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遼寧臺灣周”
字號:
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規劃(一)

  時間:2005-05-21 14:40    來源:     
 
 

       加快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著眼,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為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幹意見》(中發〔2003〕11號)和省委九屆六次、七次、八次全會精神,結合遼寧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意義

       遼寧老工業基地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實施工業化發展戰略,通過建設一批重點工業項目形成的。“一五”時期,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遼寧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機械、建材為主的重工業基地。長期以來,遼寧不僅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大量的物資和裝備,而且輸送了大批人才和技術,為我國建設獨立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推動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增強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作出了歷史性重大貢獻。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尤其是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期,遼寧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積累的深層次結構性、機制性矛盾日益突出,具體表現為:市場化程度較低,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不足;傳統產業技術裝備老化,產品市場競爭能力下降;國有企業歷史包袱沉重,經濟效益較差;就業和再就業矛盾突出,社會保障壓力較大;省內地區間發展差距擴大,一些貧困地區和資源枯竭地區經濟發展緩慢。因此,遼寧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勢在必行,已經成為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在困難和挑戰面前,遼寧人民作出了重振老工業基地雄風的歷史選擇。相繼實施了結構調整、外向牽動、科教興省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大了結構調整力度,經濟保持了較快發展。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進行了國有企業改革脫困、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係試點和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石化、鋼鐵、機械工業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電子信息、汽車工業正逐步成為新的支柱產業,輕工、紡織、醫藥、建材等產業的競爭力不斷增強。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已成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點。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加強,農民收入穩定增長。服務業快速增長,在拉動經濟增長、優化產業結構、增加財稅收入、擴大就業容量、完善社會服務功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經濟穩步發展。全省經濟實力有所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為新一輪經濟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遼寧地處沿海,城市化水平較高,基礎設施完善,自然資源豐富,產業基礎雄厚,科教優勢明顯,具備了加快調整改造和振興的基礎。遼寧是東北乃至全國老工業基地的典型代表和歷史縮影,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將有利于全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利于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于推進國有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有利于提高產業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和保障國家安全。

二、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中發〔2003〕11號文件和省委九屆六次、七次、八次全會精神,解放思想,搶抓機遇,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為動力,著力推進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機制;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堅持市場導向,依靠科技進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綜合競爭力;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經過“十五”和“十一五”的努力,基本完成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任務,基本建成國家新型產業基地和新的重要增長區域,基本實現工業化,為我省提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觀念創新、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重點抓好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堅持以改革開放促進調整改造。加快國有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積極擴大利用外資,加快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發展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增強發展的內在動力。

       堅持改造傳統產業與發展新興產業並舉。發揮老優勢,增創新優勢,既要發展裝備制造等擁有傳統優勢的產業,也要積極發展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和輕工產業,努力拓展新的經濟增長領域。

       堅持統籌兼顧,注重協調發展。促進城市和農村、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經濟和社會、人與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協調發展。

       堅持自力更生為主與國家扶持相結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激發內在活力,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和造血機能。同時爭取國家給予必要的扶持,確保各項政策真正落到實處。

       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妥善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改善創業環境,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係,使人民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和可靠的保障。

(三)實施步驟和主要目標

       遼寧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振興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性戰略任務,必須統籌規劃、分步實施。“九五”期間,基本完成了以實現國企改革脫困階段性目標為主題的“上篇”文章,為形成良性發展的格局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十五”期間,要完成以調整改造為主題的“中篇”文章,形成良性發展的局面,為今後更快、更好地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十一五”期間,將做好以全面振興為主題的“下篇”文章,到2010年,基本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總體目標。主要有以下“六個標志”:

      一是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建成國家現代裝備制造業和重要原材料工業基地,形成優勢明顯的支柱產業和一批在國際競爭中具有較強實力的大型骨幹企業,實現大中小型企業協調發展。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基本完成,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取得明顯進展,遼西北貧困縣實現整體脫貧,區域經濟布局趨于合理。

