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經貿委日前提出發展八大臨港工業推進海洋強省建設的目標。
臨港工業是依托沿海港口資源,海上貿易和近代工業基礎,在港口區域內建立並利用港口和區域資源優勢而發展起來的工業。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臨港(海洋)工業發展迅猛,2004年沿海6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5721.5億元,工業增加值1591.17億元,實施銷售收入5316億元,利潤305億元,分別佔全省工業總量的89%、86.2%、85.6%、87%。2005年全省海洋工業產值6448多億元、工業增加值1840多億元,實現銷售收入5900多億元。
目前福建省臨港工業涉及工業行業15大類,佔全省現有工業行業的三分之一,以港口為依托的新興工業集聚地逐步形成,主要有馬尾開發區(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瑯歧經濟開發區、元洪投資區、融僑工業區、秀嶼開發區、肖厝開發區、湖里工業區、海滄臺商投資區、中銀開發區等。初步形成一批優勢產業集群,如以湄洲灣泉港和廈門海滄為中心的臨港石化產業集群、以福州和廈門為中心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以泉州、廈門、福州、寧德為重點的修造船工業和以漳州招銀港區為重點的港口工程機械產業集群,以及在沿海地區形成的能源產業、原材料加工等臨港工業集聚區。
進入21世紀,福建省經濟發展進入了重要的歷史轉折。根據《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的總體要求,全省重化工業產業已逐漸向沿海地區轉移,港口地區已成為新的生產力布局的趨勢,以臨港工業園區為載體,發展延伸產業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福建省提出臨港工業的發展目標是:以擴大開放、體制和科技創新、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為動力,突出港口、園區和城市相互融合發展,培育臨港工業產業集群,構築新型產業體係,形成港口物流、臨港工業園區和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港口--園區--基地"的開發格局,建成產業集群優勢明顯,生產力布局合理,港口區、產業區、城市群有機結合的閩東南"臨港工業帶",使福建由海洋大省向海洋強省邁進。
福建省規劃重點建設的8大臨港工業是:石化、冶金、電力、造紙、汽車、船舶修造、海產品加工和工程機械,到2010年,臨港工業生產總值達到5000億元以上,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0%以上,進入集約效益型的運行格局,運行質量顯著提高。到2020年,全省臨港工業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形成核心技術、知名品牌和營銷網絡優勢,基本建立起具有國內外競爭力的新型產業體係。(完)
來源:新華網
編輯:we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