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屆海峽旅遊論壇上,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李非教授發表了題為“論閩臺旅遊業的發展與合作”的演講,深刻而全面地闡釋了閩臺旅遊發展與合作的前景和思路。

李非,經濟學博士,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兼任福建省人民政府顧問、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全國臺灣研究會理事、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等職。從1986年起,在廈門大學從事科研與教學工作,現為區域經濟學科的學術帶頭人,獨立培養區域經濟學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科研成果豐碩,累計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其中在權威和核心以上刊物有80多篇;出版專著17 部,其中獨著6部,包括《臺灣經濟發展通論》、《海峽兩岸經濟合作問題研究》等,主編3部,合著8部。先後主持6項國家自然/社會科學基金,2項教育部社科重大和一般項目,10多項國臺辦、商務部調研課題,2項福建省社科重點和一般項目等。20多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省部市級獎勵,其中全國高校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1項,全國對臺宣傳優秀圖書二等獎1項,福建省優秀社科成果獎5項。
附論文:
論閩臺旅遊業的發展與合作
李非
旅遊業作為一種把物質產品與非物質產品有機地組合起來的綜合性經濟事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也是閩臺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優勢和潛力的支柱產業。在兩岸關係發展的新形勢下,閩臺兩地旅遊資源以其相同或各自的特色,不僅在拉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繁榮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兩岸交流與溝通上也起積極的推動作用,並在相互交流與合作的發展格局下,走向互補互利的雙贏之路。
一、閩臺旅遊資源的特色與優勢
旅遊資源是指具有招攬遊客能力並能滿足遊客在心理上或生理上(視、聽、觸、味覺等)休憩娛樂要求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的要素及特質,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從整體條件看,閩臺兩地既有招攬遊客的活化資源,即旅遊的勞務資源,又有供遊客遊覽、觀光以及度假的物化資源,即旅遊的客體資源;既具有相同的旅遊資源特色,又有各自的旅遊資源優勢。
(一)閩臺旅遊資源的相同特色
1.旅遊區位條件相近
旅遊區位是指閩臺旅遊地與其他旅遊地之間的空間關係。兩地以臺灣海峽為紐帶,處于大陸、港澳、東南亞、東北亞等四大旅遊區的中間位置,在交通上屬于東亞旅遊線路的要衝,是亞太地區重要的觀光據點。閩臺兩地北朝日、韓等旅遊活動頻繁地區,西向內陸廣闊的旅遊腹地,南臨菲、印等熱帶觀光勝地,西南更有港澳和新馬泰等旅遊熱點地區,因而適處東亞新興旅遊發展地區的中間地帶,可分享到周圍附近地區旅遊市場之利。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兩地之間的咫尺海峽,為雙方進行旅遊交流活動提供便捷的海上通道。廈門角嶼至小金門的最近距離僅1000多米,平潭島與新竹的距離只有60多海里,廈門距嘉義120海里,距高雄165海里,福州距基隆也僅149海里,是大陸距臺灣最近的省份。可見,地緣相近的旅遊區位條件使閩臺旅遊的可達性大大提高。
2.人文旅遊資源相通
閩臺具有獨特的淵源關係,不僅血緣相親,語緣相通,而且文緣相承,俗緣相同。福建移民在為臺灣開發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還將中華文化傳播在這塊土地上,留下諸多人文旅遊資源。臺灣許多人文古跡,尤其是民間神廟,大多源于福建,如媽祖女神、保生大帝、開漳聖王、清水祖師、臨水娘娘等都在福建有廟宇供奉;其他諸如觀音、關帝、土地公等雖不原產于福建,但卻是從福建二傳到臺灣,並按福建的習俗祭祀。臺灣民間廟宇與福建祖廟的聯係十分密切,尤其是媽祖作為閩臺人民的海上保護神,在臺灣的宮廟多達1000多座,信眾1000萬之多。臺灣流行的南音、高甲戲、梨園戲、莆仙戲、布袋戲、木偶戲、東鼓戲、薌劇、閩劇等莫不來自福建。臺灣的許多地名與大陸相同,這都是大陸同胞移民臺灣後,把開拓的地方冠以祖籍地名,借以懷念故鄉山川草木和保留家鄉的風俗習慣。其它的諸如服飾、飲食、婚慶、喪葬等習俗也都與福建有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
3.自然旅遊資源相似
