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鞍山採訪,記者驚喜地發現這里的縣區在悄然間已發生了脫胎換骨般的變化。
城鎮變美了,西柳、南臺、新甸等小城鎮各具特色,像鑲嵌在遼寧中部地區的粒粒珍珠,璀璨迷人;工廠變多了,“西洋”、“寶得”、“鞍輪”等大批骨幹企業拔地而起,冶煉、鋼鐵、紡織、輪胎等一大批超億元的大項目紛紛開工興建,造就了鞍山縣域經濟今天的勃勃生機;實力增強了,這些置身于縣區之中的企業已經成為了區域經濟中最活躍的部分,並開始顯現出對縣域經濟的強勁拉動作用,乃至成為領跑者。
在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開局之年,鞍山市制定了“工業強市”的振興方略。這個市的決策者們認為,振興老工業基地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振興老工業企業,更不是大型國有企業的獨角戲,而應該是包括農村、農業以及各行業在內的全面振興。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鞍山市提出壯大縣域經濟,以工業化帶動產業化,在縣域經濟中突出工業經濟的基礎地位,于是這個市決定下放市級管理權,將市屬中小企業全部下擺到縣區實行屬地化管理等,這些具體措施為該市的縣域經濟在振興和發展中注入了新的生機、增添了新的活力。
築創業者的樂園
在今天的海城,民營經濟已成為支撐該市經濟繁榮、社會發展的主力軍,成為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渠道。
11月20日,在海城紡織工業園內,一家由外商投資興建的紡織企業正式開工生產,這個企業僅僅是整個紡織園預計投資10億元大項目中的一個。今年,算上這個新開工的項目,海城市的新建和續建項目已經達到了99個,有了這些項目的強力支撐,海城已形成在振興中發展的好勢頭。
海城區域經濟在改革開放的20年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作為一個經濟相對比較活躍的縣級市,鞍山市的領導者們期待的不是它對市里有多大貢獻,而是如何能夠更好、更快地發展。于是,今年5月,一個面向縣區下放部分市級管理權限的新政策出臺,該市將涉及經濟方面的20項權力和相關城市管理的15項權力一次性下放到了縣區。這次權力下放的目的就是要用這招棋激活縣區經濟的滿盤棋。
經過20余年的發展,海城市的民營生產企業已達到近3000家,其中資產總量在千萬以上的就有100多家,超億元的30多家,超5億元的6家,超20億元的兩家。對這個民營企業集群來說,充滿發展的動力,一旦政府用寬松的政策和更周到的服務鼓勵和激勵它,它就會化解舊體制下無法解決的諸多難題。
新的機制給民營企業增添的是新的活力,西洋集團兼並了原國有海城鋼鐵廠,投資3億元興建了年產50萬噸的鋼鐵廠;東四型鋼有限公司一次性買斷原海城市紅磚廠,投資5.7億元建成了型材、建築材料生產基地;藝新熱力公司以1億多元的民營資本進入全市的供暖領域,供暖面積達100萬平方米,在這個冬天,有2/3的海城市民坐在家中也能感受到民營經濟的“溫度”。
海城市的領導者將自己的職能定位在了服務上,用良好的服務將海城構築成創業者的樂園。
在鞍山對海城放權的基礎上,海城也以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制為目標,通過“減肥”提高行政效能。他們一方面不斷加大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合理設置機構,壓縮領導指數和人員編制,另一方面經過三次行政制度改革,將行政審批事項由過去的323項減少到了150項。並投資1200萬元建立省內一流水平的公共行政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服務”。以前企業辦手續往往要跑上個把月,現在一兩天就可以全部完結。此外,海城在振興縣域經濟的實踐中,還集中整治服務環境,從嚴查處幹擾和破壞經濟發展的違法違紀案件,從而進一步保護了投資者的利益和熱情。
