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訊(記者 鄒訓飛 張志亮) 記者第一次看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韓樹旺時,很是驚訝--儘管記者對我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人才的年輕化程度早有思想準備,但當一個42歲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站在面前時,他給記者的第一感覺就是年輕。年輕就意味著壯志“待”酬,他和記者侃侃而談,言語間,充滿自信。
據韓樹旺介紹,此次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共為此次“6 18”(中國福建 項目成果交易會),為福建帶來了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機電等方面的高新技術項目76個,他還舉了個和福建省寧德市一個關於節能環保項目成功對接的例子:“和福建寧德的項目對接,正實實在在地進行著,雙方合作很愉快。”他和記者愉快地聊了起來。
記者:在普通人眼裏運載火箭技術是高精尖技術離普通民眾的生活似乎比較遙遠,這樣的高精尖技術是如何很好地轉化為民用技術,從而實現為民服務的初衷? 韓樹旺:運載火箭技術是一種綜合性、高精尖技術,涉及很多專業科技領域,包括:系統控制、電子、新材料、導彈、數學、物理、電腦等方方面面。許多專業技術都需要我們自主研發。應該説,運載火箭這樣的高精尖技術是由無數的“小”技術綜合而成的,比如控制系統、新材料技術、電腦技術等等。還有其他的一些軍用技術的研發也有很大的軍轉民的市場。
記者: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運載火箭技術和其他軍用技術的成功研發除了給服務我國的國防事業以外,也服務而來普通百姓的生活?除了帶來國防現代化以外也創造了其他更多的經濟價值? 韓樹旺:是的,運載火箭技術中的許許多多技術創新都已經或者正在改變百姓的生活,運載火箭技術包括其他的一些軍用技術的研發在服務祖國國防事業的同時也為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了便利。比如風力發電系統和火箭發射系統比較類似,從而可以把火箭發射系統的某些技術創新。比如:1500千瓦的風機高度達80米,風機葉片半徑達37米,要把風機成功“豎”起來,這就和把火箭架在發射架上一樣。二者都有一定的難度,但需要的技術是類似的。風力發電系統中,需要用到的風機葉片就需要新材料技術和風機控制技術。而這些軍轉民技術已經為我們實現了更巨大的經濟價值。
記者:這次“6 18”,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帶來的哪些項目?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和福建省的合作具有什麼特色?
韓樹旺:我們帶來了76個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機電等方面的高新技術項目。比如風力發電、太陽能、生物能等方面。運載火箭技術涉及許多專業科技領域,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太技術開發應用基礎很好,如何把這些技術轉為民用,如何把這些技術為福建人民服務呢?我們和福建省的合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技術推廣應用,在我們新技術新發明出來以後,在轉為民用方面,我們首先要進行技術推廣;其次,是項目産業化,在把技術成功推向市場,形成一定市場規模後,努力實現項目産業化;第三,人才對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 院約有35000名技術人員,人才優勢明顯,而福建省許多民營企業很有發展潛力,需要大量人才,求賢若渴,這就使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和民營企業間的合作成為一種迫切需要。這是一種雙贏的合作,既能服務於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也是我們探索自主經營道路的需要。
記者:能不能請您展望一下,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帶來的技術項目在福建實現項目産業化的前景? 韓樹旺:就拿風力發電來説吧。福建風力資源豐富,風力發電廠的在福建就很有前途。而風機製造産業,在福建就有很廣闊的前景。一台風力發電機價值1000多萬人民幣,其中三片風葉就值100多萬,市場前景廣闊。風機製造産業的配套産業在福建也比較完善,比如製造風葉需要的新材料,在福建已經形成相當的産業規模。而風機製造産業的所需要技術:控制系統技術,我們可以和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等著名高校合作,共同研發。 記者:今年“兩會”,“海峽西岸”已經寫入了“十一五”規劃《綱要》,福建正利用此契機,全力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您認為新技術、高科技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將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韓樹旺:“海峽西岸”已經寫入了“十一五”規劃,而新材料、新能源等也是“十一五”規劃所重點扶持的。我們在這些高新技術開發應用方面基礎很好,許多先進技術都是靠自主創新而來,而“6 18”也強調自主創新。這説明我們所做的工作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思路不謀而合,高新技術將為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推動産業發展提供巨大的力量涌泉。 來源:東南新聞網
編輯:芳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