閩臺兩地同屬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過渡帶季風性氣候,北回歸線貫穿中部,氣候宜人,自然生態條件十分相近。臺灣是一個美麗的海島,福建是一個多山的沿海省份,在地形上的變化奇觀使兩地的海岸風光和山岳奇景一應俱全,斷崖、峽谷、丘陵、盆地、平野、海灘等各種自然景觀比比皆是,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兩地“山海一體”的旅遊特色,就旅遊利用價值而言,既宜避暑、避寒,又宜登山、攀岩,山川草木均適于觀光遊樂;加之大海環抱,海上既可登舟、滑水,又宜遊泳、錘釣,因而吸引了廣大的海內外旅遊者。
(二)閩臺旅遊資源的各自優勢
1.臺灣旅遊資源的優勢
臺灣旅遊資源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四大特質上,即氣候風土反差巨大,地形地貌變化明顯,人文景物蔚為壯觀以及生物資源包羅萬象。
從氣候角度看,在臺灣島內旅遊短時間內可獲取氣候不同的環境。從鵝鑾鼻到富貴角,南北長達394公里,從新港到新社,東西寬度約144公里,面積雖不大,但其地形垂直方向變化大,標高差達4000米,可謂是臺灣旅遊資源的一大特色。由于海拔相差大,氣候變化十分明顯:南部濱海遊覽點為熱帶性氣候的旅遊環境,沿海岸向北則逐步轉為亞熱帶氣候;由西部平原向東越進幾十公里,在山岳地帶則屬溫帶氣候,再往高處便可進入寒帶環境。由于低緯度和高山地形的關係,島上同時具有熱帶風光、亞熱帶景色、溫帶森林、寒地雪飄四種氣候風土迥然不同的大自然景觀。溫差變化如此之大的旅遊環境,為其他觀光地區所罕見。
從地形角度看,臺島縱向由平地而高山的地形變化十分明顯,這一現象主要是由地殼活動頻繁而使地形隆起所致。臺灣地形運動主要來自兩種相衝突的力量:一是地殼內部的構造營力,造就了島內的火山、溫泉、斷崖、峽谷等地形;另一是地殼外部的侵蝕營力,造就了島內的河流、海灘、沙洲以及海浪等景象。島內地質資源十分豐富,北部因海岸下沉而形成奇岩怪石、岬角陡崖;南部海岸因激流衝蝕而出現千奇百怪的珊瑚礁石;東部因地殼隆起而形成高山峽谷、斷層裂罅;中部因處山地更是高山峻嶺、層巒迭峰;西部因地勢坡度平緩而出現沙灘綿長、海岸筆直。
從社會角度看,臺灣人文景物蔚為壯觀。城市內的現代化建築,鐵路、公路沿線聚散的市鎮街景,道路兩旁的原野風光和阡陌良田,紅磚綠瓦的閩南式村落,加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處處可聞的笙歌,如人間萬象點綴其間。各種民間宗教活動、地方風俗、民族舞蹈、服飾變化皆具特色,有濃鬱的臺灣本地風情。位于臺北市郊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國寶堪稱臺灣最大的文化旅遊資源。在史跡方面,有安平古堡、赤嵌樓、延平郡王祠、孔廟、關帝廟、媽祖廟、國父紀念館、龍山寺以及五百完人冢等,這些都反映了中國的歷史傳統和臺灣的開發過程,表現出強烈的中華民族特性,具有重要的旅遊價值。
從生物角度考察,臺灣島內動植物種類繁多,千奇百怪。由于山地高溫多雨,林木生長繁茂,林野廣達180多萬公頃,約佔總面積的一半。在植物方面,島上產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的各類珍異品種,除亞熱帶的樟樹林外,還有寒帶的針葉林,如冷杉、岩梅等,溫帶上部的常綠針葉林,如鐵杉、雪杉等,溫帶下部的常綠闊葉林,如紅檜扁柏巒大杉,以及熱帶的小檳榔、海棗等;在水果方面,香蕉、菠蘿、西瓜、木瓜、桔子、蓮霧等極為豐富;在動物方面,不僅有一些珍貴的野生動物,如梅花鹿、雲豹、山貓、長鬃山羊、臺灣猿以及黃喉貂等,還有許多珍奇的鳥類,如灰面鷲、大冠鷲、藍雉、赤翡翠、五色鳥、八色鳥、黃鷲、黃山雀等,而最有特色的又當屬蝴蝶,種類之繁,產量之多,舉世聞名;在水產方面,已知魚類有300多種,不僅有黃花魚、墨魚、帶魚、鰻、鯧、金線、鯊魚、九母、白果子鯛等底棲魚類,在東部深海還有許多浮遊魚類,如鮪、旗魚、鯖、鰹等,而臺灣產的西施貝、螺肉等更是稀有海味。此外,臺灣也是珊瑚的主要產地,其質良狀奇,作為旅遊用品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臺灣南部盛產觀賞用的熱帶魚,體積小巧,色彩鮮艷,可辟建“海底樂園”,旅遊觀光價值極高。
2.福建旅遊資源的優勢
福建省旅遊資源豐富,類型齊全,特色明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自然旅遊資源表現為綠山藍海一體、生態環境質優;文化旅遊資源表現為宗教中西兼容、民俗奇特多樣;社會旅遊資源則是僑鄉港口特區、閩臺同祖同根。因此,福建旅遊資源的優勢可以概括為“山海一體、閩臺同根、民俗奇異、宗教多元”,具有特色鮮明的“海峽旅遊”的主題形象。全省擁有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泰寧大金湖世界地質公園、13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9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個國家森林公園、4個國家地質公園、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45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7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個國家旅遊度假區、22個4A級旅遊區、5家全國工農業旅遊示范點稱號,泉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和客家民居土樓等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南音則在申報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在旅遊產品上,福建不僅有傳統的五大旅遊品牌,即迷人的武夷仙境、浪漫的鼓浪琴島、神奇的客家土樓、動人的惠女風情及海絲文化、神聖的媽祖朝覲,而且還有新推出的五大旅遊品牌正加強對外宣傳促銷,即古老的曇石山文化遺址、神秘的寧德白水洋奇觀、光輝的上杭古田會址紅色之旅、奇特的水上丹霞(泰寧大金湖世界地質公園)、壯美的濱海火山(漳州國家火山地質公園),形成了一批真正有吸引力、有競爭力的旅遊目的地。