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日前表示,開放臺灣本島兌換人民幣的規劃方案涉及修“法”、建立清算機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番話無疑給熱盼兌換人民幣的島內民眾潑了一盆冷水。
“國安會”大唱反調
開放人民幣在島內兌換,一直是島內各界、尤其是工商界的強烈願望。親民黨“立委”劉憶如提案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進一步為人民幣合法兌換鋪路。此提案獲得122名“立委”的支援,其中包括陳水扁嫡系、中評會主委高志鵬等24名民進黨“立委”。
迫於壓力,“行政院長”謝長廷10月20日在參加工商早餐會時稱,如果金門、馬祖試辦人民幣兌換業務取得成功,將儘快推動臺灣本島兌換人民幣;禁止兌換如同掩耳盜鈴,助長黑市交易,減少當局財政收入。10月31日,他又重申,開放人民幣在本島兌換,沒有技術性問題;開放時間最快在明年初,但需經“陸委會”與“國安會”確認。
但“總統府”方面卻放出風聲説,“兩岸金融議題十分敏感,必須審慎”,聽命于陳水扁的“國安會”趕緊出來踩剎車。“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稱,金馬試辦人民幣兌換業務才剛開始,缺乏進一步研討的基礎,“行政院的説法講得快了一點”。“陸委會主委”吳釗燮也稱,兩岸必須簽訂清算協定,“由兩岸官方協商”,由民間做風險太大。此外,“陸委會”還宣稱,兩岸金融業務量大,開放人民幣在島內兌換不僅存在金融安全隱患,而且有矮化臺灣之嫌。
島內對人民幣的需求量很大
雖然臺灣本島兌換人民幣短期內難以實現,但金馬地區試辦人民幣兌換業務卻相當紅火。據臺灣“中央銀行”統計,從10月3日到10月20日,金馬分行累計買入人民幣約59萬元,賣出人民幣1100多萬元。以12個營業日計算,平均每天交易額近100萬元。賣出人民幣的金額遠遠大於買入的金額,顯示民眾對人民幣的需求量很大。
臺商穿梭往來的金門,成為兩岸的另類金融中心。曾經見證烽火歲月的金
門民眾,如今開口閉口就是“人民幣”。家住金門的蔡姓退休公務員表示,他現在有一項新的生活樂趣,就是在金門的銀行將一筆筆新台幣換成人民幣(4元新台幣約合1元人民幣),再存入廈門的銀行,“在人民幣有望繼續升值的情況下,當然能多買就多買”。如今,人民幣兌換已被臺商稱為“小四通”,人民幣也被島內媒體稱為“臺灣第二貨幣”、“和新台幣、美元並列為島內錢幣市場的三大流通幣種”。持有人民幣的民眾和商家越來越多,公開使用人民幣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人民幣的地下交易也相當火暴,兌換渠道不斷增多,數量越來越大。據臺《工商時報》報道,某地經營人民幣、美元與新台幣匯兌業務的大型地下錢莊,至少有20個以上,多數都是臺灣人在經營,其中規模最大的業者,每個月交易金額達20億美元。2002年4月,臺北警方破獲一個兩岸地下匯兌錢莊,從事新台幣與人民幣兌換業務已達兩年之久,營業額近50億元新台幣。錢莊主人從中賺取的匯差和手續費,至少達2400萬元新台幣。
阻撓人民幣在臺兌換背後的政治企圖
隨著兩岸經貿交流逐漸擴大、人員往來日益頻繁,禁止人民幣在島內兌換必將帶來一系列後遺症。臺“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坦承,如果臺灣本島不開放兌換人民幣,民眾私下兌換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工商界人士也擔心,當局這麼做只會造成黑市猖獗,不法分子將趁機夾帶人民幣偽鈔進入臺灣,如果偽鈔大量增加,必將衝擊島內金融市場穩定。
既然島內民眾對人民幣的需求量這麼大,為什麼臺當局仍然推三阻四,其背後的政治用意又是什麼呢?分析人士指出,臺當局主要擔心兩岸經貿關係越來越密切,會增加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增強島內民眾對大陸的向心力。阻撓人民幣在臺灣地區直接兌換或進行其他交易,正是臺當局阻撓兩岸交流的重要一環。人民幣兌換新台幣的“清算機制”,如果通過銀行和銀行之間直接進行清算,就屬於民間性質的自發清算機制。但陳水扁當局顯然企圖通過讓臺灣“中央銀行”與中國人民銀行簽署“具有主權國家間性質的清算協定”,落實“一邊一國”。“陸委會”堅持“兩岸官方協商”,反映的正是陳水扁的這種心態。當然,陳水扁也想借機打擊謝長廷,防止其奪權。
來源:《環球時報》 (2005年11月04日 第十三版)
編輯:木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