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閩臺“五緣”關係深厚,隨著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基層民間交流越來越頻繁,渠道越來越寬,範圍越來越廣。2008年以來貴省在閩臺基層民間交流方面有哪些特色?
陳樺:2008年以來,閩臺民間基層交流呈現出內容多元化、形式多樣化、機制常態化等特點。據不完全統計,全省每年較大規模的兩岸文化交流活動超過150項,形成月月有活動、季季有亮點、年年有突破、基層民眾廣泛參與的交流形勢。
一是文教衛生交流持續熱絡。閩臺文化交流不斷擴大,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朱子文化和閩都文化等五大祖地文化品牌逐步形成,世界閩南文化節、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和“媽祖之光”、“客家之歌”、“全球閩歌賽”等特色文化交流活動在兩岸廣受歡迎。閩臺教育交流合作成效顯現,兩地各100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關係,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建設啟動,目前在閩高校就讀臺生1200多人,約佔大陸在讀臺生的1/8。閩臺醫療衛生合作不斷深化,推動臺灣醫療在閩投資,大陸首家臺資醫院廈門長庚醫院落地運營,省社會醫療保險協會率先與臺灣健康保險協會建立醫保互動關係,共同推動臺商在閩醫療返臺報銷便利化。
二是閩臺鄉鎮對接形成常態。持續舉辦閩臺鄉鎮對接活動,閩臺100多對鄉鎮簽訂合作協議,與臺灣農會、漁會、農田水利會、市民代表會、調解委員會、村里長協會和鄉鎮市公所等形成對接交流合作機制。借鑒臺灣“一鄉一品一特色”的鄉鎮産業佈局,促進兩地産業對接,達成了多項産業合作項目。
三是基層民眾來往密切。發揮閩臺宗親、同鄉、民間信仰、姻親等四大橋梁紐帶作用,舉辦各類傳統節慶、族譜對接、宮廟祭典、姻親聯誼等交流活動。推動媽祖、保生大帝、關帝、開漳聖王、開閩王、延平郡王、清水祖師、臨水娘娘等民間信仰祖廟,開展“一廟一節”特色活動,廣泛邀請臺灣基層民眾來閩尋根謁祖、朝拜祈福、探親訪友。與臺灣200多個宗親會和同鄉會以及機構、社團熱絡往來,形成“宗親對宗親、同鄉對同鄉、宮廟對宮廟、娘家對婆家”等對口交流體系。
記者:多年來閩臺經貿合作緊密,領域不斷擴大,碩果纍纍。近四年來閩臺金融合作方面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果?
陳樺:閩臺金融合作成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中央賦予了先行政策。從2009年開始,我省新台幣現鈔兌出業務試點先後從沿海五市的中國銀行擴大到全省的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2010年,廈門市獲准建立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對兩岸金融領域的重大改革進行探索。
二是機構合作有新進展。近年來,多家臺灣金融機構入駐福建,計劃以海西為“橋頭堡”進軍大陸市場。臺灣富邦銀行成功參股廈門銀行,成為大陸首家臺資銀行,君龍人壽和富邦財險總部落戶廈門,國泰人壽、國泰産險分別在福建設立分公司,統一證券、富邦證券也在廈門設立了辦事處等。
三是合作領域不斷拓寬。2010年我省成立首只兩岸合資的産業投資基金——海峽産業投資基金,去年率先成立大陸首家臺資融資性擔保公司——福建龍臺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成功推動華映科技、天福茶業等臺資企業分別在A股市場和香港主機板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