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受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我國電子元件產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但增幅較2004年同期有所回落。電子元件外貿出口形勢好轉,外需進一步拉動了電子元件產業的發展,使電子元件貿易逆差增長速度大幅下降。外資企業的不斷擴張、民營企業的蓬勃發展使我國電子元件產業經濟總量持續擴張。
銷售收入4684.62億元
過去,電子元件主要以中小規模企業居多,並且主要是以單一產品的專業廠商為主。由于全球高科技產業規模快速膨脹,而利潤迅速走跌,使得許多規模較小的電子元件廠商,開始尋找新的出路,乃至垂直整合。電子整機廠商向下整合也成必然趨勢。隨著更多的電子元件企業向上、下遊產品延伸,多品種的電子元件生產企業越來越多。
2005年,受外貿出口“低開高走”的拉動影響,2005年電子元件產業發展速度以二、三季度逐季遞增,四季度達到巔峰(見表二)。由于2005年國際手機大廠新機種集中于下半年大量出貨,四季度尤其暢旺,因此全年電子元件產業保持了較快速度發展。根據對國內3770家電子元件主要生產企業(不含敷銅板、鋁箔等上遊原輔材料生產企業)調查顯示,我國電子元件主要生產企業累計完成銷售收入4684.62億元,同比增長22.8%,但全年銷售收入增長速度比去年同期回落8.16個百分點。
銷售收入同比增長的企業有2522家,佔3770家企業的66.9%;銷售收入同比增長超過50%的企業有763家,佔被調查企業總數的20.24%;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的企業有954家,其銷售收入佔總數的82.94%,電子元件產業的規模效應逐漸顯現。
產品銷售收入增長較快的行業依次為印制電路板、光電線纜、電聲器件、接插件、控制繼電器,其同比增長分別為39.01%、29.06%、26.52%、23.37%、18.39%。過去我國臺灣省是世界印制電路板、接插 件等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近幾年臺灣省已將70%的產能移至內 地並繼續擴大生產能力,因此2005年,這5類產品盡管受銅漲價影響 較大,但高速增長的外貿需求拉動了PCB、光電線纜、電聲器件、接 插件的快速發展。
元件行業贏利狀況改觀
2005年,盡管電子元件產業受到了原材料、燃料、運輸費用大幅 提價所帶來的成本提高和某些產品降價的負面影響,但通過改善經營、 加強管理、加速流通,電子元件企業經過第四季度的最後衝刺,終于 獲得了累累碩果,收入、效益雙豐收(見表二)。3770家企業完成利潤 總額253.47億元,同比增長19.81%,但與2004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19.04個百分點。利潤總額高速增長的行業有PCB、壓電晶體器件、混合集成電路、電聲器件、光電線纜,其同比增長分別為67.89%、45.62%、 44.6%、33.89%、32.39%。其中混合集成電路2005年上半年利潤 總額同比還呈負增長局面,下半年主要得益于上海德律風根微電子股 份有限公司的拉動,其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36%。
利潤總額下降或呈微幅增長的行業有電子變壓器、電子陶瓷及器件、磁性材料與器件、電池、微特電機、敏感元器件及傳感器。究其 原因,一方面,原材料成本上升,產品本身又降價,兩頭擠壓;另一 方面,這幾類產品2005年出口額同比增幅均未超過10%,因此受外貿 出口拉動的力度不足以抵消成本上升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因此企業效 益無法好轉。印制電路板、光電線纜、電聲器件、接插件等產品價格 雖有小幅上漲,但上漲幅度並沒有原材料來的大,同時由于外貿出口 拉動較大,出貨量很大,將成本上升吸納。
民營經濟正在崛起
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講實際上就是中國非公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在改革開放初期,公有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在社會 總投資中的比重佔九成左右,現在則剛剛超過一半。而從對GDP的貢 獻度來看,公有經濟的比重已經不到一半了。由表三可見,在電子元 件不同所有制企業中,國有企業、集體及其聯營企業銷售收入之和佔 電子元件全行業銷售收入的比重才5.48%,非公經濟企業銷售收入之 和為4427.71億元,佔電子元件全行業銷售收入的94.52%,對電子元 件行業的貢獻度已遠遠超過國有、集體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在電子元 件行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尤其是民營經濟的迅速崛起正在成為一 大亮點。
由表三可見,盡管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銷售收入之和在全行 業中所佔比重較大,為3093.2億元,佔全行業的66%,但其稅金合計 為28.48億元,僅佔全行業的37.69%,遠遠低于銷售收入所佔比重, 並且其稅金的同比增長大幅下降,而私營企業無論是銷售收入還是上 交稅金均快速增長,增速分別為28.44%、19.14%,其對社會的貢獻度 越來越大。
但是,民營企業因為起步晚,規模小,而且備受有關體制和政策 制約,始終沒有達到它應有的發展水平。內外資企業的不平等待遇嚴 重制約了內資企業的發展。因此,我們期待政府盡快給各種經濟成分 一個公平的政策、市場和服務環境,使得民營企業可以在同一個遊戲 規則下與其他經濟成分的企業展開公平競爭,從而步入一個新的歷史 發展階段。 來源:中國電子報 編輯:we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