       二是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普遍建立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和有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係,形成較為完備的現代市場體係、社會保障體係和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行政管理體制。

       三是構築開放型經濟體係。利用外資的增長幅度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出口的增長幅度要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創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開放環境,形成全方位、寬領域、縱深化的對外開放格局。

       四是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構建起全省科技創新體係。各類教育處于全國先進水平。建立起完善的公共衛生體係。文化體育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果。法制建設得到加強。

      五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企業資產負債率明顯降低。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備。固定資產投資和財政收入增長幅度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實現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六是人民群眾生活的質量和水平顯著提高。城鄉人民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社會保障體係健全,就業比較充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完善城市功能,整治國土資源,建設綠色遼寧,生態環境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經過全省上下不懈努力,逐步把我省建設成為技術先進、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顯、對外開放、機制靈活、競爭力強的國家新型產業基地和新的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到2010年,全省生產總值預期達到11800億元(按2002年價格),年均增長10%以上;人均 G D P預期達到27000元(按現行匯率計算約3250美元);外商直接投資年均預期增長12%以上,出口總額年均預期增長10.5%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年均預期增長11%;固定資產投資年均預期增長15%;地方財政收入年均預期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預期達到12500元和5500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初步實現遼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目標。

三、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發展重點

       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是遼寧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振興的主要任務。要發揮老優勢,增創新優勢,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競爭力,增強國民經濟整體實力。要根據全國戰略布局和遼寧實際,集中力量重點建設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培育現代裝備制造業和重要原材料工業兩大基地,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和現代服務業三大產業。

(一)充分利用全省現有的港口條件和優勢,建設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

       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整合資源要素,形成樞紐港與其他港口、沿海與內地合作發展的新型關係。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海空港核心功能,提高城市功能與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區港一體化功能,大力發展臨港產業。把大連建成核心功能突出、港口布局合理、服務體係完善、比較優勢明顯、對區域經濟牽動力強的東北亞重要國際航運中心。

1.優化港口資源配置,全面加強航運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科學布局、合理分工、突出特色、提升層次、市場運作、股權購並的思路,推進組建遼寧港口集團。按照深水深用、淺水淺用的原則,加強全省港口、岸線特別是深水岸線資源的有效開發和管理。大連要重點建設超大型口岸設施,發展國際集裝箱、能源、原材料運輸和中轉業務,逐步形成以大連港為幹線港,以營口、丹東、錦州等港口為支線港和喂給港的現代化的遼寧集裝箱海上運輸網絡。大連港老港區突出現代航運服務功能,建設現代化的國際郵輪碼頭、遊艇碼頭和現代服務設施。合理開發利用大窯灣、旅順雙島灣、瓦房店長興島等深水岸線資源,重點建設一批大型集裝箱泊位及能源、原材料等專業化深水碼頭。推進交通一體化建設,形成以鐵路、公路、航空、管道等運輸方式為支撐的集疏運體係。

2.加強軟硬環境建設,全面提升城市服務功能

       加快打造國際航運服務中心,建設齊全、高效的綜合航運服務體係,構築口岸服務網絡和口岸信息網絡。構建與國際航運中心功能相適應的市場體係,完善航運中介體係,優化市場環境。提高大連航運交易市場軟硬件設施水平,提高市場的服務功能,使之成為東北亞重要的航運業務交易、結算中心和航運信息交流、展示中心。加快發展現代商務、通訊、金融、保險、信息、咨詢、海上搜救、船舶服務和旅遊、商貿、餐飲等服務產業,建設與國際接軌的大連中央商務區。

3.依托港口條件,大力發展臨港產業

       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立足區位、資源優勢和現實產業基礎,以制造業為基礎、石化工業為支柱、高新技術產業為特色,著力構建以大連為中心,包括丹東、營口、錦州、葫蘆島等沿海地區的臨港工業帶。大力發展集裝箱、原油成品油、糧食、果蔬、汽車五大物流業,積極培育、引進第三方物流企業,推進企業物流和現代物流園區建設,把大連建成集國際採購、國際配送、國際轉口功能為一體的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

