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臨至少7億元資金缺口的沈陽自來水總公司,因得不到政府相應撥款,最近自謀生路,以公開招商形式,尋求與銀行和建材商合作,共擔水務改造費用。 據悉,此模式開創了中國水務市場化運作先河。不過,有關專家質疑這種招商模式會導致水務市場滋生“三角債”。而建設部有關官員也未對此模式給予充分肯定,只是說“還需做可行性調查”。 新招商模式引爭議 沈陽自來水公司尋求三方合作的具體辦法是:銀行貸款給建材廠商;廠商為自來水公司提供改造材料;自來水公司用收費權為廠商提供質押擔保,銀行則可以從自來水公司賬戶上優先劃撥還貸款項。 “這實際上是讓材料商貸款墊資,在房地產領域中,這種模式已經被禁止。”清華大學水務專家傅濤對沈陽自來水公司引入的這種招商模式提出異議,“這種模式會導致‘三角債’滋生!” 據了解,早在2003年,政府有關部門就對房地產商無償佔有供應商的款項,並進行無限擴張的行為提出過警示。記者在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121號文件中看到,“商業銀行要嚴格防止建築施工企業使用銀行貸款墊資房地產開發項目。”房地產業界人士表示,現在用第三方的信譽作為擔保進行貸款已經很難。 但水務行業並無相應法規,而建設部建設司副司長張悅表示,需對沈陽自來水公司這種籌款方式做可行性調查。 潛在市場吸引合作方 有了房地產業的前車之鑒,材料商們為何還會“趨之若鶩”? 本次中標的河北保塑管材廠的張進軍告訴記者:“我們非常看重沈陽管網改造的潛在市場,這里至少有600公里的管線需要改造。”據了解,沈陽每百公里的水網改造項目投資約在6000萬元至7000萬元。同時,更大的市場擺在企業面前:身兼遼寧水協會長和沈陽自來水總公司總經理二職的張國祥表示,以距沈陽車程一小時為半徑,周邊的13座城市將隨沈陽實行管網一體化改造,這就意味著,企業佔領了沈陽市場就將佔領周邊城市的管網改造市場。 此外,管材企業認為沈陽自來水總公司在還貸能力上不存在問題,“如果水價上漲幾毛,自來水公司每年就會增加幾千萬元的收入。” 同樣處于利益鏈上的沈陽光大銀行相關人士表示,該行對這一貸款項目很有興趣,而沈陽自來水總公司用信譽和收費權作擔保是可行的,據稱,目前該合作項目正在辦理過程中。 “三角債”危機並非空穴來風 但是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自來水公司賴以生存的自來水定價權目前仍歸政府所有,而屬于沈陽自來水公司支配的那部分水價已七年未漲。也就是說,該公司用來做質押擔保的收費權項目基本是“無利可圖”。 而根據貸款相關政策,當水價不能滿足還貸需求時,風險還將落在材料商身上。如果材料商無能力償還,最終的損失者將是銀行。顯然,這與房地產領域的銀行壞賬問題有些不謀而合。 相關數據顯示,沈陽的水價一直維持國內最低標準。建設部建設司副司長張悅就此表示:“建設部一直倡導優水優價。”而建設部已有明確規定,讓地方政府對水務行業改造進行撥款,沈陽屬地方財政撥款尚未到位,但這種情況需引起重視。 而水利部水資源司最近的一次市場調研指出:“基于城市水務的固有特點,供排水管網建設與維護等投資形成的資產屬于非經營性資產,以社會效益為主,應該由政府以財政形式支付。政府是水務行業公益性、引導性、補貼性投資的主體,不能將責任轉嫁給公眾。”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水價過低,正影響著水務行業的投資回收和正常盈利。”“我們公司的第八水廠曾經作為‘沈發展’的一部分在香港上市,實際盈利並沒有股價那麼高,企業只能拿自己的錢為香港股民分紅。”張國祥無奈地表示。 來源:中國經營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