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回眸“十五”:東西南北中 回首五年話變化
 
 
  來源:      日期:2006-03-03 14:38

 


  寧夏銀川城鎮品學兼優貧困學生免教科書和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新華社記者李紫恆攝)

  短短幾年,沈陽從“世界十大污染城市”變成了環保模范城。全國人大代表、沈陽市市長陳政高信心滿懷———

  沈陽 勁更足了

  這幾年遼寧沈陽的變化太大了!市民們都說,天真藍了,水真清了。原來是臭水溝的渾河,不但有魚了,還能遊泳、賽龍船。在這座曾位列“世界十大污染城市”的重工業基地,確實是一個奇跡。

  全國人大代表、沈陽市市長陳政高坦言:“這實際上是逼出來的!污染嚴重的環境,成為老沈陽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所以,我們連續大抓了4年環境建設。”

  抓城市環境建設,需要大投入。錢從哪里來?那時,沈陽一年城建投資只有15億元,而且幾乎全是貸款。陳政高上任後,沈陽的建設“靠自己籌資”。去年,市本級土地出讓金達到30億元,加上配套費12億元和縣區出讓土地收入,全市能夠達到80億元。所以,去年城建投資達120億元。

  創環保模范城,這個目標曾被許多沈陽人認為是“天方夜譚”。然而連續4年,沈陽的變化令人驚嘆:每年拆除1000根煙囪、400座鍋爐房;每年植樹17平方公里;同時,建了兩個垃圾處理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陳政高說:“沈陽的城市形象發生了根本改觀。沈陽的變化,不是一個點、一個線的變化,而是一個整體的變化。”

  再過一個5年,沈陽會是什麼樣?

  城市的管理者、建設者們勁頭十足:搞地鐵建設,用10年時間建成180公里長、縱橫交錯的地下交通網;辦世界園藝博覽會,促沈陽由重化工城市向現代化城市轉型;用5年努力使沈陽的水域覆蓋率由現在的5%達到10%……陳政高說,要在世界城市的層面上,提高沈陽的城市品位、檔次和競爭力。

  這樣的沈陽,的確令人期待。

  連線遼寧

  “十五”期間,遼寧省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5.5%,人均公共綠化面積達到7.5平方米,2005年,省轄城市空氣質量平均達二級標準天數為313天,達標率為85.8%。

  一望無際的綠色披滿延安溝溝廜廜,也改變了農戶生活。全國人大代表、黃龍縣梁村黨支部書記喬佔山興奮地說———

(本報記者鄭有義)

  延安 荒山綠了

  7年前,當陜西省延安市開始大面積實施以退耕還林為主的生態建設時,很多人投來懷疑的目光:按照生物演替的規律,要實現山川秀美,至少要花上百年。

  短短幾年間,奇跡真的出現了!昔日“山連山來廜連廜,三山五嶺不見苗”的延安山川,已基本實現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整體綠化”。過去難見的狐狸、金錢豹、白鸛等動物出沒于山林、飛翔于藍天,生物的多樣性已開始顯現。

  作為延安市“官”齡最長的“村官”,黃龍縣石堡鎮梁村的黨支部書記、全國人大代表喬佔山見證了這場“再造一個山川秀美新延安”的“綠色革命”:1999年以來,延安在全國率先退耕還林。25度以上的坡耕地、人均達到2.5畝基本農田的地方、致富產業形成規模效益的地方實行“三先退”,繼而封山禁牧、舍飼養畜,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村產業開發、扶貧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同步。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退耕還林還草845.06萬畝,居全國第一;林草覆蓋率達42.9%。

  如今,延安果、菜、牧三大主導產業已進入成熟期。去年全市林果總面積達344.7萬畝,農民人均2畝以上,水果總產近95.3萬噸,全市羊存欄74.46萬只,大棚7.4萬座,三大主導產業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43.4%以上,80%的農戶有一項穩定的致富產業。

  喬佔山算了一筆賬:他所在的村退耕還林1200畝,種了核桃,每畝收入約1800元,全村人均收入2400多元;而退耕還林前的1999年只有600多元。

  連線陜西

  “十五”期間,陜西省累計退耕還林110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3.2萬平方公里,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

  腰包鼓,保障多,精神生活豐富……提起紹興人,全國人大代表、紹興市委書記王永昌感慨———

(本報記者王科)

  紹興 生活富了

  “我們的生活,和城里人差不多!”在浙江紹興市東浦鎮南村,村民們自豪地發出這句感嘆。村里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萬元,老人們每月能領200多元的養老保險。