(二)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建設我國重要的現代裝備制造業基地

      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目標,建設沈陽、大連兩個裝備制造業集聚地,其他各市依據自身優勢發展各具特色的裝備類產品和配套產品,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全省裝備制造業布局優化、協調發展的格局。到2005年,裝備制造業增加值預期達到550億元;到2010年,預期達到1200億元,年均增長17%以上,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前列,建成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裝備制造業基地。

1.加速發展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保持國內領先地位

       汽車工業要加快引導企業聯合重組,支持重點企業提高研發和創新能力,建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汽車及零部件制造基地。重點發展中高檔轎車、輕型客車、大中型客車、載貨車、礦用自卸車和專用汽車係列產品,以及車用發動機、車橋、曲軸、安全氣囊、變速器等零部件產品。積極推進華晨寶馬、 E2發動機、沈陽航天三菱二期、一汽大柴引進道依茨柴油機、東風朝柴 Q D32柴油機、遼寧曙光大中型客車車橋及伊頓差速器、大連創新減震器及飛輪殼等零部件企業的擴建,丹東518廠和本溪曲軸廠的曲軸改造,錦恆安全氣囊產業化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到2010年,汽車生產能力預期達到127萬輛,其中轎車45萬輛,車用發動機生產能力預期達到175萬臺。

       船舶工業要以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船舶生產基地為目標,重點發展超大型油輪、大型多功能化學品船、超大型集裝箱船、大型滾裝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和海上作業平臺。支持大連造船重工、大連新船重工和渤海船舶重工三大船廠加快發展,建造大型船塢,增強國際競爭力。支持大連中遠集團建造30萬噸超大型油船修船船塢、大連海洋漁業公司建造萬噸級船塢及修船碼頭,培育壯大修船業。加快發展船用輔機等船舶配套制造業,通過合資合作等多種方式,廣泛吸納日本、韓國及歐洲等國際知名船舶配套企業向遼寧轉移,加快營口船舶配套工業園區及大連、葫蘆島等船舶配套工業體係的建設。到2010年,造船能力預期達到650萬噸,居全國前兩位。

       軌道交通設備制造業要重點發展時速200公里以上客車動車組、重載貨運交流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及柴油機、電氣化鐵路所需專用配套器材,加快大連機車車輛公司大功率內燃機車開發研制項目、沈陽機車車輛公司鐵路提速貨車改造及制造基地項目、沈陽北恆銅業公司高速鐵路重大裝備器材產業化項目的實施,滿足高速鐵路電氣化和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的需求。保持內燃機車產量全國第一的位置,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50%以上。

       航空工業要重點發展新一代航空飛行器、航空發動機及核心部件,開發和制造通用飛機,積極發展航空零部件轉包生產,適時發展支線客機。充分發揮沈飛、黎明等航空企業的優勢,在引進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加快研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

2.大力發展基礎設備與成套裝備制造業,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和成套水平

       機床行業要支持沈陽機床廠和大連機床廠等骨幹企業,重點發展高速數控車床、數控銑鏜床、高速立式加工中心、龍門五面體加工中心、多軸聯動加工中心、車銑中心和柔性自動線、柔性制造係統、智能制造係統等數控技術集成產品,促進開發式數控係統、伺服驅動係統和伺服電機等功能部件產業化。到2010年,全省數控機床生產能力預期達到20000臺,繼續保持國內領先地位。

       通用機械行業要圍繞國內大型工程,重點發展乙烯、聚氯乙烯、合成氨、甲醇、尿素等大型石化離心壓縮機組和往復式壓縮機、配套化工流程泵、閥門等產品,以及大型發電機組輔機成套設備、超臨界機組用泵、風機、核電用泵、制冷設備等。主導產品的技術水平要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電工電器行業要重點發展輸變電成套設備和燃氣輪機。支持沈變集團、沈陽高壓開關、撫順華泰電瓷等企業,在提高500千伏級高壓輸變電成套設備質量的基礎上,研制開發750千伏級、1000千伏級特高壓輸變電成套設備和直流輸電成套設備,實現交直流輸變電設備同步發展,功能部件專業化配套,建成國內輸變電設備的科研生產基地。鼓勵黎明公司和六?六所研制新型高效燃氣輪機,實現燃氣輪機產業化。

