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ECFA後續協商面臨的挑戰與發展前景

時間:2011-05-07 12:23   來源:中國網

  轉眼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已經過去十個月了,圍繞其具體內容的後續協商正緊鑼密鼓地展開,目前兩岸工商界也已經從正式生效的早期收穫清單中獲得了實際收益。但正如馬英九所説的“這只是前菜”,兩岸經濟合作的美好前景還待進一步展開。

  一、兩岸正展開短中長期合作藍圖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雖然條文不多,多是原則性規定與框架設計,但其基於WTO原則下,背後包含著一個宏大的藍圖,隨著其正式實施,兩岸經濟關係進入了新的時期,臺灣島內稱之為“不可折返點”,雖然這並不意味著倒退就再也不可能出現,但如果還要倒退則將意味著要付出難以承受的沉重代價,除非有人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因此兩岸合作不斷深化的大趨勢已成定局,下一步就是具體執行的問題了。而按照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精神,兩岸今後的合作將分成短中長期逐步展開。

  短期來看,就是在兩年內將陸續實施的早期收穫清單,其中第一階段服務業開放清單于去年10月與11月陸續開放,貨物與服務業早期收穫清單也已於今年元旦起按期實施。通過兩岸原産地證明驗證審查制度,兩岸産業界都享受到了實際的優惠,充分證明了協議的經濟效益。根據大陸海關統計,今年1至2月自臺灣進口的早期收貨清單貨品金額為29.92億美元,同比增長28%。 而臺灣有關部門到3月28日止,累計核發的原産地證明書共6469件,金額共 11.43億美元。其中工業産品佔6328件。

  中期來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自1月6日正式成立後,2月在臺灣舉行了第一次例會,確定成立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爭端解決機制、海關合作與産業合作等6個工作小組,3月啟動了有關貨品貿易、服務貿易與爭端解決機制等三大後續協商,並對投資保障協議的談判提速問題取得了一致。如果談判能夠進展順利,今年下半年就可提出第二批兩岸早期收穫清單。最終目的則是要逐步降低兩岸間的貨品貿易與服務貿易的關稅與非關稅障礙,建立兩岸自由貿易區。

  長期來看,兩岸經合會的成立與相關努力是為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邁向兩岸經濟一體化做準備。兩岸經濟一體化不僅包括實現貨物貿易、投資與人員等實體的自由流動,更重要的是降低資金、資訊、知識等流動的障礙,達成兩岸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它要求有相應機制的保證,目的就是要實現兩岸在經濟發展、社會福利、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共同繁榮。實現兩岸經濟一體化的基礎在於兩岸具有迥然不同的資源稟賦,可以通過互補達到互利,在推動這一進程之前,兩岸應共同認識到只有互讓才能互利,讓渡部分既有利益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未來更大更多的發展利益。

編輯:陳寧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