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目前兩岸農產品交易規模小,直航通路並不通暢,比如水果仍需轉經香港等,但福建仍然有意先行,依托對臺政策優勢——“兩門、兩馬”人員往來、試點直航、對臺小額貿易,以及福建為臺灣農業投資最密集區域等優勢,向逐步形成較為完整的兩岸農產品交易物流體係方向靠攏,為今後的大規模交易做準備。目前,福州、廈門、泉州都在投建直接面向兩岸農產品交易的物流平臺。
在第三屆福建商貿行業投資合作洽談會招商項目中,位于泉州市南安石井鎮的“福建閩臺農產品交易市場”顯得很醒目。石井鎮與金門最近距離僅6海里,為國家二類口岸、臺輪停泊點、對臺小額貿易口岸以及泉州直航金門口岸之一,歷年來一直與金門有大量的直接貿易。
據悉,該項目總體規劃佔地800畝,總投資5.8億元,目前已基本完成店鋪、復式店鋪和展廳、商務寫字樓等主體工程和交易大棚等的建設。今年6月8日,第三屆海峽兩岸(泉州)農業合作交流洽談會暨首屆海峽兩岸(泉州)農產品展洽會將在這里舉行。
據了解,福建閩臺農產品交易市場一期投資1.069億元,分設肉類、水產、水果、蔬菜、幹品、糧油及加工食品等六大專業交易市場。建成後,預計市場年交易量可達50萬噸、交易額30多億元,將成為一個立足對臺貿易、輻射全國的農產品交易平臺,從冷庫、標準倉庫、加工車間、商務綜合樓,到配套網上交易、拍賣中心、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檢驗檢測、綜合服務等,設施齊全,功能完備。
另一個招商項目——位于福建漳州的東山港水產品綜合市場——為的是進一步吸納周邊地區海產品,形成輻射閩、粵和港澳臺地區的能力。水海產品一直是閩臺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主要部分,東山港與臺灣最近距離90多海里,設有銅陵、冬古兩個對臺小額貿易停靠點,今年第一季度,東山港輸臺水產品達1萬多噸、共454萬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98%和90%,輸臺水產品約佔全省的1/3;臺灣遠洋漁輪經東山港輸入大陸魷魚等水產品5000多噸。
東山港是閩南漁場生產集散和經濟活動樞紐,各方面條件優越,淺海灘涂及海域200多平方公里,2004年全縣漁業總產量30.69萬噸,水產加工能力10萬噸,冷藏能力3.7萬噸/次,目前已有1座500噸位的臺輪專用碼頭和3座5000噸泊位碼頭及供油、供水、供冰等設施。但東山目前尚缺一家大規模的現代化水產品專業市場,水產品交易比較散亂。而新的大型水產品綜合市場一旦建成,兩岸通由東山港區實現的水海產品交易將向縱深發展,幅射能力將大大加強。據悉,這一項目總用地500畝,總建築面積12100m2,主要建設碼頭作業區、市場貿易區、水產品精深加工區、商貿配套服務區,總投資9918萬元。
在廈門,今年4月8日正式揭牌的廈門臺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被認為是目前大陸規模最大、進出最便捷的臺灣水果交易市場,但實際上目前仍處于運作的初級階段。據統計,自去年5月28日首批臺灣水果經香港抵廈至今,共有42批次267噸的臺灣水果在廈門登陸,包含12個水果品種,70%銷往北京、上海等福建省外城市。目前,這個集散中心有計劃將建設用地2萬平方米發展到10萬平方米,並建立大容量冷庫、長途冷藏車隊、檢測檢疫中心、電子結算中心等。
今年五月,廈門夏商農產品集團在中埔蔬菜農副產品物流中心設置了4000平方米的臺灣農產品交易區,其中蔬菜交易面積2000平方米,水產品2000平方米,同時利用公司自有2000噸冷庫。另據報道,該公司今年有兩個擬投建的項目已獲有關部門批準,分別是“臺灣農產品中轉集散分撥中心”和“廈門閩臺花卉批發物流中心”。前者佔地4萬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預計投資總額1.7億元,主要建設臺灣農產品交易棚、臺灣農產品交易貨棧、倉儲加工物流區、科技綜合樓、客商住宿區和服務區、高溫冷庫4500噸、低溫冷庫1500噸以及配套設施區等等。後者選址高崎航空港附近,總佔地約400畝,總投資預計1.958億元。 福州市具有與馬祖海上直航優勢,通過小額對臺貿易的渠道,臺灣南部的新鮮水果採摘之後當天即可到達馬尾港。為此,福州在蔬菜、水果、副食品、水產品等四個大型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內均設立臺灣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今年4月7日,臺灣創天果園集團繼上海、廈門之後,在福州開辦閩臺果品交易中心,落戶福州果品批發市場,成為福州首家常年全面經營臺灣各類水果的商鋪,經營的臺灣水果有十八種。在5月18日福州第八屆“海峽經貿交易會”期間,將舉辦由國家商務部、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主辦的臺灣農(水)產品供需見面會,將有臺灣農、魚、果、蔬協會、部分臺商代表及國內、省、市著名批發、零售業近70多家企業參與。
目前,閩臺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仍以水海產品為主要部分。今年4月15日“兩岸經貿論壇”上,國臺辦主任陳雲林授權宣布“15項惠及臺胞政策措施”後,福建檢驗檢疫部門自5月1日起全面推行8項新舉措,以進一步提高臺灣水產品入閩的通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來源:福建工商時報
編輯:we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