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日報》發表社論説,今天就是萬眾仰首翹盼的7月4日。從“大選”後期起算,到今天已逾百日;但從更深層的意義上看,臺灣已等待了半個世紀。 “總統大選”後期,馬蕭團隊為了向選民宣示兩岸開放的決心,特別挑選了一個日期,7月4日,要在這一天實現大陸游客來臺與週末包機直航。這是一個大膽的預告;許多有識之士都擔心馬英九將自己逼入險處;尤其在安排“陸委會”人事時,又刻意批其逆鱗,無事生非,要7月4日兩大政策突破,的確難上加難。
但7月4日,兩項艱難的任務都圓滿達成,社論不認為功勞該歸給馬英九;真該居功的,是大陸的領導者,沒有橫生枝節,更忍辱負重,面對馬英九幾近挑釁的“陸委會主委”任命,于驚駭、難解之餘,強予隱忍,一切配合臺灣方面要求行事,才能在今天,完成兩岸60年來最重大的突破。
60年前國民黨倉皇敗退來臺,兩岸從干戈相向到隔海對峙,迄未握手言和;因而商旅、貨物,都必須迂迴輾轉,繞經以前或目前的第三地。橫海峽之間這一堵人為的天塹,不僅讓人民所費不貲、疲於奔命,更讓高度向全球開放的臺灣,唯獨這一面,重重險阻,難越雷池一步。
偏偏就是這一個刻意阻絕兩岸往來的壁壘,讓臺灣在全球自由化的浪潮中沒頂;像是被綁起一隻手與人決戰的拳擊手,任憑技藝高強、渾身活力,也不能不節節敗退、身受重傷。20年來,大陸銳意改革、奮力開放,封存已久的無限廉價勞動資源一朝釋出,成為進軍全球市場的無敵利器,也一舉將中國大陸推為全球成長動力的主要來源。因而任何無視其存在、不能善用此無敵優勢的市場成員,即使不立遭淘汰,也多欲振乏力、不進而退。
社論指出,臺灣所處的地位、産業發展的歷程,以及數十年累積的人才、技術、經驗,讓臺灣成為駕馭此超強動力的最佳人選。但臺灣的領導者從李登輝開始,選擇無視、藐視、敵視,甚至刻意抵制這一個幾乎是為臺灣量身定做的機會;結果下場不僅是欲振乏力、不進則退而已,更導致人民離心離德,企業、資金、人才選擇用腳投票,導致20年的失血與枯萎。
從這個角度看,7月4日的兩大突破,豈不是臺灣期盼了20年乃至60年的奇跡?是臺灣與臺灣人民在全球經濟鏖戰中的救贖與機會?從週末包機與大陸游客觀光這兩點突破,其後的每日包機乃至正常航班,配合海運直航、投資鬆綁,簡直可用“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來描述。當條件如此優越的臺灣,終於可以掌握舉世艷羨的機會,豈能不歡欣雀躍、興奮莫名!
社論説,正因為如此,多年來許多有識之士不斷高喊,兩岸“三通”,股市破萬點。于痛心疾首扁當局意識形態的倒行逆施之餘,當然期盼馬、謝任一陣營可以在勝選後打開枷鎖放臺灣龍歸大海,也認定,只要如此,股市上萬點易如反掌。
但何以馬蕭獲勝後,臺股氣勢如虹,似將昂揚而上,直衝萬點;馬當局上任,股價卻一瀉千里,甚至跌破了所謂的“阿扁防線”?
社論分析説,頭一個原因,當然是全球大環境使然。美國次貸風暴滾雪球一般愈滾愈大,迄今聲勢未消、深不見底,拖累全球經濟走緩,甚至如丹麥等國已陷入衰退。雪上加霜的油價、糧價狂飆,不但出人意料,而且後勢甚猛,不知將伊于胡底。臺灣所受衝擊一點都不小于其他地區,則臺股隨各地股價同趨下游,似乎也別無選擇。
另一個原因,是臺灣獨有的。競選期間馬英九以迥出群倫的形象加上蕭萬長的厚實經濟施政經驗,塑造出一個引人遐想的期望;馬蕭團隊獲勝,此利多即一時令臺股飄上雲端。但馬當局就任,馬英九退居“府”內,蕭總設計師則僻居深“宮”,馬蕭團隊早已不見蹤影;而馬當局鬆散、遲鈍、自大、粗率的現實,將大選時塑造的美夢泰半粉碎,自然助長了全球經濟的衰頹走勢讓臺股也回到凡塵。
社論最後表示,只要一日選民心目中那個夢幻團隊不回,殘酷現實的利空即難消散。但兩岸“三通”、大陸游客來臺、投資開放這些宣示,倘能不出差錯,一一落實,讓臺灣重新掌握機會,臺灣還是擁有全球各地求之不得的利多,足以擊敗瀰漫全球的悲觀氣息。今天,就是觀察的起點,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