       重型礦山設備行業要支持沈陽重型、沈陽礦山、大連重工、鞍鋼機總等企業,通過消化吸收引進技術,開發國家急需的大型冶金成套設備、礦山成套設備、大型水泥成套設備、起重設備、港口成套設備等。以發展成套主機設備為龍頭,帶動配套產品的協調發展,形成主輔依存的上下遊工業群,滿足國家重點工程和國內外市場的需求。

       環保設備行業要支持遼寧燃燒工程技術中心、沈陽環科所、丹東北方環保、鞍山機電環保等企業,重點發展城鎮污水處理和工業廢水治理設備,燃煤電廠脫硫、脫硝設備,汽車尾氣凈化及污染治理設備,城市垃圾資源化處理和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收集、分選、預處理及焚燒設備,環境保護在線監測儀器等設備,建成具有先進技術的國內環保設備研發和制造基地。

       儀器儀表行業要鼓勵沈陽儀器儀表研究所、營口冠華、丹東東方測控和鞍山市電子電力公司等企業,重點發展膠印機、傳感器、智能化儀表和係統集成的測控儀表以及在線檢測等設備,推進丹東東方測控公司智能化非接觸式在線檢測設備產業化、鞍山市電子電力公司光纖測控係統產業化、朝陽市加華公司光電傳感油罐參量檢測計量係統等一批項目的實施,加快我省儀器儀表行業發展。

       基礎件行業要支持瓦軸集團及其他軸承生產企業,重點發展高速、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軸承及直線導軌等係列產品。推進瓦軸集團重大裝備精密軸承等一批項目的實施,使其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進入世界軸承企業10強行列。鼓勵大連液壓件廠、沈陽液壓件廠、阜新液壓件廠等企業,發展液力耦合器、液壓調節閥、柱塞泵、高壓齒輪泵等一批液壓件產品。

       機器人及自動化成套裝備行業要鼓勵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水下機器人、特殊用途機器人及自動化成套裝備,加快工業機器人及成套設備產業化項目的實施,提高產業化規模。到2010年,形成年產400臺機器人和年產50套自動化成套裝備的生產能力,國內市場份額由30%提高到50%。

    3.鞏固和壯大軍事裝備制造業,構築先進的國防科技工業體係

       重點發展以新型潛水器、軍用艦艇、新一代航空器、航空發動機為代表的重大軍事裝備和高機動性、高自動化、高抗幹擾能力的現代高科技軍事裝備。大連船舶重工、渤海船舶重工和沈飛、黎明、東基、新樂等重點企業在提高新式軍事裝備的研制和生產能力的同時,堅持走“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道路,積極發展與軍工產品關聯度高的民用產品。

    (三)做大做強石化、冶金、建材等優勢產業,建設國家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

       立足現有基礎,以提高在國內外兩個市場的競爭力為目標,在搞好企業改革、改組的基礎上,圍繞提高質量、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替代進口、改善環境,實施調整改造,推動原材料工業集約化、大型化、高級化和係列化,保持我省原材料工業的競爭優勢。到2005年,原材料工業增加值預期達到920億元;到2010年,預期達到1500億元,年均增長11%以上,佔全國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