廈門發揮“海洋牌”的優勢,通過景區的擴充與完善,以整個城市為品牌,建設海灣型旅遊度假城市;武夷山發揮“世遺牌”、“生態牌”的優勢,積極創建國家5A級旅遊區;湄洲島作為媽祖祖廟的所在地,是國家旅遊度假區,正努力擴大市場客源;惠安女聲名遠揚,依托崇武古城和濱海沙灘,挖掘文化內涵,提高文化品位,增加活動內容;“海上絲綢之路”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之勢,整合旅遊資源,整體向外促銷;客家土樓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逐步完善整體環境,增加參與性強的項目,並與鄰近的不同景觀串連成線,實現優勢互補。
在旅遊區劃上,福建初步形成“兩帶、三圈、五區”的發展格局,重點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鮮明。“兩帶”為東部濱海藍色生態旅遊帶和西部山區綠色生態旅遊帶;“三圈”為以福州(含莆田、寧德等)為中心的閩中旅遊經濟圈、以廈門(含泉州、漳州、龍岩等)為中心的閩西南旅遊經濟圈、以武夷山(含三明、龍岩等)為中心的閩西北旅遊經濟圈;“五區”為閩南(廈門、漳州、泉州)商貿濱海旅遊區、閩北(南平、三明)生態文化旅遊區、閩中(福州、莆田)商務休閒文化旅遊區、閩東(寧德)山海畬鄉民俗旅遊區、閩西(龍岩及三明的客家縣)客家文化紅色旅遊區。
二、閩臺旅遊業的現狀與趨勢
旅遊業作為一種向旅遊者提供勞務服務的經濟事業,素有“無煙工業”或“無形貿易”之稱。它既可以從提供的服務、設備及各種商品中直接獲取外匯,又可擴大內部消費,提供就業機會,增加賦稅收入,刺激經濟增長,還有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以及提高人文、自然資源的附加價值。臺灣旅遊業起步較早,現已進入轉型期;福建旅遊業起步稍晚,但發展後勁十足。
(一)臺灣旅遊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臺灣旅遊業從早期吸引國際遊客起步,到民眾島內旅遊的興起,再轉向民眾海外旅遊,經歷了三次較大的轉變。這些變化既是臺灣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結果,又對社會活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臺灣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開始重視發展國際旅遊業。1956年在“交通部”下設“觀光局”,制定“發展觀光事業計劃”,不斷改善接待海外人士去臺旅遊的硬體和軟體環境,從而使國際遊客人數逐年提高,至2002年達到273萬人次,比1951年的1.5萬人次增加了181倍,平均每年遞增10.7%。入境遊客以外國人居多,佔86%,主要是日本(36%)、美國(13%)、泰國(4%)、韓國(3%)、菲律賓(2.7%)、馬來西亞(2%)等國;另香港人佔13%,海外華人僅佔3%。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起,隨著臺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島內旅遊業開始逐步興起。由于經濟收入明顯增加,加上交通更加便捷,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在緊張工作之余,紛紛到大自然或遊樂場中放松心情,民眾島內旅遊活動蓬勃發展,至80年代初達到高潮,一度達到4000多萬人次,平均每人每年在島內旅遊2.2次。其後,隨著臺灣開放民眾出外旅遊,越來越多的臺灣遊客紛紛轉向島外,從而使島內遊客增長趨緩,至90年代回落到2000多萬人次,平均每人每年在島內旅遊1次左右。島內遊客大多是中短程旅遊,大致在1-2天內,偏向靜態遊覽活動,且集中在大都市附近的風景區,以臺北為中心的北部旅遊區遊客最多,人次密度最大;以高雄為中心的南部旅遊區次之;以臺中、嘉義為中心的中部旅遊區和以花蓮為中心的東部旅遊區居後。就旅遊景點而言,故宮博物院、臺北市立動物園、高雄澄清湖、石門水庫等最旺,遊客人數每年都在百萬人次以上。
隨著臺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島內旅遊業越來越不能滿足民眾旅遊的需求,遊客跨越的空間從島內延伸到島外,出境旅遊日益增長。從1979年起,臺灣正式開放民眾境外遊,立即形成高潮,當年即達31萬人次,1985年升至85萬人次,翻了一番多;1988年在大陸遊的帶動下,猛增至160萬人次,又翻了近一番;1991年達337萬人次,再翻了一番;至2002年為750.7萬人次,其中大陸遊約為366萬人次,接近一半。島內經營大陸遊線路的臺灣旅行業者日益增多,大批旅遊服務企業開始在大陸設點布局,大舉進入大陸旅遊市場,成為臺灣旅遊業的發展趨勢。目前,臺灣約2000多家旅行社中,專業經營大陸旅遊線路的就有230多家,其余大部分旅行社或多或少也經營有大陸旅遊業務。大陸已成為臺灣民眾最主要的出島旅遊目的地,是臺灣旅遊服務業者將業務重心轉向大陸市場的根本原因。大陸是世界上最為安全的地方之一,旅遊服務品質也隨著市場的競爭逐漸提升。此外,大陸與臺灣沒有語言和文化障礙,也吸引了臺灣民眾到大陸旅遊。
