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廈門9月8日電(記者張勇 盧志勇)合作,共享,雙贏……這是記者在首屆海峽旅遊博覽會上聽到次數最多的詞語。來自海峽兩岸旅遊界的代表們在會上一再表達著他們對兩岸旅遊業交流與合作的期盼,也向人們勾畫著兩岸旅遊業的共同榮景。
提到兩岸旅遊合作,近來最引人關注的話題莫過于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自今年5月中臺辦主任陳雲林受權宣布大陸有關方面將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以及國家旅遊局隨後公布大陸居民赴臺灣旅遊細則之後,不僅島內相關業者對大陸遊客的到來望眼欲穿,許多大陸民眾也對“寶島遊”充滿了向往。怎奈臺灣當局始終不能以平常心對待大陸遊客,而一味地把旅遊“政治化”處理,致使這樁兩全其美、皆大歡喜的好事一拖再拖,遲遲不能付諸實施。
面對此情此景,對兩岸旅遊經濟合作心存期待的人們,難免都會遺憾兼之嘆惋。來自臺灣的知名經濟學者李紀珠就在此次博覽會上明確指出,隨著大陸經濟的迅速發展,大陸遊客已成為一個龐大的旅遊客源,據統計每年約有2800萬大陸遊客在世界各地旅遊。如果開放大陸民眾赴臺旅遊,以每年吸納100萬遊客計,一年即可為臺灣創造500億新臺幣的觀光產值,加上周邊產業的話則將高達上千億元,並且對就業的刺激也將非常可觀,“只可惜臺灣當局居然放著身邊的這塊大餅不吃。”
許多來自島內的旅遊業者代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均認為,一旦臺灣當局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臺灣將成為大陸居民旅遊的重要選擇目標。若兩岸旅遊業由此展開進一步合作,同時與港澳地區及周邊國家進行更為廣泛的跨地區旅遊合作,將會形成一個包括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在內的新興旅遊圈,從而有力地促進兩岸旅遊業的發展,進而為兩岸經濟帶來新的活力。
其實,拋開這些經濟層面的因素不談,單就兩岸人民的感情來看,我們也滿心盼望兩岸同胞能夠更加密切、自由地來往。正如一位專家在此次旅博會上所言:旅遊並不是單純的經濟活動,其背後也包含著很多文化、人性、情感上的交流。而兩岸淵源甚深,擁有共同的血脈、文化和情感,這對于旅遊業的合作和交流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情感會讓風景更美麗。”的確,也惟因如此,阿里山、日月潭在無數大陸同胞的心目中才那麼秀美迷人,長城、三峽在眾多臺灣同胞眼里才那麼蕩氣回腸……換而言之,“風景”又何嘗不會讓人們更動情?所以,讓更多的大陸居民去祖國的寶島走走,請更多的臺灣同胞到大陸來看看,相信對增進兩岸同胞間的了解與感情將有利而無害,何樂而不為呢?
李紀珠教授在此次博覽會上列舉的一個例子也令記者動容。她說:北京的故宮有美輪美奐的建築,臺北故宮博物院里則有豐富的館藏,兩邊如果能結合起來,就能給遊客呈現一個完整、全面的故宮了!
這,不僅是一幅美麗的故宮圖景,更是兩岸旅遊業共享、雙贏的榮景。
令人欣慰的是,兩岸旅遊界人士早就認識到了兩岸旅遊業合作的重要性,並已經開始有了具體行動。就在本次海峽旅遊博覽會上,福建省旅遊協會與臺灣6大旅行同業公會、香港旅遊業議會和澳門旅遊局,在廣泛交換意見後簽署了“海峽旅遊區域協作備忘錄”,四地旅遊機構將以資源互享、信息互通、市場互惠為目標,共同打造“海峽旅遊”的品牌,希望這是一個好的嘗試和開端。(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