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位於寧夏的西北部,距銀川市老城區56千米。南北走向,全長250千米,縱深15—30千米。自古以來就有西戎、羌氐、匈奴、鮮卑、突厥、党項等北方少數民族在這裡長期遊牧、繁衍生息,岩畫就是他們留下了的歷史畫卷。
目前,已發現賀蘭山東麓27個山口和山前洪積扇的荒漠草原上,分佈有數以萬計的古代岩畫,賀蘭口是賀蘭山岩畫最為集中的一處。據統計,賀蘭口有4787幅岩畫單體圖案,其中人面像岩畫’726幅,動物岩畫1348幅,符號岩畫1666幅。賀蘭口岩畫保護區面積12平方千米,按照岩畫的分佈情況,把保護區劃分為六個區域。內容豐富的岩畫,記錄了先民在古代放牧、狩獵、祭祀、爭戰、娛舞、交媾等生活場景,以及羊、牛、馬、駝、虎、豹等多種動物圖案和抽象符號。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人類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藝術史的文化寶庫。
岩畫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現,最早發現岩畫的是在17世紀的歐洲。1627年,挪威的一位老師發現了洞穴岩畫,但沒有引起重視,直到19世紀相繼在法國、義大利發現了宏偉壯觀的洞窟岩畫後,才産生了轟動效應。我國近代發現岩畫是1915年在福建,而賀蘭山岩畫的發現是在1969年,當時在賀蘭縣愛衛會工作的李祥石,檢查這裡的工作之餘,偶然發現了賀蘭口岩畫,當時也未得到很好的重視,只是到了90年代,賀蘭山岩畫才被世人所知,2000年以後才得到了有效保護。
有專家論證,賀蘭口這塊地方曾經是史前人類做祭祀活動的場所,賀蘭口溝口內成片的人面像岩畫,是史前人類祭祀的神靈。在歐洲,有人面像岩畫存在的石壁,人們稱它為“聖像壁”。在這方圓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溝谷兩側石壁上,集中分佈有8處人面群像,而且每一處人面群像的構圖風格、表現形式都不一樣,人面的形象也不雷同,可能是不同氏族部落在不同時代製作的。因此,遠古時代,賀蘭口做為不同氏族部落的祭祀場所,可能存在了幾千年。
賀蘭山最有代表性的一幅岩畫“太陽神”。這幅太陽神岩畫是賀蘭山岩畫中的精品,它磨刻在距地面40余米處的石壁上,頭部有放射形線條,面部呈圓形,重環雙眼,長有睫毛,炯炯有神,看上去很威武。這就是古代遊牧民族心目中的“太陽神”。在遠古時代,人們把畜牧的豐收、水草的豐茂,都歸功於蒼天的恩賜;而年景不好,缺吃少穿,則認為是上天對人類的懲罰。太陽高居天體之上,主宰萬物,所以人們特別信仰太陽,便把太陽人格化,刻劃成現在這個樣子,表示對太陽的崇拜。也有人説這是古代部落首領的頭像,一些有功於氏族部落的首領也往往會被刻在石壁上,成為人們崇拜、祭祀的對象。
在這座山壁上,從上到下刻滿了人面像,是賀蘭口面積最大的“聖像壁”,有近60個人面像和30多個動物和符號,圖形都十分清晰。這兩個人面像面部輪廓線之內的五官構成一個人的形象,是生殖崇拜的産物。遠古人很崇拜生殖巫術,這是當時人們改造自然、企求人類繁衍、動植物繁殖的需要。坎坷的人生經歷,使他們意識到,冥冥之中有一種超自然的“力”在為難他們,這就是祖先的靈魂,靈魂主要 集中在頭部,為了實現人口繁衍、動植物旺盛,他們不得不“迎合”和“撫慰”這個靈魂,人面像便成為靈魂的寄存之所,無窮無盡的生殖力便淵源於此。
在這幅人面像岩畫旁邊,還題刻有5個西夏文字,用漢字翻譯是“能昌盛正法”,還有幾個西夏文“佛”字和一個西夏文數字“五”。從刻痕上看,這些西夏文明顯要比人面像晚很多年。據分析可能是西夏時代在賀蘭山遊牧的党項人發現了這些稀奇古怪的人面像,把它們認為是佛的化身,希望可以宏揚佛法,並保祐他們永世昌盛。這是西夏人對岩畫的一種理解和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