(二)福建旅遊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福建旅遊業自改革開放以來持續快速發展,1979-2004年,累計接待境外旅遊者2117萬人次,入境旅遊人次年均增長11.4%;旅遊創匯92億美元,外匯收入年均增長26.2%,成為福建非貿易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目前,福建旅遊業根據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部署,落實旅遊產業政策,繼續實施項目帶動,打造旅遊品牌,加大市場開拓力度,推動旅遊業持續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2004年,接待入境旅遊者172.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5%,外匯收入10.65億美元,增長16.4%;接待國內遊客4643萬人次,增長25.1%,收入462.59億元,增長48.5%;旅遊總人數4816萬人次,增長24.7%,旅遊總收入550億元,增長42.2%,相當于全省生產總值的9.17%,比2000年提高了1.4個百分點。全省現有旅遊集團4家,旅行社535家,其中國際社40家;星級飯店達358家,其中四、五星級29家。廈門、泉州、福州、武夷山等地接待旅遊者人數和旅遊收入在國內同類城市中位居前列;全省接待境外旅遊者和旅遊創匯名列全國前茅。在國內率先啟動優秀旅遊縣評選活動,推進縣域旅遊經濟發展,連城和泰寧先後獲得優秀旅遊縣稱號。
福建旅遊業的發展趨勢是,繼續調整優化旅遊產業結構,增強產業意識,加大政策導向,重點培育、完善和提升一批旅遊項目,提高旅遊產品競爭力和旅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到2010年,培育形成旅遊產業集群,使旅遊產業成為新興的支柱產業,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支撐產業,為建成旅遊設施完善、旅遊產業結構合理、旅遊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較高的旅遊強省奠定堅實的基礎;到2015年,基本建成中國旅遊強省,建成海峽西岸旅遊繁榮帶;到2020年,全面建成中國旅遊強省,成為亞太地區著名的旅遊目的地。
三、閩臺旅遊業的交流與特點
兩岸旅遊業的交流主要表現為臺灣遊客到大陸旅遊觀光。自1987年11月兩岸打破長達38年之久的隔絕狀態以來,兩岸旅遊業交流快速發展,臺灣同胞來大陸人數逐年增長,1988年即有44萬人次,1992年首破100萬人次大關,1997年又破200萬大關,2000年再破300萬大關,2004年達369萬人次,2005年1-6月就有200萬人次,全年有望突破400萬人次。目前,累計超過600萬人、3600萬人次的臺胞來大陸探親、旅遊、經商和從事其他各種交流活動,臺灣客源成為大陸接待入境旅遊的重要市場。
(一)閩臺旅遊業交流的發展
福建是臺灣遊客進出大陸的重要通道,從1987 年開放臺灣民眾赴大陸的單向旅遊開始,到2004年開放福建居民赴金門、馬祖、澎湖地區的雙向旅遊,閩臺旅遊交流與合作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起步階段(1987-1993)。從1987年11月2日臺灣當局正式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起,福建就成為臺胞赴大陸觀光旅遊的重要目的地,1988年臺灣遊客即達15萬人次,佔臺胞赴大陸總人次的三分之一;至1993年增至35萬人次,翻了一番多,7年累計達173萬人次。
2.發展階段(1994-2000)。從1994年起,廈門、福州等市獲準授權直接為抵廈的臺胞審批簽發一次有效的來往大陸通行證(落地辦證),1997年8月1日又獲準對《臺胞證》辦理加注手續(落地簽注),從而有利于推動閩臺旅遊業的交流。這一期間,臺胞到福建旅遊呈現出蓬勃發展勢頭,從1994年的27萬人次增至2000年的48萬人次,增長了78%,臺灣遊客成為福建入境旅遊市場的主要客源,佔福建接待入境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3.興盛階段(2001-2005)。2001年1月2日,廈門-金門首航成功,爾後福州-馬祖實現海上客運試點直航,“兩門、兩馬”海上航線成為臺胞進出大陸的重要通道。從2001年1月至2005年8月,從廈門-金門、福州-馬祖海上直航入境的臺胞超過100萬人次,顯示福建獨特的對臺旅遊優勢。從2004年5月起,福建可以為金、馬、澎地區居住及在福建丟失證件或證件過期的臺灣居民簽發5年期《臺胞證》;從2005年5月起,可為金、馬、澎地區的臺灣居民簽發1年多次有效來往大陸證件。隨著2004年底福建居民赴金門、馬祖旅遊的正式開通,閩臺雙向旅遊交流開始了新的發展歷程。從1987-2004年,福建累計接待臺胞遊客達676 萬人次,佔臺胞赴大陸總人次的20%,位居全國前列。
