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景錄攝
迎接我們的又一個五年
還記得,2001年3月,我們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制定通過了“十五”計劃綱要。轉眼五年過去,好像就是那麼短短一瞬,我們又將再次相聚在人民大會堂,回顧“十五”,展望“十一五”。
還記得,去年10月,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並發表了全會公報,公報指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十一五”時期具有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認真解決前進道路上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為後十年順利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承前啟後,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堅實基礎……這些詞語已經深深印入我們腦際。 “兩會”開幕前夕,我們派出記者,就中央關于“十一五”規劃建議中的幾個重要內容調查採訪。這就是擺在讀者面前的《“十一五”,我們滿懷憧憬》,以及《“十一五”,我們共同關注》。
自主創新:創新路我們越走越寬
在自主創新的路上,陳衛有著特殊的經歷。
時光拉回到十年前。那時,陳衛剛從海外留學歸來創業,自主創新,讓他激情澎湃。
十年的艱難跋涉,陳衛任總裁的信威公司探索出了一條自主創新之路。他們研發的SCDMA不僅是第一個中國人完全自主研發的無線通信技術標準,也是中國提出的第三代移動通信標準TD—SCDMA的起源和技術基礎。“我們是靠自主創新生存下來的,自主創新又賦予了我們旺盛的生命力。我可以自豪地說:信威研發的SCDMA技術,從芯片到軟件,每一個比特都是屬于中國人的。”
1995年,當他開始創業的時候,他沒有想到,這條路,走得如此艱難,他更沒有想到,他改變了中國電信業的歷史。2001年,SCDMA無線接入係統獲得了中國科技領域的最高殊榮———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當時業內專家評價說:這一係統至少領先國際同類技術兩到三年。
雖然得了大獎,但進入市場的路卻並不平坦。
新技術的成熟需要大規模的應用,在應用的過程中,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一旦出現問題,市場的大門就會馬上關閉,他們必須重新去尋找新的市場。這,讓陳衛多次嘗到孤獨的滋味。
由于遭遇重重困難,信威的員工哭過,沮喪過,想過放棄。但在建設大慶油田的專網項目時,大慶油田通信公司總經理郭書昌毫不客氣地批評他們:“沒出息!遇到困難就退縮。大慶油田在1959年我國經濟最困難的時候建設,如果我們退縮了,哪還有中國的石油工業?!”被“罵醒”的信威重整旗鼓,在大慶油田開始百人會戰,並取得了成功。
“有了高新技術的突破僅僅是第一步,怎樣把高新技術應用于市場,解決市場和社會急需解決的問題,是自主創新型企業面臨的最難的環節。”
陳衛今天特別欣慰,“剛剛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提出,要容忍失敗,要給予時間讓一個技術從幼稚走到成熟。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把創新的主體放到了企業。” (文/本報記者 王 晉)
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大力開發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支持開發重大
產業技術,制定重要技術標準,構建自主創新的技術基礎。加強國家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建設,鼓勵應用技術研發機構進入企業,發揮各類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鼓勵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
———摘自《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資源節約:讓節約成為一種習慣
雖然已是十多年前的往事,王志軒談起來仍然感觸頗深。“外國人的節約意識很強啊,作為這個國家十大電力公司之一的電源開發公司,每天到了中午休息時間,就會自動關掉一半的燈,當然不是為了省錢,其意義也不僅僅在于節省。重要的是,它在事實上給人們形成了怎樣的一種衝擊!”
王志軒,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行業發展與環境資源部主任,1995年被派往某發達國家工作學習三個月。“有一天中午,吃完飯回到辦公室,屋里燈突然暗了下來,我當時以為是跳閘了,但是看到身邊的公司工作人員像沒感覺到什麼似的,依舊各做各的事。後來才明白,中午吃飯和休息的一個小時時間里,整個大樓一半的燈會被自動關閉。”
“關掉一半燈”,表面看也就是個不起眼的小動作,但它告訴我們的是節約的“潛力”有多大。
王志軒仔細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2005年我國最新技術水平計算,發1千瓦時電約需要耗費原煤523克,水3公斤,同時排放二氧化硫約6克。根據有關資料,我國照明用電佔整個用電比例的12%,如果辦公室用電佔照明用電量的一半,在中午吃飯休息的一個小時關掉一半燈,一年可以節電6億千瓦時,節煤30萬噸,節水180萬噸,而且一年可少排二氧化硫3000噸。
這樣的數字是驚人的。它同時也提醒我們,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消費方式必須要有根本的轉變。對于我們國家來說,方方面面的節約潛力都非常巨大,總的來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既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同步進行的過程。但無論如何,我們都可以先從減量化著手,也就是消費方式的轉變,不光是個人的消費,更重要的還有工業企業的能源消費。
“只有把節約變成一種生活和工作的方式,一種自然的消費習慣。那個時候,我們建設節約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才可以實現。”王志軒說。 (文/本報記者 王 玲)
堅持開發節約並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係,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
————摘自《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和諧社會:大夥兒像一家人一樣
“在北京,就跟自己家一樣!”在北京方莊小區門口,保安小王說完這句話,憨憨地笑了。
小王名叫王志軍,是安徽濉溪縣北陳村人,來北京已經6年了。6年前,剛到北京時,他可一點都找不到家的感覺。“那一年我才17歲,從沒見過這麼高的樓,一上電梯就怕得心慌。北京太大了,車也特別多,陌生得讓我發暈。那時,我就暗下決心,我要在這兒呆下來,幹出點像樣的事兒來。”
來北京後,初中畢業的小王被招聘到朝陽保安公司,1個多月的培訓後,小王當上了保安。
在北京過得怎麼樣?“還不錯,你看,我們統一發制服,公司給我們上了醫療險、工傷險和意外傷害險,在這里,吃住都比家里還好。每個月能賺到1000元,這6年,我給家里郵了兩萬多塊錢。”
2003年,他當上了保安隊隊長。現在,他花錢買了臺二手電腦,學會了用電腦,上網查信息。
“6年了,北京就像自己的家一樣。今年過年,樓里的大媽還給我們端來熱乎乎的餃子,送來花生瓜子。住戶對我們的關心,讓我覺得特別溫暖。從電視上,我看到大家都在說和諧社會,我覺得,城里人和農村人,都能過上好日子,大家相處和諧,心情舒暢,不就是和諧社會嗎?”
