關聯企業。有“雙刃劍”之稱的關係企業,以其結構性功能優勢取勝的同時,也隱藏著侵害中小股東、債權人利益等諸多弊端。臺灣地區是世界上少數以成文法形式規定關係企業問題的地區之一,可惜並沒有發揮到它應有的作用。近年來臺灣關係企業的弊端種類甚多,此次力霸危機則更是涵蓋了幾乎所有可能的關聯交易。
利用集團旗下銀行大舉借貸。臺灣檢調已初步查出力霸集團向中華商銀貸款的金額高達200億元以上。力霸集團使用各大型關係企業或以許多專為貸款而成立的人頭公司為名,再把不值錢的廠房交叉持股拿去向中華商銀質押,最後以超額數倍甚至十倍的離譜估價貸出現金。而中華商銀在核貸的過程中,明知擔保品不足,卻仍不實授信協助集團公司或人頭公司順利取得放款資金,已嚴重涉嫌違反“銀行法”。臺灣“銀行法”規定,對銀行持股3%以上的關係企業,不得實行無擔保授信;對持股5%以上的關係企業貸款,應有全額擔保。
大量利用空頭公司或人頭賬戶作為舞弊工具。空頭公司與人頭賬戶除用於借貸,也用在資金出口,以掩護匯錢出境或直接流入私人口袋。檢調發現,力霸集團關係企業的子公司多以貿易公司名義申請商業登記,有的七八家公司共用相同的登記地址、員工和一間辦公室,且經營的業務也高度重疊,懷疑根本就是空頭公司。
此外,檢調懷疑,在力霸各種“連帶保證人”交易中,王又曾和其妻王金世英自己也以人頭身份,成為諸多交易貸款案中的連帶保證人。調查組查到數百本人頭戶,且許多人頭戶都有大筆資金進出的紀錄。調查組懷疑,這些人頭戶是王又曾家族掏空資金的重要事證。就連王又曾的岳父金水和也懷疑被用來開立人頭賬戶。金水和供稱,他在挂名友聯産險董事長頭銜時,公司印章和董事長執章等相關證件資料都是由王又曾保管,他開戶的身份印鑒也被女兒拿去使用,根本不清楚自己有多少個賬戶。
通過關聯交易的不透明、不合理定價,套取現金。檢調懷疑力霸集團利用各關係事業的交叉持股,以類似“左手賣給右手”的方式,進行資金大挪移;或者以明顯有問題的非常規手段,進行股票換手。例如去年9月,財務吃緊的力霸仍斥資7000萬元以每股9.04元的高價買進每股僅值約1.7元的亞太寬頻股票8120股,從而將一筆鉅款輕易套出。
“金管會”方面還稱,去年10月項目金檢發現,“中華商銀”出售不良資産的程式有問題。雖然形式上符合公開競標的規定,但可能有勾結資産管理公司,賤賣不良資産,涉嫌掏空中華商銀。據臺灣媒體報道,中華商銀在2004年積極出售不良債權,截至2005年5月底,共有7筆將近24億元不良債權進入由王又曾的兒子輾轉成立的翊豐資産管理公司。
在對友聯産險假不動産交易案的調查中,檢調發現,友聯産險付款的方式異常,付款給關係企業,一齣手就付出價金的八成,不同於一般買賣房屋過程。檢調還發現,1999年友聯向程星等十家公司購買桃園的力霸倫敦城,預付7億余元,但程星是友聯監察人,其餘九家也是友聯員工設立的人頭公司。此交易案後因當年“九二一”地震而解約,但友聯只回收不到40%的預付款,餘款以違約金的方式將資金變相挪移到人頭公司。
將上市公司轉投資到其他關係企業,再套取轉投資。外界對亞太固網經營方式存有很多質疑,例如資本額656億元卻不公開發行。6年來,亞太固網面對這些質疑,始終不為所動。主要就是因為王家或其掌握關係的法人,雖僅佔一成股權,但通過“小而多”的未上市關係法人巧妙安排,可掌握亞太固網三分之二董事席位,以及全部五席監事。
據一份關於力霸集團交叉持股的研究報告指出,2000年時,王家在旗下5家上市公司控制的股權在13%至57%不等,但取得的董事和監事席位卻高達58%至100%(嘉食化、力霸、友聯三家)。這種掌控模式,可説是把“本錢有限,權力無限”發揮到極致。
凸顯産業金融模式風險
力霸危機發生之時,恰是中國銀監會剛剛明確提出鼓勵民營資本參股內地銀行之際,力霸危機引發的此次臺灣金融風暴無疑將讓各方産生特定的聯想。
臺灣業內分析人士指出,數個公司經營不善的財務問題,發展成了影響社會至深的中華商銀擠兌風暴,其中的關鍵在於力霸集團與中華商銀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均掌握在王又曾家族手中。