(二)閩臺旅遊業交流的特點
閩臺旅遊交流不僅有利于擴大兩岸人民交往,推動兩岸“三通”進程,而且有利于做臺灣人民工作,爭取臺灣民心。據此,福建大力開拓臺灣客源市場,重點推介與臺灣相關聯的旅遊品牌。臺胞到福建旅遊呈現七大特點:
一是宗教旅遊型。閩臺神緣相合,臺灣信眾每年都到福建祖廟進香朝拜,如龍海白礁和海滄青礁慈濟宮、雲霄開漳聖王廟、安溪清水祖師廟、古田臨水宮等,尤其是莆田湄洲島媽祖廟,朝聖的臺胞更是絡繹不絕。福建祖廟也先後組織媽祖、關帝祖廟金身到金門、澎湖和臺灣本島進行巡遊,受到臺灣廣大信眾的熱烈歡迎。媽祖文化已成為福建對臺旅遊的龍頭產品。此外,福建還舉辦了13屆關帝文化旅遊節、2屆陳靖姑文化旅遊節,每年來福建宗教旅遊的臺胞日益增多,超過15萬人次。
二是尋根謁祖型。臺胞多是從閩南遷移出去,2300萬臺胞中有80%的祖籍在福建,他們許多人對祖籍地有尋根謁祖的願望。1987年臺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後,福建吸引很多臺胞回鄉祭祖認親,謁祖墓,修祖厝,認祖宗。如1997年,僅陳氏宗親就組織數百人到福建開漳聖王墓謁祖祭典,並取回墓土留念;2001年呂秀蓮的胞兄呂傳勝率桃園呂氏宗親回祖籍地福建南靖縣田中村呂厝龍潭樓祭祖。臺灣懇親會、宗親會等活動持續不斷,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臺灣民眾到福建尋根謁祖的熱潮。
三是文化旅遊型。福建與臺灣文化源遠流長,圍繞“湄州媽祖文化”、“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閩南文化”、“馬江船政文化”等主題的閩臺文化交流活動相繼舉行。一大批既富有福建地方特色又能吸引臺胞的旅遊文化產品,如福州的愛國英雄林則徐,泉州的南音和木偶戲,漳州的林語堂文化研究、薌劇、木偶、雕刻、燈謎藝術、鬥雞等,均是開展對臺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深受廣大臺胞遊客的喜愛,吸引了眾多的臺灣遊客。
四是經貿旅遊型。福建憑借區位優勢以及政策優勢,在對臺經貿交流與合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就。截止2004年底,福建對臺貿易總額累計超過350億美元,臺灣成為福建最大的進口貨物來源地、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境外資金來源地、僅次于日本、美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臺商在選擇投資地時,祖籍地往往具有潛移默化的因素,旅遊觀光與投資考察常常相互推動。截止2005年6月止,福建共批準臺資企業項目8200多項,合同臺資超過150億美元,實際到資108億美元,其中臺商旅遊投資達10多億美元。如1993年臺商李瑞河在祖籍地漳州投資數億元建設國家4A級旅遊區天福茶博物院、雕塑園等景點,每年接待遊客超過50萬人次。
五是直航帶動型。福建抓住直航機遇,積極拓展對臺旅遊。1997年4月,廈門、福州與臺灣高雄的“海上試點直航”正式開通,隨後兩岸航空公司開通臺北-澳門-廈門、福州航線,乘客中途在澳門不下飛機,只更換機號,實行“一票一機到底”。2001年國家批準福建開展廈門-金門、馬尾-馬祖海上直航,開啟了閩臺旅遊交往的新階段。僅 2004年春節期間 “兩門”直航就運載遊客22633人次,“兩馬”直航運載遊客1699人次,臺胞遊客通過“兩門”、“兩馬”海上航線到福建以及外省市探親、旅遊、觀光大量增加。為推進兩岸旅遊交流,2004年廈門航空與臺灣復興航空聯手推出兩岸聯運服務,往返兩岸的旅客只要購買一張機票,就可完成“臺灣島內飛金門——金廈海上直航——廈門飛內地城市”的行程,與臺胞通過港澳轉機相比,可節省時間2-3小時,費用2000多元人民幣。
六是旅遊交流型。閩臺旅遊界的雙向聯係溝通日益密切。一是請進來,積極加強與臺灣旅行品質保障協會等旅遊界的聯係,探討解決閩臺旅遊合作中存在的拖欠款、旅遊組團、旅遊安全、旅遊誠信等問題,推動兩岸旅遊業的規范合作,並從1993年起,每年舉辦海峽兩岸旅遊業聯誼會,促進兩岸旅遊業界的交流,帶動臺灣遊客來大陸旅遊的熱潮。福建重大旅遊活動都邀請臺灣旅遊界參加,如1998年中國國內旅遊交易會在福建泉州舉辦,臺灣旅遊界首次組團參加;2003年11月中國(廈門)國際旅遊節,臺灣旅行商180多人參加;廈門、福州、泉州等城市積極舉辦臺胞回鄉旅遊購物節等不少專項旅遊活動;2005年2月,來自臺灣的348家旅行社代表參加了第八屆海峽兩岸旅行業聯誼會,進一步加強了兩岸旅遊業界的相互了解,促進了彼此間的交流與合作。二是走出去,組織福建旅遊業者赴臺交流。福建省旅遊協會和福州、泉州、廈門等市旅遊協會多次組團赴臺灣、金門、馬祖考察訪問,為雙方的進一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七是教育交流型。閩臺教育交流也吸引了臺灣青少年來福建參加教育考察活動。以藝術、生物考察、弘揚中華文化為主題的少年兒童夏令營、聲樂合唱節和閩南童謠文化匯演、兩岸大學生辯論賽、賽艇對抗賽等活動相繼舉辦,並形成常態化,在兩岸大、中、小學生引起了強烈共鳴。福建還是全國最早招收臺生的省份,自1985年起開始招收臺灣學生,廈門大學、集美大學、福州大學、華僑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和福建中醫學院等高校累計招收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臺灣學生2000多人。此外,閩臺兩地在農業、水利、礦業、法律、生物、食品、茶藝、烹飪、紡織、服裝、書畫、體育、新聞、出版、衛生、會計等等領域或產業的交流活動也異彩紛呈,為閩臺旅遊交流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四、閩臺旅遊業的互補與合作