“這幾年,國家的政策挺好,農業稅也不用交了。
去年,村里還開始推行農村醫療保險。也許過幾年我還要回到家鄉去。說要離開北京,還真有點舍不得。但我相信,城市和鄉村的差距肯定會縮小,有一天我的家鄉會像北京一樣。” (文/本報記者 王 晉)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社會建設和完善社會管理體係,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要以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係、理順分配關係、發展社會事業為著力點,妥善處理不同利益群體關係,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摘自《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區域協調:不再是拖後腿的“短板”
“我們不再是落後的代名詞了,‘後發河源’一定會帶給人們更多的驚喜!”廣東省河源市委書記梁偉發興奮地告訴記者:我們已收獲到區域協調發展第一粒果實。
過去的一年,有兩件事將徹底改變人們對河源的印象:一是全市生產總值增幅居廣東前茅,財政收入增幅高達34.59%,位居全省之首;二是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落戶河源,河源市顯示出驚人的發展後勁和潛力。
河源市位于粵北山區,是廣東經濟總量最小的地級市,其城市人均生產總值一度比全國低一半,不到廣東省平均水平的1/4,這樣的一個城市出現在經濟持續20多年高速增長、經濟總量連年保持全國第一的廣東省,令人難以想象。面對這種尷尬,“後無追兵”曾是河源人苦澀的自嘲。
包括河源在內的粵北山區就是廣東的“短板”
之痛。盡快“補短”,廣東在進入新世紀後提出區域協調發展的嶄新戰略,力爭使粵北山區發展從過去綠化荒山改善生態、扶貧式援助、單純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等走向全新階段———通過對珠三角、東西兩翼和山區等廣東主要區域板塊進行經濟整合來提高總體的競爭力,實現各個區域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河源的變化正是廣東實施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個縮影。今天的河源等地區迎來了承接新一輪產業大轉移的歷史機遇———高技術、精加工等新興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發達與後發達地區之間置換,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沿海向內陸地區擴散。通過建設一小時交通圈、一區六園建設、更加突出軟環境、扶持工業龍頭企業壯大、培育民營經濟發展等係列舉措,主動對接珠三角的產業轉移。
最重要的是,這時的河源沒有再出現村村點火、戶戶冒煙,有的是工廠進園、集中治污、統一管理的協調規劃。“增值、增效、不增污,這是我們的準則,一些項目雖然很大,但因為排放不達標,還是被拒絕了。”梁偉發說,“只要按照這種思路發展下去,基礎較差的地區就能發揮後發優勢,科學發展的路上會有越來越多的‘河源’在演繹精彩。” (文/本報記者 武 力)
形成區域間相互促進、優勢互補的互動機制,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健全市場機制,打破行政區劃的局限,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引導產業轉移。健全合作機制,鼓勵和支持各地區開展多種
形式的區域經濟協作和技術、人才合作,形成以東帶西、東中西共同發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機制,發達地區要採取對口支援、社會捐助等方式幫扶欠發達地區。健全扶持機制,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國家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摘自《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新農村:鄉親們會過上舒心日子
“新農村建設要一步一步來”。河南省新鄉縣小冀鎮京華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志華說:“我們村從解決溫飽到擺脫貧困,再到建設鄉村都市,花了33年的時間。”
物質生活雖然重要,新農村建設還必須“提高農民的素質”,劉志華認為,“只有思想觀念轉變了,眼光開闊了,具有一定的文明素養,才能過上新農村的現代生活。這恰恰是最難的一點。”
“二十幾年前我們蓋起新公寓,就像賓館一樣,有衛生間。可農民還是習慣到屋外上廁所,這就是觀念問題。”劉志華說,“要讓村民過上現代化的生活,需要改變延續了幾千年的生活方式。”
劉志華說,一些生活習慣現在已經改了很多,今天大家思考更多的是,如何用現代化的知識、科學的精神武裝農民的思想和觀點。除了基礎建設,住房、綠化等,他們還搞了很多活動。對農民的培訓,每年舉行運動會、技能比賽、歌蚑比賽、普通話比賽等,上北京、上海、蘇杭走走。為什麼呢?就是要改變大家的觀念,開闊眼界。希望能從各個方面提高農民素質。
“我今年60多歲了,但我精神狀態非常好,激情滿懷。因為我的目標還沒有達到,那就是讓鄉親們過上完全的都市生活。”劉志華告訴記者。 (文/本報記者 喬申穎)
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摘自《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we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