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曆史

時間:2008-07-03 11:02   來源: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網站

  寧夏居黃河上游,北倚賀蘭山,南憑六盤山,黃河縱貫北部全境,歷史文化悠久,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寧夏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靈武境內市"水洞溝遺址"、 中衛長流水和固原地區諸多太古先民活動遺址的發 掘發現,表明,早在2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三代"以前境內為北 狄、西戎各遊牧部落居牧區,先後被稱之為葷粥、鬼方、狁、匈奴和胡等名。至戰國間,寧夏地區開始歸隸中原政權管轄。

  春秋戰國時期,是羌、戎、和匈奴等民族集居地之一。西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此設北地郡、九原郡,派兵屯墾,興修水利,開創了引黃灌溉的歷史。西漢時期,漢武帝曾兩次巡視寧夏,移民70萬,朝廷大量"募民徙塞下屯耕"大興水利,設定郡。十六國期間,為匈奴鐵佛部首領郝連勃勃所建大夏國的領土。進入南北朝時期,寧夏社會日漸穩定,經濟開始恢復。北魏,北周時繼續推行移民興屯,再次得到有效開放,當時就已稱這片塞上灌區為"塞北江南"了。唐朝安祿山亂後,西元756年,太子李亨進入寧夏,在靈武登基稱帝(即唐肅宗)。當時,寧夏平原已相當富庶。宋代,党項族正是憑 借這塊塞上得天獨厚的綠洲作為根據地, 才能在西北建立一個史稱"西夏"的萬里之國。

  西元1038年,党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大夏國,史稱西夏。 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國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抵大 漠","方二萬餘裏",形成了和宋、遼、金政權三足鼎立的局面。西元1227年,元滅西夏后,設寧夏府路,始有寧夏之名,明朝設寧夏衛,清代設寧夏府。

  到了近代,民國初年寧夏改為朔方道,此時大部分時期在馬福祥、馬鴻逵家族回族軍閥 的統治下。1929年成立寧夏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年寧夏省撤銷,阿拉善等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其餘部分併入甘肅。1958年10月25日成立了寧夏回族自治區。

編輯:齊曉靖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