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香港11月5日電 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和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4日于臺北簽署有關兩岸空運、海運、郵政和食品安全的4項協議。香港報紙5日的社評認為,這標誌著兩會溝通管道進入制度化、常態化模式,正式開啟兩岸“三通”時代,有助兩岸更緊密合作,創造雙贏的未來。
香港《文匯報》題為《開啟“三通”時代 加深兩岸交流》的社評説,這是兩會首次在臺灣進行協商並取得實質性成果,標誌著兩會溝通管道進入制度化、常態化模式,正式開啟兩岸“大三通”時代,有助兩岸更緊密合作,攜手抵禦全球金融危機,創造雙贏的未來。陳雲林一行在臺灣的成功訪問,將大陸方面改善兩岸關係的願望和誠意,直接傳遞給臺灣人民,受到島內多數民眾的認可和歡迎。此行將進一步增進兩岸互信和了解,加深兩岸交流,對於今後兩岸關係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社評説,島內主要民調均顯示,多數臺灣民眾贊成陳雲林來臺訪問。連日來,臺灣輿論也紛紛肯定,兩會協商對臺灣經濟確有實質貢獻,有助降低兩岸貿易成本、增進兩岸貨流、提升競爭力,帶來更多就業機會,是深具里程碑意義的兩岸大事。
《大公報》題為《“三通”擴大兩岸經濟合作潛力》的社評説,4日在臺灣舉行了兩岸間的一次歷史性會議,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經會談後,在兩岸海運、空運、郵政及食品安全等方面取得重要共識,同意落實客貨海運直航、郵件直接傳遞和擴大、改進航空直航等,給兩岸交流帶來了重要的突破,通郵、通商及通航的“大三通”將可實現,令兩岸交流可加快向深度、廣度發展。
社評説,“三通”的巨大經濟效益及潛力無可置疑。目前兩岸經貿合作規模已十分龐大,“三通”首先可為兩岸間人流、物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有利於推動兩岸合作。 當然,“三通”的潛在效益並非朝夕間可全面浮現,但假以時日必有大成。更重要的是,由此建立的兩岸間更多互惠、互信,將可拉近雙方差異,減少分歧,為日後更多新型合作奠基鋪路。
《香港商報》的社評説,兩岸同胞苦候多年的兩岸直接“三通”終於落實。海協會和海基會繼今年6月重啟會談後,4日兩會領導人首次在臺北進行商談,並成功簽訂四項協議。這是兩岸關係史上的重要歷史時刻,標誌著兩岸交流由此走進了直接“三通”的新階段。
社評説,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兩會在邁出歷史大步的同時,也承前啟後為下輪商談制訂了初步議程。在“三通”的基礎上,雙方將積極建構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緊密化和制度化,並進一步在經貿、金融、社會、民生等各領域加強交流,包括兩岸金融、漁工勞務、動植物檢疫、産業等的合作,以及共同打擊犯罪、雙向投資及投資保護、智慧財産權保護和媒體記者常駐等問題。
《明報》的社評説,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歷史性訪問臺灣,兩岸實現全面“三通”再邁進一大步。兩岸經絡打通之後,5日舉行的金融和工商航運兩場座談會,顯示朝著更深層次經濟整合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