良好的環境使海城成為了“創業者的樂園”,催生了民營資本的快速擴張。今年前10個月,海城的固定資產投資41.7億元,民營資本在這里佔了九成多,民營經濟已經遍及該市的一二三產業和公用事業的各個領域。
眾多民營企業的崛起和壯大,不僅帶動了海城地區經濟的發展,而且形成了若幹行業的產業集群。最具代表性的是以西柳大市場為依托的紡織產業集群。西柳工業辦主任介紹說,目前在西柳這塊64.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僅有4萬常住人口的小城鎮,匯集的紡織印染和服裝加工企業就有1200多家,其中資產在千萬以上的企業就有四五十家。隨著海城紡織工業園的興建,這個河濱城市將成為中國北方的紡織城。
龍頭領跑縣域經濟
在岫岩南部山坳中一個叫新甸的地方,一個由農民建設發展起來的汽車輪胎生產企業———鞍輪集團,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不斷壯大,它使6000多名土里刨食的鄉親由農民變成了工人,加速了農村工業化和鄉村城鎮化的進程。
11月25日,呼吸著窗外的新鮮空氣,記者乘車來到岫岩滿族自治縣新甸鎮大山村,在一個普通的農家小院里,見到了正在打掃院子的白俊廣老漢。白老漢一邊打掃著院子,一邊和記者嘮起了家常。“以前靠侍弄大田、水田,一年下來頂多收入1000多元。自從鎮里的鞍輪集團發展起來後,我們這里的農民都跟著沾了光。我現在在鞍輪的庫房里幫助裝卸輪胎,一個月能收入800來元,這院里的兩間閒房子出租給了外地來鞍輪打工的,一年光房租就能收上2000多元。”“在村里像您老這樣的多嗎?”“現在我們大山村和藍旗口村向外來工出租房子的能有100來戶,村里每家至少有一個人在鞍輪上班,一家的年收入超過萬元不成問題。比靠土里刨食強多了。”新甸鎮書記朱德文介紹說,鞍輪集團的發展,讓農民夢寐以求的生活得以實現。企業的招工,使新甸這個有8000勞動力的山鄉,有6000余人成了企業工人。鞍輪集團的崛起,激活了農民的經營意識,圍繞鞍輪的需要,首先自發培育起來的是基建工程隊,這個隊伍常年活躍在企業新建廠房的腳手架上。他們在學會了建造高大建築的同時,更得心應手地營建了自己的新家園,融進了美感和時代感。
10年前,新甸鎮僅有星星散散的幾個個體業戶,如今鎮里在南、北、中的位置都興建了農貿市場,並設有攤床千余個,吸引了1047個個體業戶進場經營。原鎮上僅有4棟樓房,現今僅商品房建築就達18萬平方米。除此而外,醫院、學校、銀行、百貨商場,臨街矗立。在鞍山,岫岩的鞍輪,海城的西洋集團、後英集團,千山區的寶得集團,作為縣域經濟的龍頭企業,都在縣域經濟新一輪的振興中發揮著先行領跑的作用。
轉屬為中小企業創造充足的空間
2004年的春天,鞍山市鐵西區的經濟經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增容”,鞍山市下放的300多家市屬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中,有203戶市屬國有中小企業轉屬到了鐵西區。面對鞍山市前所未有的大手筆改革,鐵西區以積極的態度迎接這一難得的經濟發展機遇。
市直中小企業轉屬縣區,是鞍山市委、市政府振興鞍山老工業基地的重大戰略舉措。對鐵西區而言,則是一次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鐵西區委書記韓忠義說:“市委、市政府這一重大舉措,為我們鐵西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載體和發展空間。從某種意義上說,市直企業轉屬到縣區,我們鐵西區受益巨大。”
事實的確如此。從地理位置看,鐵西區面積僅15.4平方公里,是全市惟一不含村、鎮設置的城區,經過近幾年的招商引資上項目,可利用的發展空間幾乎沒有。而此次市轉屬到鐵西區主體企業119戶,僅佔地面積就達195萬平方米,它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一直制約鐵西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
