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總理中南海問政村官 中國"十一五"決策以人為本
 
 
  來源:      日期:2006-03-07 15:04

 

     對于“普通人走進中南海”,總理問政于普通百姓,著名經濟學家蕭灼基教授在作客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今日關注》節目時評價說:“這就說明我們的決策是以人為本的,群眾廣泛地參與國家重大問題的決策。”

     6日下午,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在“兩會”的記者招待會上談到,“十一五”規劃是歷經兩年多時間,十易其稿,爭取了社會各界的意見,才最終成稿,交到代表和委員的手中的。而這其中就包含了河北省瑂城市南孟村一位村支書的建言獻策。

     《今日關注》節目透露,在今年春節剛過的第一個星期,有一批特殊的客人走進了中南海,其中有一位他是河北省瑂城市南孟村的一位馮志華書記,他代表9億農民和總理對話,談的主要是關于“十一五”規劃綱要的問題,一個月後我們又一次來到馮志華的家。

     南孟村有5000多戶居民,盛產小麥,經濟水平在瑂城市屬于中等偏上,馮志華在南孟村當了18年的書記,同時還是瑂城市和石家莊的人大代表,家里牆上挂著一串串出席人代會的證件,在給記者講述一個個證件背後的故事時,他臉上挂滿笑容,在他家里,我們還看到了馮書記與溫總理的合影,馮書記說去中南海他沒想過。

     “作為一個人大代表,既然代表著農民的代表,起到參政議政(作用),在縣級也好,市級也好,討論一些報告,提一些建議。但是從來沒想到能去中南海見到總理,親自給國家這麼大的事提點建議看法,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說起在中南海短暫的時光,馮書記對每個細節依然記憶猶新,言語中透露著農民的樸實:“中南海環境挺整潔,挺高雅,也挺莊嚴,但是很樸實,並不豪華,進去了以後,(溫總理)穿著一身深藍色的休閒服,也沒扎領帶,很隨和地先和代表逐一地握了手。轉了一周,最後坐到桌前,充分體現出總理特別平易近人的風格,非常可親可敬。”

     對于“十一五”規劃中建設新農村的問題,馮志華真誠地對總理說,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該種田就種田,適合工業就發展工業。

     馮志華中肯的建議得到溫總理的讚許,溫總理說,你這個支部書記頭腦很清醒,講得很到位,你提的這兩點非常重要。

來源:中新網

編輯:weim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