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蘇州留園

時間:2010-09-10 14:08   來源:新華網

  留園位於蘇州閶門外,原是明嘉靖年間太仆寺卿徐泰時的東園。園巾假山為疊石名家周秉忠(時臣)所作。清嘉慶年間,劉恕以故園改築,名寒碧山莊,又稱劉園。園中聚太湖石十二峰,蔚為奇觀。咸寧年間,蘇州諸園頗多毀損,而此園獨存。光緒初年為盛康所得,修葺拓建,易名留園。

  現全園佔地約50畝,大致可分中、東、西、北四個景區。其間以曲廊相連。迂迴連綿,達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

  中部是原來寒碧山莊的基址.中辟廣池,西、北為山。東、南為建築。假山以土為主,疊以黃石,氣勢渾厚。山上古木參天,顯出一派山林森鬱的氣氛。山曲之間水澗蜿蜒,仿佛池水之源。

  池南涵碧山房、明瑟樓是故園的上體建築,樓閣如前艙。敞廳如中艙。形如畫舫。樓閣東側有綠蔭軒,小巧雅致,臨水挂落與欄杆之間,涌出一幅山水畫卷。涵碧山房西側有爬山廊,隨山勢高下起伏,連接山頂聞木樨香軒。

  山上遍植桂花,每至秋日,香氣浮動,沁人心脾。此處山高氣爽,環顧四週,滿同景色盡收眼底。池中小蓬萊島浮現十碧波之上。

  池東濠濮亭、曲溪樓、西樓、清風池館掩映于山水林木之間,進退起伏.錯落有致。池北山石兀立,澗壑隱現,可亭亢于山岡之上,有淩空欲飛之勢。

  東部重門疊戶,庭院深深。院落之間以漏窗、門洞、廊廡溝通穿插,互相對比映襯,成為蘇州園林中院落空間最富變化的建築群。

  土廳五峰仙館俗稱楠木廳,廳內裝修精美,陳設典雅。其西,有鶴所、石林小院、揖峰軒、還我讀書處等院落,竹石倚墻,芭蕉映窗,滿目詩情畫意。林泉耆碩之館為鴛鴦廳,中間以雕鏤剔透的圓洞落地罩分隔,廳內陳設古雅。廳北矗立著著名的留園三峰.冠雲峰居中,瑞雲峰、岫雲峰屏立左右。冠雲峰高6.5米,玲瓏剔透,相傳為宋代花石綱遺物,係江南園林巾最高大的一塊湖石。峰石之前為浣雲沼,周圍建有冠雲樓、冠雲亭、冠雲臺、佇雲庵等.均為賞石之所。

  西部以假山為主,土石相間,渾然天成。山上楓樹鬱然成林,盛夏綠蔭蔽口,深秋紅霞似錦。至樂亭、舒嘯亭隱現于林木之中。臀高望遠,可借西郊名勝之景。山左雲墻如遊龍起伏。

  前曲溪宛轉,流水淙淙。東麓有水閣“活潑潑地”。橫臥于溪澗之卜,令人有水流不盡之感。北部原有建築早已廢毀,現廣植竹、李、桃、杏,“又一村”等處建有葡萄、紫藤架。其餘之地辟為盆景園,花木繁盛,猶存田園之趣。留園以宜居宜遊的山水佈局,疏密有致的豐間劉比。獨具風采的石峰景觀,成為江南園林藝術的傑出典範。

  留園,坐落在蘇州閶門外留園路,歷史上稱閶門外下塘花步裏。園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一年(西元1593年),太仆寺少卿徐泰時(號輿浦)罷官後歸裏,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蘇州,在閶門外1公里多的一處住宅旁擴建營造了一座園林,“以板輿倘徉其中,呼朋嘯飲,令童子歌商風應蘋之曲”。後人稱之為東園(徐氏有東、西二園,西園後來被他的兒子徐溶舍宅為寺,就是現在的西園戒幢律寺)。園中雜蒔花竹,水池清漣湛人。築堂三楹,取名後樂堂,環以走廊,宏麗軒舉。前樓後廳,皆可醉客。堂側有土山一座,山上多古老樹木,又廣搜奇石,從湖州岳父家運來宋代花石綱遺物瑞雲等五峰,置於園內,瑞雲峰高5米多,就聳立在土山之上,妍巧甲于江南。並請疊石高手周時臣在堂後疊石屏作普陀、天臺諸峰,高約5米,闊約30米左右,玲瓏峭削,沒有人工斧鑿痕跡,就像一幅天然的山水橫披畫。明末,園林逐漸衰敗。至清朝初期,曾一度廢為踹布坊。後相傳重建於陳氏,但屢屢易主。至乾隆四十四年(西元l779年),因次年皇帝南巡要到蘇州,地方官吏為迎接聖駕光臨,就把瑞雲峰移到了織造府皇帝住的行宮花園中(今蘇州市第十中學)。乾隆五十九年(西元1794年),園歸蘇州東山人劉恕(號蓉峰)所得。劉曾在廣西先後任過右江兵備道、柳州慶遠兩府事,因水土不服告病回鄉。劉得到這個園林後,花了五年時間修葺和擴建,使之面目一新。堂宇軒豁,廊廡周環,藏書有室,留賓有館,岩洞奧而曠,池沼繚而曲,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又以其中白皮松居多,取名寒碧莊。園中建築有傳經堂、還讀館、卷石山房、明瑟樓、聽雨樓、尋真閣、綠蔭軒、曲谿褸、掬月亭、含青樓、垂楊池館、個中亭、餐秀軒、半野草堂、揖峰軒等。劉恕愛石成癬,聚奇石十二峰于園內,名奎宿、玉女、箬帽、青芝、累黍、一雲、印月、獼猴、雞冠、拂袖、仙掌、幹霄。嘉慶七年(西元l802年),請好友昆山王學浩繪寒碧莊十二峰圖(今藏上海博物館),並自號為一十二峰嘯客。園有內園、外園之分,內園即劉恕住宅部分(今留園大門至停車場之間),外園即園林部分。道光三年(西元l823年),園林對外開放,來遊者無虛日,轟動一時。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後,園逐漸荒蕪。

