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兩岸經貿交流開新局
字號:
兩岸農業如何謀求互利雙贏?

  時間:2006-10-19 21:13    來源:     
 
 

    10月17日至18日,海南博鰲舉辦兩岸農業合作論壇,論壇以加強兩岸農業合作、實現兩岸農業互利雙贏為主題。19日至20日,廈門市舉辦海峽兩岸農業合作成果展覽暨項目推介會,參會代表預計4000多人。會後,部分代表將分赴大陸有關省市參觀兩岸農業合作區和創業園。

    提示

    兩岸農業的交流、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大勢。據去年底不完全統計,在大陸投資的臺灣農民企業有5000多家,大陸農業實際利用臺資40多億美金。

    國臺辦經濟局何世忠局長認為,兩岸形成了多層次、寬領域的兩岸農業交流合作渠道,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為合作提供了一個模式,臺灣農民創業園取得了不小的進展。

    兩岸農業合作,所為何來?將向何去?

     兩岸農業為何需要合作?
  關鍵詞:臺灣技術、大陸空間

    同期聲:儘管臺灣當局曾大張旗鼓地將印尼、越南、泰國、菲律賓等國列為農業投資的重點區域,但效果不明顯。大陸因文化淵源、自然條件以及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成為臺灣擴大對外農業投資的最佳區域。

    廈門市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協會副秘書長陳裕強:臺灣農業比較發達,種植、管理技術先進,農産品的新種培育、技術研發、銷售通路方面,走上了正軌,特別是技術相當成熟,造就了高端的精緻農業。

    從地理上看,臺灣受島嶼限制,剩餘土地少,好像一個人有著一身好手藝,卻沒有足夠大的施展空間,很有必要對外拓展空間。

    臺盟廈門市委副主委、高級工程師陳紫萱:農業有幾大要素,資金、技術、土地、勞力、市場等,臺灣農業具備資金、技術優勢,可是土地少、勞力貴、市場小,大陸恰好在這些方面優勢巨大,雙方互補性極強。

    雙方取長補短,長期合作,促進農業生産要素的合理配置,對雙方都有利,既解決了臺灣農業發展空間小的問題,也可以提升大陸農業的産業結構,提升農業生産效能,提升農民收入水準。

   合作交流有哪幾種形式?
  關鍵詞:考察、貿易、投資

    同期聲:大陸是臺灣農産品的第四大出口市場,僅次於日本、香港、美國;2002年到2004年,大陸對臺灣農産品出口接連突破3億、4億和5億美元,同時,臺灣對大陸的農業投資發展迅速。

    陳紫萱副主委:交流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學術交流,近十年來,廈門組織了近20個農業考察團200多人次赴臺灣參觀考察,臺灣前來廈門考察的有將近2000人次。

    二是農産品貿易。例如廈臺農産品貿易額逐年增長,去年達到近1600萬美元,廈門進口額和出口額大約各佔一半。

    三是農業投資。這點基本是單向行為,都是臺灣方面過來大陸投資興辦企業。

    陳裕強副秘書長:就臺商農業投資來説,包括獨資、合資、技術轉讓等形式,最主要的是獨資,即臺商租用土地,自己投資經營,種植養殖,或者農業加工。臺商過來搞合資的少,技術轉讓的更少。

    最近,廈門開展的對臺農業合作項目包括:廈門黃金香食品公司與臺灣國忠養豬公司合作,年投産10萬頭優質種豬;中埔市場二期臺灣農産品集散分撥中心向臺商招商;籌建閩臺花卉物流批發中心。

  合作中主要有哪些問題?
  關鍵詞:農業政策、運輸

    同期聲:在兩岸貿易的總體框架中,農産品貿易發展緩慢,交易規模小,産品結構單一,是兩岸貿易往來的薄弱環節。臺灣對大陸農業的投資小,僅佔臺灣在大陸總投資的極小比例。

    陳紫萱副主委:臺灣當局限制兩岸農業交流合作,成為農業合作的主要障礙。具體表現在:一、大約40%的大陸農産品還不能獲准進入臺灣;二、臺當局只准許200多類農業項目投資大陸,500多項需專案審查後決定可否投資大陸,還有十幾項屬於嚴格禁止類。

    陳裕強副秘書長:臺當局阻撓直航,導致兩岸交流不暢,是兩岸農業交流的一大瓶頸。臺灣農産品須經第三地進入大陸,運輸時間長、成本高、損耗大,相當程度削弱了臺灣農産品的市場競爭力。如果開通直航,從廈門飛臺灣僅1個多小時,船運10小時左右,臺灣一旦遇上颱風暴雨,農産品歉收,廈門就能夠最快速地補給農産品。