為搞好“對接”工作,鐵西區召開了區委常委會議、區長辦公會議進行專題研究,提出接收“三不”原則,即不挑不揀、不折不扣、不推不避。不挑不揀,只要是坐落在鐵西區的市直企業,不論規模大小,不論經濟效益好壞,只要轉屬給鐵西,不講二話,一律接收。
針對部分轉屬企業廠長和職工所擔心的班子調整和職工利益問題,鐵西區又提出了“三不”要求,即人心不散、工作不斷、廠長不換。明確要求駐區執法部門不許隨意到轉屬企業以各種理由去檢查、卡要,幹擾企業正常生產秩序,如有哪些部門違規去幹擾企業,企業可直接找區委書記、區長反映。從而為轉屬企業吃了“定心丸”。
市直中小企業轉屬縣區,是為了加快國有企業改組、改制,轉屬的最終目的是發展。接收轉屬企業之前,鐵西區就開始研究企業的發展問題。區里確定了總的工作方針:“分類排隊,因企施策,分步實施,全面推進”,具體分解即該破產的破產,該招商的招商,該重組的重組,該改制的改制。對轉屬企業中長期虧損、扭虧無望、污染嚴重的企業,堅決予以破產關閉。鐵西區將破產工作的主攻方向定在一些空殼的老企業。通過破產盡快把“殼”去掉,讓新公司輕裝上陣。電子電力公司是轉屬到鐵西區後第一戶破產企業,區里抽調了分管經濟工作的副區長任組長開展工作,保證了該企業破產清算工作有序進行。到目前為止,像電子電力這樣轉屬到鐵西區後在法院立案、進入破產程序的企業有8戶,還有8戶企業已經完成了破產的前期準備工作。對長期停產的企業,利用現有的廠房、設備進行招商引資,盤活資產。通風除塵設備廠已經停產幾年,經過鐵西區的積極引導和運作,區民營企業福鞍集團成功收購了該廠並變現資產,又利用原廠房、場地到韓國招商,引進了韓國湖昌機械株式會社投資1500萬美元,新上鑄鐵精密加工項目,產品全部返銷韓國。福鞍集團又與韓國新韓機械株式會社合作投資4500萬元,新上船用鑄鋼件生產線項目,現已進入設備安裝階段,預計今年末調試。鐵西區還將沈陽水星集團的資金引入區內,租用市自行車廠電鍍生產線,成立了鞍山水星輪轂精飾有限公司。目前正在與中國華泰集團洽談收購事宜。華泰集團擬投資5000萬收購該企業,再拿出5000萬改造2條生產線。類似這樣的企業,目前鐵西區還有鋼絲集團等4戶企業正在洽談之中。對這些企業,鐵西區堅持破立結合、著眼于立、立字先行,先上項目後改制。
三和軋鋼有限公司投產的新型產品———H型鋼熱銷全國各地,市場形勢看好,這是三和轉屬鐵西區後發生的新飛躍。轉屬後的三和軋鋼,投資1000多萬元對生產工藝和設備進行技術改造,使其新產品更加適銷對路。在鐵西,抓住轉屬改制的有利機遇,大幹快上的不止三和軋鋼一家。
在支持轉屬企業改組改制,尋求企業發展的同時,鐵西區特別珍視“轉屬”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重新構築區域經濟發展藍圖。區委書記韓忠義說:“轉屬有利于企業融入區域經濟的整體規劃,有利于拓展城區招商引資上項目的領域和空間,有利于提高城區統攬全局的能力,有利于實現區域經濟的低成本擴張,有利于提高區級財政的實力。”結合區內企業“退二進三”的實際,鐵西區正乘勢而上,多方協調,抓緊構建精細化工園和鐵西工業園,準備將坐落在三道街、興盛路、民生路兩側的企業在轉制和招商引資過程中搬遷到工業園區,原廠地實施綜合開發,發展特色三產,解決改革成本問題。同時,圍繞“一個基地,三大產業”的整體規劃,培育壯大機械制造、精細化工、新型材料、紡織服裝、食品飲料五大支柱產業,以實現工業經濟實力的提升,帶動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企業轉屬,為眾多中小企業帶來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企業轉屬,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發展平臺。(來源:遼寧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