    1.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石化生產基地

       石化工業要重點發展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材料和有機原料,促進原油加工、乙烯生產向集約化、大型化、基地化發展。做強現有的大連、撫順、兩錦三大煉油基地和遼陽化纖、盤錦石化生產基地,推進撫順“中國北方石化城”的建設,支持大連、營口、錦州、葫蘆島等港口城市利用外資和民間資本,發展臨港石化產業,建成以大連大型石化生產基地為龍頭的環渤海石化產業聚集區。原油加工要充分發揮中石油集團公司在遼寧的煉油企業的龍頭和帶動作用,立足兩頭在外,實現大進大出。積極推進大連石化、西太平洋石化公司等原油加工項目。乙烯、合成材料、有機原料要堅持裝置大型化、產品係列化、結構均衡化、技術獨特化的原則,搞好延伸加工和深加工,實現進口替代。積極實施盤錦、撫順、遼化現有3套中型乙烯裝置的改造,加快推進大連雙島灣130萬噸和撫順石化100萬噸乙烯工程,建設遼化80萬噸 P T A(精對苯二甲酸)、大連龍滌集團50萬噸 Q T A(對苯二甲酸)項目。

       精細化工和橡塑制品業要大力發展精細化工,延長產業鏈,重點發展涂料、染料、農藥、催化劑、油田專用化學品等產品以及新領域產品,形成一批優勢企業群。橡塑制品要積極發展子午線輪胎、汽車及機械用新型橡膠制品、精密電子電器及軍工配套的橡膠制品、建築用塑料制品,實現子午線輪胎規模化生產。到2010年,原油加工能力預期達到8620萬噸,乙烯303萬噸,子午線輪胎1320萬套。

    2.建設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中國北方精品鋼材生產基地

       要積極調整結構,加快發展關鍵鋼材品種,提高板管比,通過調整改造和技術進步,實現可持續發展。有效整合省內鋼鐵企業,推進鞍鋼、本鋼聯合協作,力爭在“十一五”期間進入世界鋼鐵業先進行列。重點發展市場短缺和替代進口的熱軋板、冷軋板、鍍鋅板、彩涂板、冷軋硅鋼片、100 m重軌等產品,實施鞍鋼新增500萬噸精品板材,本鋼新增280萬噸薄規格、高強度精品板材替代進口等項目。淩鋼、北鋼、新撫鋼、五礦營口中板等鋼鐵企業要推進企業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發展各具特色的國內短缺的高附加值鋼材品種。加快發展鋼材深加工,形成係列化、特色化的鋼材深加工產業群。同時,大力支持東北特鋼集團發展以不鏽鋼、軸承鋼、工模具鋼、齒輪鋼、彈簧鋼和高合金鋼為主的特鋼產品。到2010年,全省生鐵生產能力預期達到4000萬噸,鋼4300萬噸,鋼材4500萬噸。

    3.建設有色金屬及其合金生產基地

       依托現有有色金屬企業,重點發展鋅、銅、鉬、鋁、鎂等有色金屬的精深加工及其合金制品,積極推進企業的體制創新、結構調整、節能降耗、環保治理,提升裝備和工藝水平,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競爭能力,建設特色突出的有色金屬及其合金的研制和生產基地。到2010年,全省電解鋁生產能力預期達到30萬噸,鋅35萬噸。

    4.建設以化學建材為重點的新型建材基地

       重點發展 P V C型材、鋁型材、新型牆體材料、防水材料、裝修和裝飾材料、自發光材料等新型建材產品,增加花色品種,提高配套能力,促進建材工業結構調整。支持大連實德、營口盼盼、遼陽忠旺、沈陽遠大等企業發展鋼、鋁、塑、玻璃等復合型、節能環保型建材,建成世界最大的 P V C型材生產基地。堅持以發展促調整的原則,大力發展新型幹法水泥(比重要達到60%以上),優化水泥工業結構。推動玻璃深加工產品向配套化、係列化方向發展,深加工率達到40%以上。採用先進技術,促進滑石等非金屬礦制品向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增加出口創匯。到2010年,水泥生產能力預期達到3000萬噸,平板玻璃2000萬重箱, P V C型材180萬噸。

    (四)積極發展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使其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

       大力發展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培育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建設3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8個高新技術產業鏈和50個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加快高新區建設,增強其孵化、輻射功能。