  紹興市的富裕,有據可依:去年地區生產總值近1500億元,農民和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7704元和17516元。而富裕,卻不單單是經濟數字的增加。“富裕,包含著豐富內容。我們要加快經濟發展,實現充分就業、優化人居環境、完善社會保障、豐富文化生活多管齊下。”全國人大代表、紹興市委書記王永昌說。

  在農村,紹興啟動了“百萬農民飲用水”工程,全年改善了27萬人的飲用水條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86.9%;被徵地農民基本實現即徵即保;所有鄉鎮都建起了連鎖超市……

  在城市,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17個、服務站650個,實現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覆蓋;100%的企業職工參加了養老保險……

  5年來,紹興市城鎮、農村居民實現了應保盡保;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率達99.5%;全市已基本實現村村通寬帶、戶戶通電視,許多文化隊活躍在紹興城鄉。

  王永昌說:“我們正在著力構築城鄉一體的村鎮布局、交通、信息、燃氣、現代流通、健康保障、社會保障、文化教育、平安、金融等‘十大城鄉統籌網’。爭取到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24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55000元,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連線浙江

  “十五”期間,浙江省GDP邁上萬億元臺階,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地方財政收入超過1000億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居各省區首位。

  科技興農,給傳統耕種的農民帶來新生活。全國政協委員鄧秀新滿心歡喜———

(本報記者陳穆商)

  孝感 糧倉滿了

  春寒料峭,湖北省孝感市的農村,到處是繁忙的春耕備耕景象。農業技術人員走上田間地頭,手把手地給農民作示范。農民們說:“現在國家政策好,種糧食更有奔頭了。”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鄧秀新參與一些農業科技推廣項目,一年有1/3左右的時間“泡”農村。他說:“種植優質高產新品種,學習、掌握農業科學技術是農民致富的根本。”

  2005年,孝感市糧食總產量為38億斤,而糧食畝產達到了460.5公斤,比2000年增加了39.5公斤,主要糧食綜合優質率達到85%,“十五”期間年均增加5個百分點。科技興農是孝感的不懈追求,近3年來,它共組織實施星火計劃、農業成果推廣計劃等國家、省農業科技計劃項目150項,引進推廣農業新品種180個。目前,孝感市從科技進步考核不夠條件,一躍成為2003—2004年度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單位。

  鄧秀新委員說:“‘十一五’期間,科技部門還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型項目的投入,鼓勵農業專家更多地走進農村,為農民服務。”

  連線湖北

  湖北糧食生產2005年總產達2177.4萬噸,省級優質農產品基地面積已達800多萬畝。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99元,比2000年增加831元,年均增長6.4%。

  談起深圳,全國人大代表李鴻忠、李連和,全國政協委員厲有為異口同聲———

(本報記者田豆豆)

  深圳 觀念變了

  從“十五”走來,“敢闖敢試”的深圳人將“新深圳”定位于6個字———效益,創新,和諧。

  一組組數據,向世人展示著深圳前進的腳步:

  ———年均16.3%的增速,累計創造了近18246.77億元的GDP,向中央上繳了4000多億元的稅收。

  ———萬元GDP能耗、電耗、水耗和建設用地分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38%、64.7%、11%和不到一半……

  數據背後,是深圳人發展觀念的變化。“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將社會、經濟的有機性和整體性發展放到首要位置,突出‘發展’中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全國人大代表、中共深圳市委書記、深圳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鴻忠如是說。

  全國政協委員厲有為說,20多年的快速發展,深圳面貌一新,但各種矛盾也較早地集中暴露。所以,發展不應只是經濟的發展,還應有環保、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民計、民生方面的發展,要將發展的成果體現在和諧中。

  下一步,深圳靠什麼發展?新年伊始,深圳在全國率先提出“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創新型城市”。李鴻忠代表表示,要用“在資源緊約束條件下求發展”的理念和“新資源觀”重新審視發展,以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載體,不斷提高全社會的自主創新能力。

  從事科技產業管理的全國人大代表李連和說,要通過市場整合要素資源、企業整合市場資源、政府整合公共資源,形成一個有利于創新環境的政策體係和動力機制。

  有了科學發展觀,深圳健步前進……

  連線廣東

  2005年,廣東省每萬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0.02噸標準煤,每萬元GDP耗電量下降2.47千瓦時。(本報記者胡謀)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weim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