閩臺旅遊業的發展程度不同,所具有的內部條件和面臨的外部環境也不一樣,不可避免地存在既競爭又互補的情形,因而有必要對閩臺旅遊業的發展條件進行SWOT分析。
(一)臺灣旅遊業的SWOT分析
臺灣旅遊業的SWOT四要素為:
1.優勢:旅遊業起步稍早,旅遊資源和產品開發程度高;居民收入水平較高,對旅遊消費和旅遊產品比較能接受;旅遊業者具有積極的創業精神,旅遊經營理念較新,市場行銷經驗豐富;人力資源開發較早,旅遊經營管理人才充足。
2.劣勢:島內市場規模偏小,需要吸引島外遊客來擴大內需;旅遊資源和產品雖豐富,但民眾已不滿足僅在島內消費,熱衷出島旅遊,並從海外轉向大陸;旅遊景點開發過度,生態環境受到一定影響。
3.機會:大陸旅遊資源豐富,開放臺灣民眾大陸遊後,擴大了臺灣旅遊業的外部市場;進一步開放大陸民眾的臺灣遊,將有利于擴大臺灣旅遊業的內部市場;富有中華文化特色和臺灣本地特色的旅遊資源和產品能夠吸引大陸遊客;兩岸經濟交流所積累的經驗,可轉化為雙方旅遊業合作的策略要素;對大陸旅遊產品和市場的信息、消費等運作較為熟悉。
4.威脅:入世後隨著旅遊業的不斷開放,西方旅遊產品和管理以強大的經營優勢紛紛進入兩岸,臺灣旅遊企業面臨競爭壓力;大陸旅遊業發展潛力巨大,兩岸旅遊業發展差距將不斷縮小,臺灣旅遊產品和管理的競爭力遭到削弱;臺灣當局出于政治考慮,一再延緩開放大陸民眾赴臺旅遊,並對旅遊業投資嚴加限制;島內政治亂象和財經政策不力嚴重影響經濟發展,民眾生活水平提高有限,民間消費不振。
(二)福建旅遊業的SWOT分析
福建旅遊業的SWOT四要素為:
1.優勢:重視旅遊產業發展,創造適宜旅遊業經營的政策環境;大陸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旅遊人群增多,市場需求擴大;旅遊資源相對豐富,旅遊產品富有特色,吸引旅遊業者投資開發旅遊產品;生產和服務要素成本相對低廉,旅遊企業經營成本較低。
2.劣勢:旅遊業起步稍晚,與臺灣比較尚有一定的差距;旅遊產品層次較低,對外宣傳不夠,國際競爭力不強;旅遊經營管理和服務有待加強,旅遊高級人才相對不足;資本市場不發達,旅遊產業融資困難。
3.機會:入世後開放旅遊業市場,為旅遊業發展創造有利商機;龐大的內需市場可爭取外資引進,並帶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旅遊管理人才;以“海峽旅遊”為特色的主題,既可吸引臺灣遊客,又能吸引內地遊客;開放金、馬、澎、臺遊,有利于進一步擴大閩臺旅遊交流。
4.威脅:旅遊企業缺乏長遠的發展戰略和整體規劃,旅遊經營理念落後,有些旅遊產品定位不明,相關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不到位;入世後逐步放寬外國旅遊企業準入的限制,外資紛紛搶佔大陸市場,旅遊市場競爭加劇,旅遊業面臨嚴峻挑戰;區域發展不平衡,沿海與內陸經濟生活水平相差較大,對旅遊產品的需求不同。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將閩臺旅遊業的SWOT四要素歸納成如表1所示的SWOT分析矩陣。
表1 兩岸旅遊業的SWOT分析矩陣
要素 |
臺灣 |
福建 |
優勢
(strengths) |
管理人才充足
經營理念較新
行銷經驗豐富
旅遊資源豐富
市場資金雄厚 |
發展環境良好
市場規模龐大
生活水平提高
經營成本較低
發展後勁強大 |
劣 勢
(weaknesses) |
內部市場有限
產品缺乏新意
景點開發過度
環境保護不夠 |
管理人才不足
經營效率較低
市場運作較差
產品缺乏創意 |
機 會
(opportunities) |
人文背景相同
合作經驗豐富
熟悉大陸市場
企業運作熟練 |
旅遊人群擴展
對臺旅遊魅力
市場潛力巨大
外資進入增多 |
威 脅
(threats) |
市場競爭加劇
大陸政策限制
民間消費不振
經濟問題嚴重 |
對外宣傳不夠
經營理念落後
市場競爭加劇
旅遊服務欠佳 |
資料來源:根據相關理論和資料歸納整理。
(三)閩臺旅遊業的互補合作
產業互補是指區域之間資源相互補償與優化配置的關係。閩臺之間由于在資源、勞力、技術、資金、市場、生產、管理和經營理念等方面的差異,存在明顯的互補關係。這種互補性是以資源要素的豐缺為基礎,構成了閩臺旅遊業交流與合作的前提。根據對閩臺旅遊業SWOT四要素分析,閩臺旅遊業在要素上具備的優勢程度以及產生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相對應的是互補程度不同,隨之進行的分工合作也不盡相同。
表2 閩臺旅遊業的優勢互補
要素 |
福建 |
臺灣 |
互補性 |
需求 |
優勢 |
需求 |
優勢 |
高 |
中 |
低 |
人才培養
管理人才
資金供給
勞力供給
旅遊資源
內需市場
經營理念
市場信息
市場行銷
環境保護
產業集群
經營成本
經營效率
硬件服務
軟件服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表示優勢,“+ +”表示極優勢;“-”表示需求,“- -”表示極需求。