一直以來,中國內地的金融控股公司大致可分為三種模式:一是經營型的控股公司,如中國銀行在海外設立了全資附屬的全功能投資銀行中銀國際和保險公司中銀集團保險公司,建設銀行與摩根士丹利合作成立的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也可從事投行業務;二是金融型的控股公司,這種以成立控股公司的形式,本身沒有經營業務,由下屬子公司或控股公司經營,中信、光大集團和平安集團都已初具金融控股集團的雛形;三是産業型的控股經營公司,説華能、深圳蛇口招商局和其他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等一些大企業,都在金融機構中持有相當大的股份,就形成了産業型的金融控股。
相信3年前德隆一案還讓許多人記憶猶新。德隆通過參股的金融機構獲取資金和通過關聯企業擔保從銀行獲得貸款,在短短幾年內締造出資産達400多億元人民幣的龐大德隆係,最後卻因宏觀調控造成資金鏈斷裂而轟然倒下。
2004年10月5日,據國務院有關部門公佈的數據,德隆係總負債高達570億元人民幣,其中金融領域負債340億元,實業負債230億元。德隆係控股、參股企業200家左右,其中上市公司5家;德隆係控制和關聯的金融機構有7家券商、3家信託投資公司、2家租賃公司、4家城商行、2家保險公司。
而在德隆之後,央行對産業金融的運作模式非常擔憂。央行在《2006年中國金融穩定報告》中表示,當前適合我國國情的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而不宜産業集團直接或者間接同時控股多家金融機構。同時,將允許有實力的大金融機構探索跨行業投資其他金融機構的方式開展綜合經營。
2006年下半年,銀監會向各商業銀行發佈風險提示,提請商業銀行關注關聯企業貸款風險的新表現,表明監管機構已經意識到控制關聯交易是防範金融業綜合經營風險的核心問題,綜合經營監管制度要以控制關聯交易為核心,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與內控制度建設也要以控制關聯交易為核心。而積極探索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準入,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則是防止內地出現“力霸集團”的強有力保證。
臺灣版“安然事件”
1月4日,力霸集團旗下企業中國力霸、嘉食化對外公告遭遇嚴重財務危機申請重整。消息傳出,同係企業中華商銀遭遇嚴重擠兌,臺灣“金管會”5日晚間宣佈存保接管。另一家力霸集團的關係企業力華票券則因有17億元新台幣的資金缺口,而被“金管會”協調接收。力霸集團其他子公司則將面臨供應商信心的考驗,財務週轉壓力加大,整個力霸集團的經營陷入高度的不確定性中。
由中華商銀擠兌牽扯出的力霸集團財務醜聞交易手法繁雜,涉及面廣泛,以至力霸危機爆發之後,有臺灣媒體評論指出,力霸集團案的重要性不亞於臺灣的“安然事件”。
臺灣當局深恐力霸事件在臺灣引發連鎖效應,並擴散到其他銀行及金融機構,從而變成一場金融風暴。臺灣“財政部”、“金管會”和“中央銀行”的三位主管聯名發表緊急聲明,向民眾做信心喊話,中華商銀已由當局接管,各種存款金額不論大小由“國庫”全額擔保,當局直接控制的四大基金準備了300億元待命。
為徹查力霸集團財務危機,從1月10日起,臺灣動員了百人同步搜索力霸集團相關企業和力霸集團創始人王又曾家族成員的辦公室、住所,目前力霸集團已有48人被下令境管。1月15日,臺檢方通緝力霸集團創始人王又曾,時效達25年。
有意思的是,1月11日,數十名力霸員工憂心生計不保,前往臺北力霸集團總部、“行政院”、“立法院”呼籲尊重員工權益,解除對力霸關係企業的資金扣押。
力霸集團創始人王又曾1927年出生於湖南長沙,18歲就做了老闆,從事日用品、棉紗批發生意。1949年王又曾到臺灣,開過毛巾廠,也做過舞廳經理。後在他人資助下,接管中國力霸、嘉食化等公司,逐步涉足食品、化纖、不動産、航運倉儲、資訊傳播、金融等領域,躋身臺灣企業領袖之列。
王又曾有“九命怪貓”之稱,因力霸集團曾數次陷入危機,但最後都安然峰迴路轉。但這一回,“九命怪貓”還能安然無恙過關嗎?王春暉/文
來源:《證券市場週刊》
編輯:芳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