   如何共創互利雙贏局面?
   關鍵詞:開放、扶持、交流

    同期聲:今年4月,在國共經貿論壇結束之際,大陸宣佈了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惠及臺灣同胞的15項政策措施,其中7項關於促進兩岸農業合作的內容。本月舉辦的兩岸農業合作論壇,主題是加強兩岸農業合作,實現兩岸農業互利雙贏。

    陳裕強副秘書長:關鍵要臺當局秉持開放心態,順應大勢,開通直航,讓兩岸農産品同處一個物流圈,大陸農産品資源豐富,臺灣在農産品淡季或者遇上緊急需要時,大陸馬上可以供給。

    廈門國壽種豬開發公司總經理、臺商林國忠:大陸各級地方政府應當加大扶持農業合作力度,吸引臺灣資金、技術、人才過來。

    農業是一項長期投入,種養企業一般規模不大,創業前期投入很大,回收週期長,常常在産生效益之前,自有資金已用完,資金鏈銜接不上,所以政府應當給予臺商小額貸款、信用貸款等支援,這方面海南做得不錯。

    陳紫萱副主委:應該充分發揮農業協會作用,臺灣農會與大陸各地農業組織相對接,建立經常性聯繫,推動農業往來。去年臺盟廈門市委提議設立了廈門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協會,協會成立後,很快與金門農會結成友好協會,開展了一系列交流活動。

    丹陽華夏肥料(中國)有限公司執行長、臺商葉子豪:當前兩岸農業在資金、技術、人員交流上還是單向為主,資源未能充分整合,産品未能充分流通,因而兩岸農業運銷、研發一體化顯得尤為重要。臺灣的熱帶亞熱帶水果運到北方,北方的寒帶水果輸到臺灣,做到運輸、銷售一體化。

    研發一體化關鍵是技術、人員的交流,這種交流不能停留在會議桌上和小面積技術勘探層面,而應當深入到農民當中,讓大陸農民更新觀念,以創新思維接受臺灣的新技術。

    當然,技術交流不應當單向,例如北方的寒帶農業技術與臺灣的熱帶亞熱帶技術結合起來,開發出綜合寒熱帶植物優勢的技術,改良臺灣品種,就能增強臺灣農産品抗寒流的能力。

   相關觀點

   臺灣農業技術傳到大陸,
   會對臺灣農業造成衝擊嗎?

    背景:臺灣“陸委會”負責人強調,臺灣農業技術優於大陸,如果兩岸農業交流導致大陸技術趕超臺灣,會對臺灣農業造成衝擊。

    臺商葉子豪:認為臺灣農業技術傳到大陸,會對臺灣農業帶來衝擊,純屬愚昧之談。從技術層面説,如果限在臺灣島內,就無法廣泛驗證技術的適應性,而應用於大陸,無疑延伸了技術生命力。

    從農産品層面説,需要大眾化,而非特殊化。技術沒過來,只讓臺灣農産品過來,成本太高,只能小眾化,而用臺灣技術在大陸就地種養、銷售,才能讓臺灣農産品大眾化。

    臺灣當局把農業技術變成政治的一個籌碼,對兩岸農民而言是損失,唯有從農民利益、福祉來考慮問題,才是正途。

    陳裕強副秘書長: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山東壽光,80%以上的蔬菜種子是“洋種”,老外並不擔心技術傳到壽光了,自己沒飯吃。臺灣的高端種子引種到大陸,母種與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臺灣島內,比如臺灣的蝴蝶蘭,在福建、雲南、海南等地種植,但核心技術仍然由臺灣掌握。

     福建相比海南,
     在兩岸農業合作上各具什麼優勢?

    背景:國臺辦經濟局何世忠局長稱,福建、海南和臺灣的自然條件很接近,有很好的農業合作基礎,並且這兩地和臺灣在農業合作中有明顯的互助優勢,所以兩岸農業合作論壇選在海南、展介會選在廈門。

    臺商葉子豪:海南靠南方,適宜熱帶水果種植,臺灣水果恰好主産在臺灣南部,屬於熱帶水果,所以海南是臺灣水果在大陸最理想的克隆地。另外,海南以紅土為主,肥度高,利於農産品生長。

    福建依山傍海,山多,海拔高度差異大,適宜茶葉、果樹等生長在不同海拔高度的農作物種植。

    以臺灣水果為例,如果臺灣、海南、福建能連成一體,即以臺灣技術在海南生産臺灣品種水果,兩地水果再集中到福建,把福建作為向內地銷售的起始點,那就是一個三贏格局。

    來源:海峽導報 導報記者 蘭  文/文 黃少毅/圖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