從上表可以看出,閩臺旅遊業在勞力供給、內需市場、經營成本等方面,福建表現為“極優勢”或“優勢”,臺灣表現為“極需求”或“需求”,雙方互補性較高;在資金供給、人才培養、管理人才、市場信息、市場行銷、經營理念、產業集群、經營效率、硬件服務、軟件服務等方面,臺灣表現為“極優勢”或“優勢”,福建表現為“極需求”或“需求”,說明這些要素也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在旅遊資源、環境保護等方面,大陸和臺灣同時呈現出“極優勢”或“需求”,說明在這些要素上相互間進行互補的可能性或程度相對較低。在15項要素中,屬于“高”互補性的有5項,佔三分之一;屬于“中”互補性的有8項,佔一半以上;而屬于“低”互補性的僅2項,佔13%。這些指標說明閩臺旅遊業存在較強的比較利益關係,並可轉化為巨大的互利效果。閩臺旅遊業如果能夠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將獲得各自的最大利益:福建可以擴大資金來源,引進旅遊管理人才,吸收新的旅遊經營及行銷方式和理念,提高旅遊經營效率;臺灣可以拓展市場空間,降低旅遊業經營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五、促進閩臺旅遊業交流的思路與對策
在世界旅遊業日益興盛和兩岸關係不斷發展的新形勢下,閩臺旅遊業只要秉承開放、互利、雙贏的理念,整合優勢旅遊資源,攜手一起共同發展,一定能走出一條資源共享和利益最大化的合作之路。
(一)確立閩臺旅遊資源的開發原則
旅遊資源的意義,就其開發利用特徵而言,包含可再生性,只要合理規劃,適度開發,妥善保護,可多次利用;關聯性,與農、林、水、工、交、商等行業關係密切,可配合經濟建設一同開發利用;廣泛性,其范圍除包括自然資源外,還包含人文資源等方面;功能性,既具有有形的效益功能,又具有無形的效益功能。在促進土地高度經濟利用方面,旅遊資源的開發具有廣闊的適應性,讓人們得以享受安定的經濟生活和豐富的文化生活,使土地對人口的支持力發揮最大的合理且綜合利用的效果。閩臺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僅僅是對旅遊資源進行適當的“加工”,更重要的還在于對旅遊資源的自然形態進行妥善的保存。因此,其開發原則可歸納以下幾點:
1.開發與保育並重
所謂開發,就是對新的旅遊環境進行開拓與發掘。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拋棄一切,而蘊含著在“傳統”中求發展。以“傳統”為背景,新的旅遊資源的開發將更具深度,而“傳統”的維持,則有賴于對旅遊資源進行保育。所謂保育,並非意味著對“傳統”進行原封不動的凍結,而必須是開發性的保育,即對旅遊資源進行保護與培養,讓遊客能充分體會到經開發過的旅遊資源更蘊涵著傳統的內在價值。可見,真正的旅遊資源開發,並非隨意將自然環境變更而插入若幹現代化設施即可,而是要求以最小限度的人工,達到自然景物與人文景物互相之間最大限度的調和與靈活運用。對一些傑出的大自然景致、特殊的風光以及高度科學價值的地區,由于通常經不起高度利用,其基本經營目標是將區內的各種自然資源維持于天然狀態,而不加任何人工修飾,讓遊客充分領略大自然的原貌,如武夷山、太姥山、白水洋等。
2.強調閩臺地域特色
旅遊資源的開發應特別強調地域特色,使遊客能看到日常所少見的事物,以滿足其尋求新奇的欲望。如閩臺民間信仰、閩南傳統文化、南音、木偶戲、薌劇等,充分體現了閩臺的地域特性。旅遊資源的開發,根據其地理位置及資源內容的不同,在開發過程中應各顯其特異風採,以提高其利用價值。對于閩臺歷史文化遺址,主要經營目標是保存文化資源,視其需要予以修葺、恢復,以免損壞、廢頹。在以不破壞文化遺產及歷史文物的前提下,盡量供人參觀瀏覽,並解釋其重要性。此類旅遊資源包括客家土樓、媽祖廟及其他民間寺廟等。歷史古跡隨著時間流逝,許多年代久遠的遺址所余有限,需另辟途徑發展博物館,這是開發閩臺人文旅遊資源的重要方面,如閩臺緣博物館、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等。
3.滿足大眾化需求
隨著人民生活環境的城市化,人們對旅遊觀光的需求日益增長,通過休閒娛樂調劑日常生活。由于經濟不斷成長,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民眾休閒時間也不斷增多,加之交通日漸發達,旅遊活動已不再為富裕階層所獨享,而日益普及于一般大眾。因此,大眾旅遊需求大增,是一種世界性傾向,閩臺旅遊資源的開發應逐步向以“充實民眾生活”為原則的方向發展,使境外旅遊與境內旅遊相輔相成。為了提高旅遊觀光效果,在開發閩臺旅遊資源時,應盡量避免旅遊點的直線配置,不致重復旅遊行車路線。最好的辦法是將旅遊資源做網狀的開發配置,即將主要旅遊點配置成一連續的觀光帶,並將主要的旅遊線路與主要的交通線路相銜接,使出發點至觀光地的來回路程為遊客遊覽的網狀路線,而非單線折回。
(二)確定閩臺旅遊業交流的戰略思路
1.制定閩臺旅遊業合作規劃
目前,福建已完成濱海旅遊發展規劃,正在編制旅遊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和海峽旅遊合作區域規劃,突出以“海峽旅遊”為主題的旅遊產品,並規劃在霞浦、連江、平潭、石獅、崇武、圍頭、漳浦、東山等地抓緊建設和完善海濱旅遊度假設施,形成主要面向臺灣遊客的海濱休閒度假旅遊帶。在《廈門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中,重點突出對臺區位優勢在旅遊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建設“臺海之窗”主題作為廈門吸引海內外遊客的重點旅遊產品,強調廈門旅遊業與臺灣旅遊業的互補關係,著重向海內外推出廈金旅遊產品,並逐步組合包裝廈臺旅遊產品。在既有基礎上,福建還應進一步加強對臺旅遊交流與合作的對策研究,委托大陸或臺灣專業機構和專家進行閩臺旅遊交流與合作的細化課題研究,定期對臺灣旅遊市場進行調查,細分客源市場,以便推出適銷對路的對臺旅遊產品,制訂相關的“兩門”、“兩馬”、閩臺旅遊合作專項規劃,明確閩臺旅遊交流的戰略目標、合作重點、發展階段、戰略措施等。
