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位於淡水河出海口附近,在戰略上為重要位置,故留下許多的史跡,例如:在三民街及真理街附近的英國領事館及基督教長老教會。另外著名的就是讓人垂涎欲滴的淡水小吃,有阿給,魚丸湯,酸梅湯, 鐵蛋等……。一路上數不清的食店,軟嫩的淡水滬尾豆花入口即化;現炸現賣的黑椒排骨香酥多汁;溫州餛飩個頭大而肉鮮湯美;“阿給”是一種油豆腐,釀以浸過肉汁的粉絲成了美食。渡船頭湯魚丸以鯊魚肉製成,鮮香可口;當然少不了道地名食“阿婆鐵蛋”,以古法鹵制七天,購買者眾。
交通
1. 由中山高速公路重慶北路交流道下,走重慶北路,接承德路,大度路直行可抵達。 2. 搭捷運吧!(捷運淡水站)
漁人碼頭原為昔日淡水第二漁港,位淡水河出海口旁,倚淡海,望觀音,為漁撈、休閒的多功能漁港。到傍晚時,能坐在木板棧道上,或以著圍欄,欣賞淡水的夕落,到黃昏甚至夜晚,都會有不少民眾或是情侶前來欣賞美景。330多公尺的木棧道、堤岸咖啡和超大港區公園,搖身一變,成為咖啡廣告裏夢幻詩境的漁人碼頭。 當夕陽余暉落幕,漁人碼頭的夜才正精彩。岸邊的CAFE BAR都各具特色,駐唱個手的歌聲與聽眾的安可叫好聲.夾雜之下,往前走走,傳來JAZZ的音樂,與燈火通明的碼頭,漁人碼頭這場夜晚的秀正要開始……
交通 1. 由臺北市塔城街搭往淡海的指南客運,或由公園路搭往淡海的新店客運可抵達。 2. 于新店搭往淡海的新店客運或指南客運可抵達。 3. 坐捷運,到達淡水後,往淡海方向步行或搭乘往淡海方向的公車。
淡水一日遊
渡船頭〈溫州大餛飩、蝦卷、章魚小丸子〉→清水祖師廟→逛逛淡水老街〈可口魚丸湯、阿給、阿婆鐵蛋、阿媽的酸梅湯……等等〉→紅毛城〈國家的一級古跡為荷蘭人所建〉→滬尾炮臺→漁人碼頭搭揚海遊艇〈夕陽之旅〉。
淡水古跡
淡水古跡 三級古跡小白宮、淡中教堂、八角塔、馬偕雕像、三級古跡外僑墓園、婦學堂、女子學校、姑娘樓、牧師樓、馬偕故居、二級古跡牛津學堂、新大教堂、紅毛城、領事官邸等。
滬尾炮臺 劉銘傳所建上方題有北門 “鎖鑰”,和光緒12年劉銘傳的落款。以昂貴的進口鐵水泥還修築炮臺和子墻(環炮臺之土垣為“母墻”)。
水筆仔生態區 竹圍廣大的河口沼澤地上,生長著全世界最大的紅樹林,也就是速稱的水筆仔。回程從捷運淡水站往臺北方向第一站是紅樹林站,這裡面積七十六公頃的紅樹林保護區,灌叢狀的潮間植物攔截河裏的有機物,成為魚蝦蟹的食物,同時吸引大批鳥類到此覓食棲息,據介紹此區候鳥達六十多種,一些瀕臨絕種和珍貴稀有的鳥類如黑面琵鷺、諾氏鷸、唐白鷺、巴鴨、松雀鷹等都可找到蹤跡,成為遊客賞鳥的好去處。
淡水老街洋味濃
咸豐11年(西元一八六一年)英國副領事于淡水辦公開始,洋商便進入淡水。自光緒6年(西元一八八○年),洋商得以合法租借土地。由於華洋雙方生活習慣不同,為便於管理,清朝政府與外國協議設立租界,將洋人居所、教堂、洋行、醫院等集中于租界區。日本據臺之後,淡水雖不再為“條約港”,但日本當局仍公告淡水為“港口外僑雜居地”。此後洋人在淡水的茉居地便分散在華人市街的兩頭,即今淡水車站以東及紅毛城、油車口一帶。洋人當時的洋房,許多至今尚存。淡水媽祖廟福佑宮正對淡水河及觀音山,廟埕與碼頭相接,這種佈局有點像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 (Piazza San Marco)。
至於淡水鎮由主街道(今中正路)則是于日據時期的昭和四年(西元一九二九年)在市區改正運動中改建成現代的規模。而市區改正運動的緣起,則是由利臺灣各地市鎮原本街道狹窄,僅容行人及手推車通行,自汽車于日本統治的明治33年(西元一九○○年)引進臺灣之後,甚為不便;舊街道又乏排水溝,污水潴留,不利衛生,因而總督府依“臺灣家屋建築規則”進行房屋徵收拆除、拓寞道路等工作。淡水的主街自四公尺拓寬為九公尺,而在道路拓寬之後,路兩旁住戶亦紛紛改建住戶為二層紅磚建築,臨街上面均披上當時流行的昭和式樣,構成今日所謂“淡水老街”的主體。
(責任編輯:小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