       到2005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預期產值3000億元,增加值佔 G D P比重10%以上;信息產業預期產值1500億元,增加值佔 G D P比重5%以上。到2010年,高新技術產業預期產值6000億元,增加值佔 G D P比重12%以上;信息產業預期產值3000億元,增加值佔 G D P比重7%以上。逐步把沈大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成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第四個增長極。

    1.重點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大力發展特色高新技術產業

       軟件產業基地。要重點發展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應用軟件、關係到網絡建設與安全的支撐軟件、與數字化設備相配套的嵌入式軟件。以日本、韓國市場為突破口,面向全球開拓國際軟件市場,逐步形成軟件產業的國際化格局。重點把沈陽、大連、鞍山的軟件產業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軟件研發、生產、出口和人才培養基地。其中,沈陽軟件園要重點建設成為以提升傳統產業綜合競爭力為主要特色的國家級軟件示范園區;大連軟件園要重點建設成為以軟件產業國際化及軟件出口為主要特色的國家級軟件示范園區,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軟件出口基地和中國最大的軟件專業人才培訓基地。到2010年,軟件產業銷售收入預期達到600億元,出口額10億美元,使遼寧成為軟件強省。

       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基地。要以沈陽、大連為產業區域中心,以優勢產品為龍頭,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依托大連大顯、中國華錄、沈陽長白、沈陽三寶、沈陽 L G、遼寧無線電二廠、大連環宇等骨幹企業,發展計算機及外部設備、數字電視、通信及網絡產品、汽車電子、集成電路等電子信息產品,使其規模和水平進入全國前列。一是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成套生產線及技術,重點發展 T F T(薄膜晶體管)、小尺寸硬盤及可擦寫 D V D驅動器等計算機零部件;二是加快自主知識產權的通信網絡設備研發,重點發展第三代復合移動通信係統;三是以合資合作方式,建立集成電路設計、加工、封裝產業鏈,重點抓好專用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制造;四是繼續保持汽車電子、數字電視等消費類產品在全國的優勢地位,積極擴大手機等產品的市場份額,重點發展數字電視發射機、衛星導航設備等產品。到2010年,計算機、打印機、手機、數字電視機、汽車音響、激光視盤機等主導產品分別預期達到400萬臺、300萬臺、1500萬部、800萬臺、1000萬臺、800萬臺規模;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銷售收入預期達到1200億元,把遼寧建成我國電子信息產品的重要基地之一。

       生物工程與制藥產業基地。要重點依托沈陽三生制藥、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生態所、本溪華源制藥、大連美羅等骨幹企業,進一步加大創新類藥物的研發和具有市場前景的倣制類藥物的生產。加大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繪工程、海洋生物、環保生物等現代生物技術開發和在發酵、制藥、食品、輕工等傳統產業的推廣應用,大力向生態農業、現代中藥、醫藥中間體、生物制藥等領域拓展。重點推進高效人用、獸用重組疫苗,基因藥物及制劑,抗艾滋病係列藥物,重要農作物優質、抗逆新品種種子,優良林木種苗,生物肥料及飼料等產品的產業化。到2010年,銷售收入預期達到50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使遼寧生物工程與制藥產業步入全國前列。

    2.加快推進產業鏈建設,培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汽車電子產業鏈。要發揮我省在汽車電子產業的技術及市場優勢,重點推進汽車音響、安全氣囊、 G P S自動導向儀等產品向嵌入式、軟件化、集成化、個性化等方向發展。

       現代中藥產業鏈。要充分發揮我省藥材資源及技術優勢,推進石柱山參、北五味、遼細辛等道地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重點實施中藥標準品及中藥提取物、復方木雞係列產品、天然新疆雪蓮中藥材細胞大規模培養等項目。

       I C裝備產業鏈。要依托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沈陽芯源半導體技術公司、沈陽真空所、沈陽儀器儀表院、沈陽47所等企業,抓住國際 I C裝備產業向中國轉移的時機,重點研制薄膜設備、摻雜設備、劃片設備、切片設備、光刻設備、薄膜測厚儀等產品。

