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遼寧臺灣周”
字號:
遼寧裝備制造業前景十分看好

  時間:2005-08-17 16:19    來源:     
 
 

  
  ———遠看遼寧裝備制造業

  4月11日,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對外宣布,R0110重型燃氣輪機進入全面制造階段,不久將正式問世。此前,黎明公司已經研制出QD128、QD70、 WD095等輕型、微型燃機產品並部分投放市場。作為航空發動機的衍生產品,燃氣輪機集中了機械制造業的所有高精尖技術,被譽為機械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世界上只有歐美、日本的少數幾家公司具有研制能力,全球市場需求量每年都在1400億美元左右。黎明公司從2000年開始用不到5年的時間,便開發出微型、輕型和重型產品兼有的係列燃機產品,所有型號產品的開發都填補了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空白,都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都具備進軍國際市場的潛力。待幾年後,沈陽將形成年產值達百億元以上燃氣輪機產業化項目。

  抓大項目,抓有潛力的項目,抓明天在國際市場上“有一拼”的項目,像沈陽黎明公司一樣,自中央作出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決策以來,我省一批裝備制造業企業紛紛厲兵秣馬。渤海船舶重工投資20億元開工建設30萬噸船塢工程,2007年,將新增造船能力102.6萬噸,總體造船能力達到160萬噸。他們的目標是進入世界造船企業“第一方陣”。沈陽機床集團斥資18億元實施了整體搬遷改造工程,今年10月,將陸續建設成鑄造基地、技術研發中心和數控機床產業化基地。他們的目標是到2007年經濟規模達到100億元,進入世界機床五強。

  一份份預研報告,一件件投產清單,一陣陣開工的鑼鼓,清晰地詮釋出遼寧人振興裝備制造業的理念、信心和幹勁。只會生產、不懂市場、不懂技術儲備的“計劃”影響,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今天的遼寧人不再“短視”,面對振興老工業基地戰略帶來的難得機遇,面對世界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的契機,遼寧人已經立足當前,放開眼量,從長計議。

  遠看遼寧裝備制造業,遼寧人已經明確了今後幾年的振興目標,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用中國裝備支撐中國制造”,必須建成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裝備制造業基地。

  目標子目錄之一:到2010年,培育一批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大集團和超50億元的企業

  4月末的沈陽市,已是草木蔥綠,生機盎然。在鐵西新區開發大路一側,一座現代化的工廠已漸露雛形,由原沈陽鼓風機集團、沈陽氣體壓縮機集團和沈陽水泵集團三家企業戰略重組而成的新沈鼓集團將在年內入駐,沈鼓搬遷改造工程將全面完成,我國大型離心壓縮機、大型水泵和大型往復式壓縮機的設計、制造技術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個具有世界級規模的中國最大通用機械制造基地將出現在遼寧。

  沈陽這3家通用機械制造企業的戰略重組,為我省今後通過深化改革等措施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企業,提供了生動的詮釋。此前,盡管這3家企業工藝流程相似,但很少有生產經營上的往來與合作,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單打獨鬥,各吹各的調,加之企業機制轉換慢、歷史負擔重,氣壓機、水泵兩家企業曾一度陷入生產經營的困境。

  有經濟研究者指出,實施振興老工業基地戰略,為遼寧企業深化改革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外部條件和機遇,遼寧裝備制造業企業應抓緊行動。通過深化企業改革,優化整合原有資源,推動體制和機制創新,同時,廣泛吸納和利用民間資本、域外資本等多元化資本參與國有資產的重組,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這是企業保持發展後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記者從省有關部門了解的相關情況同時證明,我省上下十分珍惜這一改革的有利時機。培育一批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大集團和超50億元的企業,已經成為我省未來五年內提升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能力的重要目標措施之一。

  其內容包括,擇優扶持一批具有優勢、基礎條件好、有發展前途的企業,鼓勵企業間強強聯合,提高經濟規模和國際競爭力,培育成為國內產業發展的排頭兵。同時,發展一批具有“專、精、特、新”優勢的中小企業群體;大力發展一批不同類型的工程公司或係統成套公司;依法關閉、破產一批資不抵債、污染嚴重、浪費資源的劣勢國有企業,使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競爭主體。

  通過深化改革等措施,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集團和企業,前景十分看好。

  2001年12月,大連重型和大連起重兩家企業順利實現重組,如今3年過去了,企業的工程成套和控制、傳動技術水平明顯提高,人均勞動生產率是同行業平均水平的8倍。目前,大重大起集團正加強與中船重工等國內企業的合資合作,加快成套能力建設步伐。

  眼下,新一輪的企業戰略重組正在沈陽、大連等地區的諸多企業中展開,一些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甚至跨國界的重組活動,正在推進和醞釀之中。

  目標子目錄之二:到2010年,設計技術、制造工藝、產品技術達到全國一流水平和當代國際水平

  據權威統計分析顯示,我省在汽車及零部件、民用船舶、軌道交通設備等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上,擁有比較優勢,特別是在核心制造技術等方面的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但是,要發揮出這一產業優勢,帶動整個裝備制造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還必須進一步來提高設計技術、制造工藝、產品技術水平。而提高設計技術、制造工藝、產品技術水平,要在“原創”的同時,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外來的先進技術。