  同治十二年(西元l873年),園為常州盛康(號旭人)所購得。盛康為退休官僚,曾任廬州、寧國知府和浙江杭嘉湖兵備道、按察使等職,其子盛宣懷是清廷重臣和洋務派先鋒。盛康購得園林後大加修葺,于光緒二年(西元l876年)落成。其時,園內嘉樹榮而佳卉茁,奇石顯而清流通,涼臺燠館,風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邐相屬,比昔日盛時更增雄麗。因前園主姓劉而百姓俗呼為“劉園”,盛康乃倣隨園之例,取“劉”與“留” 同音,遂改名“留園”。著名學者俞樾作《留園記》,稱其“泉石之勝,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誠足為吳下名園之冠”。建築有綠蔭軒、涵碧山房、明瑟樓、恰航、聞木樨香軒、半野草堂、自在處、遠翠閣、濠濮亭、清風池館、汲古得修綆、五峰仙館、佳晴喜雨快雪之亭、花好月圓人壽軒、少風波處便為家、又一村、亦吾廬、心曠神怡之樓、石林小院、揖峰軒、洞天一碧、還讀我書齋、鶴所、學圃、繡圃等。後又于光緒十四年至十七年(西元1888年~1891年)建留園義莊(即祠堂部分),增辟東、西兩園,東園即東山絲竹(戲臺)、冠雲峰、林泉耆碩之館(奇石壽太古軒)、仙苑停雲、待雲庵、冠雲亭、亦不二亭等,西辟小蓬萊、至樂亭西南諸峰林壑、月榭星臺、活潑潑地、君子所履、南花房、北花房、十景花塢等,峰石之奇特以冠雲、岫雲、瑞雲(非第十中學之瑞雲峰,係盛康另選峰石沿用舊名)三峰為最,巍然挺立,尤以冠雲峰為最巨。其時園林、祠堂、住宅合在一起佔地約40余畝。

  抗日戰爭時期,留園經日軍蹂躪,“尤棟折 榱崩,墻傾壁倒,馬屎堆積,花木萎枯,玲瓏之假山搖搖欲墜,精美之傢具搬取一空”。

  抗戰勝利後,留園又成為國民黨部隊駐軍養馬之所,五峰仙館、林泉耆碩之館的梁柱被馬啃成了葫蘆形,五峰仙館地開工屎堆積,門窗挂落,破壞殆盡,殘梁斷柱,破壁頹垣,幾乎一片瓦礫。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于l953年撥款進行整修,次年元旦對外開放。從此這座江南古典名園風采依舊,麗色重現,每天都吸引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來觀光遊覽。1961年3月被國務院首批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北京的頤和園、承德的避暑山莊、蘇州的拙政園共譽為全國四大名園。

  隨著園林事業的不斷深人發展,國家每年都要撥出一大筆資金用於園林的保護和維修。在留園,先後對還讀我書齋、濠濮亭、清風池館、五峰仙館等處建築進行了大修,對廳堂的陳設佈置作了合理的調整。為了修復中部明瑟樓、曲谿樓、遠翠閣的明瓦窗,留園管理處專門派人到吳縣農村去收集明瓦(一名蠡殼),使之修復後的面貌與歷史相符,和周圍的環境相輝映。並且根據史料照片,恢復了待雲庵至亦不二亭的庭院小徑景點,使兩組建築聯成一體,形成對景。

  由於歷史的原因,園中的一些匾額楹聯遭到了破壞,有的殘破,有的短缺,為了恢復這些匾額楹聯,先後遨請了林散之、顧廷龍、董壽平、王個簃等當代名家進行了重新補書,恢復了綠蔭、恰航、舒嘯亭、至樂亭、清風池館、揖峰軒、洞天一碧、吳下名園等處的匾額楹聯,突出了園林典雅高潔的風格,豐富了園林的文化藝術內涵。1991年初,又把建國初期就成為醫藥公司倉庫的原盛家祠堂和住宅部分收歸留園,並撥款100多萬元,前後花了近10個月的時間,重新修復,修復後的祠堂基本保持了原來的建築格調,使留園進一步趨於完整,恢復了原有的景觀。

  自開放以來,留園在管理部門的不斷修繕 和保護下,其藝術風貌始終如故,魅力無窮。1997年12月,經國家有關部門審查推薦,留園與拙政園、網師園、環秀山莊作為蘇州古典園林典型例證,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後審定,被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留園現有面積30余畝,集住宅、祠堂、家庵、庭院于一體,是蘇州大型古典園林之一,代表了清代風格。留園的建築綜合運用了江南造園藝術,以建築結構見長,善於運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變化,組合景觀,高下佈置恰到好處,營造了一組組層次豐富、錯落有致、有節奏、有色彩、有對比的空間體系。全園用建築來劃分空間,可分中、東、西、北四個景區:中部以山水見長,池水明潔清幽,峰巒環抱,古木參天;東部以建築為主,廳堂華麗,庭院精美,奇峰秀石,引人入勝;西、北部環境僻靜,山溪曲流,樹木蔥蘢,頗有山林野趣。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