2.建立閩臺旅遊業合作機制
隨著閩臺旅遊業交流的增多,需要雙方協商解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因而有必要建立閩臺旅遊業合作機制。首先,閩臺旅遊業的有關民間協會組織可先行建立聯係機制,共同探討旅遊產業的合作發展事宜,並由閩臺相關部門以及高校和研究機構等專家學者、企業界人士組成“兩岸旅遊業交流協會”或“閩臺旅遊業界聯誼會”等民間組織,建立穩定的民間聯係渠道,加強旅遊合作中熱點問題的技術性、事務性商談,既發揮閩臺交流與溝通的橋梁作用,又規避目前存在的體制弊病和政治障礙;其次,雙方定期或不定期舉辦以“旅遊業合作”為主題的兩岸高層論壇、專家研討會、博覽會等,通過咨詢培訓、中介服務、會展論壇等活動,為雙方業界開拓市場服務,提高閩臺旅遊業的相互影響力和輻射力;其三,組織福建旅遊行業與金門、馬祖、臺灣旅遊行業的交流,邀請臺灣旅遊業同行來閩及到周邊省市考察旅遊資源,參加大型旅遊節慶活動,進行旅遊項目投資洽談;四是組織旅行社、旅遊飯店、旅遊區點的管理人員和市場促銷人員赴臺學習考察,互相交流旅遊資源開發建設和行業管理的經驗。
3.推動對臺旅遊人才交流
旅遊人才的交流與培養,對于推動閩臺旅遊業的合作發展尤為重要。旅遊管理和經營人才是推動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動力。一大批高層次、高素質人才的聚集、匯合和交流,是閩臺旅遊業合作發展的客觀要求。不僅要積極推動閩臺旅遊業人才交流,大力引進海內外旅遊業優秀人才,吸引臺灣從事旅遊業的優秀人才,特別是那些既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同時又具有寬闊國際視野的旅遊人才到福建創業,而且營造更加寬松的政策環境,培養出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和福建、臺灣地域文化特色的旅遊產品策劃和經營人才。
(三)制定閩臺旅遊業交流的具體對策
1.加大對臺旅遊宣傳力度
對臺旅遊促銷措施包括:由閩、臺、港、澳四地聯合辦《海峽旅遊》刊物,福建旅遊信息網站推出“海峽信息”專欄,擴大對臺旅遊宣傳;定期舉辦各類與臺灣關係密切的旅遊活動,邀請臺灣旅行商會來閩考察;將媽祖文化旅遊節提升為國家級旅遊節慶活動,爭取由省政府和國家旅遊局牽頭組織舉辦,進一步提高媽祖文化的知名度,打造媽祖文化品牌,增強對臺胞的吸引力;採取重點突破的方式,每年組織大型促銷團赴臺,深度開發臺灣旅遊市場,並借助經貿、文化等部門赴臺灣考察,結合宣傳福建旅遊的特色;辦好“海峽旅遊博覽會”,通過項目招商、旅遊商品交易、舉辦論壇和兩岸旅行商簽訂合作協議等活動,促進閩臺兩地旅遊交流與合作。
2.加強對臺旅遊工作協調
為加強福建對臺旅遊研究、信息收集、資源整合等工作,建立起快速反應的對臺旅遊工作機制,建議福建省政府及福、廈、泉三市和湄洲島成立對臺旅遊工作領導小組,由省、市領導任領導小組組長,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市旅遊局;在省、市旅遊局增設對臺旅遊工作處(科),承辦省市對臺旅遊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具體工作,強化協調解決對臺旅遊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協調辦理對臺旅遊工作的具體事宜。
3.扶持對臺旅遊優勢項目
為了更好地提高福建旅遊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高旅遊業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度,應盤點福建旅遊業既有的優勢基礎,確定重點品牌和合作項目,採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扶持,形成發展合力。當前,應力求對臺旅遊雙向對接,促進先行效應擴大。福建居民赴金門、馬祖旅遊已經放開,今後要努力把福建居民金馬遊辦成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的先行示范、黃金線路、便捷通道,大力推進閩臺旅遊線路連接,實現資源共享。福建21家組團社均可經營“金馬澎旅遊”業務,在經營對臺旅遊業務過程中,與金馬乃至臺灣地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了解並掌握有關的辦證程序和渠道,一旦正式開放大陸居民赴臺灣旅遊,福建組團社應更加快捷、簡便地為參遊客人辦理赴臺證件,這樣才能在未來的旅遊市場競爭中佔據明顯的時間優勢和有利的位置。
編輯聲明:以上文章係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立場無關。如需轉載,請務必直接與作者聯係。lifeiem@263.net
(責任編輯:羌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