  出于同樣的理性分析,省有關部門提出了這樣一個重要規劃目標:到2010年,我省裝備制造業的設計技術、制造工藝、產品技術達到全國一流水平和當代國際水平。

  擴大對外開放無疑將成為我省裝備制造業企業今後發展的必然選擇之一。

  中國在國際產業調整和轉移中有很強的吸引力。遼寧大學經濟學博士崔萬田在《我國裝備制造業在世界分工中的優勢行業分析》中用大量事實深入說明了這一觀點,跨國公司對中國非常看好,根據日本國際合作銀行在2001年11月13日對792家在國外設有法人公司的日本制造業企業所作問卷調查顯示:有82%的企業認為中國是最有前途的產業轉移對象國;在今後3年計劃擴大海外業務企業中,76.3%的企業表明將擴大在中國的業務,比2000年度調查結果提高了168%。中國將成為日本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主要集中在運輸設備、機械、電氣、電子機械等裝備制造業。

  振興遼寧裝備制造業,必須抓住國際產業調整和轉移的契機,我省有關部門作出了比較明確的規劃:以汽車工業為例,規劃中要求進一步擴大與國外大公司合作,建設幾個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國家級技術研發中心,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構築各具特色的汽車工業體係。沈陽廣泛承接國際汽車工業產業轉移,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國內重要的汽車工業制造基地,丹東建設成為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汽車和零部件制造基地,大連、營口、朝陽、錦州建設成為國內先進的零部件制造基地。

  抓住國際產業調整和轉移的契機,我省各類裝備制造業企業正抓緊行動,尤其瞄準了把設計技術、制造工藝、產品技術提升到全國一流水平和當代國際水平的目標。

  已經擁有30家合資企業的大連冰山集團還在加快與日本、德國、美國等世界500強企業和國際知名公司的合資合作步伐,通過增資擴產,擴大種類,提高合資合作的水平,最終目的是要建立起本土化的產品研發機構。

  沈陽重型機械集團與德國和法國的兩家企業共同投資創建了大型隧道掘進設備制造企業,大連重工起重集團也將進一步加強與國際知名公司的合資合作,這些都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工藝、技術水平,從而進一步提高企業成套能力。

  堅持“引進來”,遼寧裝備制造業的許多企業不僅僅局限于工藝、技術水平的提高,他們期望通過與世界500強企業的合資合作,加快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最終實現“與巨人同行”。

  目標子目錄之三:到2010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和專利產品

  2005年4月2日,國內上市不到半年的中華“尊馳”轎車,在德國萊比錫國際汽車展覽會上大出風頭,特別是擁有中國人自己知識產權的特殊身份,在當地市場產生強烈的衝擊。“中國‘寶馬’進攻德國”、“‘中華’開始歐洲長徵”,這樣的標題不時出現在當地主流媒體上。

  “中華”在德國引發的衝擊波告訴人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是最有魅力的,某種程度上講,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也就有了國際競爭力。

  沈鼓集團近幾年來在國內通用機械市場的一連串經歷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這一點。沈鼓集團每研制成功一種新產品,就意味著中國石化工業誕生了一個新紀錄,每一個新紀錄都打破國外壟斷,接踵而來的是國外同行的降價打壓。而國內用戶大受其益。

  擁有裝備制造業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多少,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經濟實力的重要體現。有些技術和專利可以從國外引進,但是,一些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大裝備和重型成套裝備,是絕對花錢買不來的,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研究開發。我省許多企業就擔負著這樣的重任。振興遼寧裝備制造業,實現“用中國裝備支撐中國制造”的目標,遼寧必須在重大裝備領域自主開發,自行研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為此,省有關部門提出,到2010年,要實現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和專利產品的奮鬥目標。我省許多企業也正加速把這一目標變成現實。

  今年4月,瓦軸集團工業園建設項目開工建設,這是一個以生產高新技術產品為主的新型工業基地,3年後,將再造一個新瓦軸。幾年來,瓦軸技術開發步伐不斷加快,形成了“生產一代、儲備一代、研制一代、構思一代”的產品發展模式,以平均每天兩種新產品的開發速度滿足用戶高檔次、個性化和本地化需求。

  近幾年來,沈陽機床集團在經濟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推進自主原創技術研究的步伐也從未停歇,研發出具有國際當代水平的數控機床新產品超過了100種,並形成了包括車銑復合加工中心、車削加工中心、五軸聯動加工中心等在內的十幾個係列的數控機床產品,目前已經批量進入我國汽車、船舶、電子、機械制造等國家重點行業的核心制造領域,並已為國家提供各類加工中心近千臺,國外的機床制造商再也不能漫天要價了。

  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所擁有的工業機器人控制技術、弧焊機器人技術和點焊機器人技術等三項專有技術,技術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並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技術優勢使他們在國內鮮有競爭對手,但新松人絲毫沒有高枕無憂的感覺。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新松公司說得最多的是強化技術創新,保持技術領先。這也是我省眾多裝備制造業企業的共同心聲。(李春林楊忠厚)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