       數字城市交互平臺產業鏈。要依托沈陽都市通公司等骨幹企業,重點建設沈陽數字城市交互平臺、專用終端、嵌入式計算機主板等項目及產品。

       光電通信產業鏈。要依托大連光通信產業園,重點實施光通信設備和光電子器件、消費類電子、光電子材料、光終端設備係統集成與服務等。

       機床數控係統產業鏈。要重點發展數控係統、數控機床功能部件、高速精密臥式加工中心、高速五面和五軸加工中心、三坐標數控模塊(單元)等多坐標、多工位、多刀庫的高柔性、多功能及高度自動化產品。

       傳感器及智能儀表產業鏈。要發揮我省在傳感器技術及產品上的優勢,建設從傳感器芯片、變送器到智能總線儀表等微機電係統的微米/納米制造技術和智能化技術及產品的產業鏈。

       鎂制品產業鏈。要依托我省豐富的菱鎂礦資源優勢,重點開發生產氧化鎂納米材料、智能鎂質耐火材料、人工合成雲母等高新技術產品。

    3.實施重點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的重點突破

       圍繞國家確定的高新技術重點發展領域,結合我省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實際,以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產業技術升級為目標,滾動實施新型平板顯示器、復合移動通信係統、數字視聽係統、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通用飛機和新型電池隔膜等50個重點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爭取新增銷售收入1000億元左右。

    4.加強高新區特色建設

       充分發揮高新區的集聚、示范和輻射效應。初步形成以3個國家級高新區為主體、以4個省級高新區為輔助的較為完整的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完善產業定位和功能定位,逐步從政策招商轉向產業招商,帶動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的全面發展。重點建設沈陽先進制造、數字醫療設備,大連生物與醫藥、光電通信等具有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逐步形成特色鮮明、功能互補的產業格局。到2010年,高新技術預期產值1800億元。

(五)發展現代農業,壯大農產品加工業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引導和推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基本形成扶龍頭、建基地、帶農戶的產業化經營發展格局。以七大產業體係為重點,不斷壯大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村社會化服務體係建設,加強農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綜合效益,切實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出路,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的良性互動。到2010年,農產品綜合加工率預期達到55%。

1.構建五大農業產業區

       在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各地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努力發展特色產業。沿海地區要重點發展水產、水果、花卉和畜牧業,建設都市農業,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中部地區要重點發展精品農業;遼東地區要重點發展林果、藥材及其加工業;遼西地區要重點發展林草、花卉、畜牧業;北部地區要糧牧並舉,形成糧食、畜牧產品生產和深加工基地。圍繞五大產業區建設,全省要重點規劃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生產基地。

2.建成沈陽—大連、葫蘆島—鐵嶺、丹東—大連三條綠色高效農業產業帶

       沿著沈大、沈山—沈四、丹大三條主要高速公路幹線興建各具特色的綠色高效農業產業帶,其中:沈大產業帶重點抓好優質稻米、水果、畜產品、水產品的生產和加工,以及蔬菜基地和大中型農產品市場建設,使之成為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地帶;沈山—沈四經濟帶以蔬菜生產批發、優質水果及幹果生產加工、水產品加工、糧食和畜牧業生產為重點,發展森林旅遊業、種苗花卉產業;丹大經濟帶以發展設施型農業、精品農業為重點,使之成為集精品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于一體的高效農業經濟帶。要在產業帶上建設一批重點項目,盡快把三條產業帶建成標準化種養殖示范基地、農產品生產基地、優質農產品出口基地和綠色生態林基地。

3.建設以七大產業體係為重點的國家重要農產品加工基地

       發揮我省豐富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糧食、畜產品、林產品、水產品、水果、蔬菜和特產品等七大係列產品的精深加工。到2010年,七大產業加工收入預期880億元。

       糧食深加工要以飼料、淀粉、油品、食品為主,提高農產品轉化率和產品附加值。到2010年,糧食產業年加工收入預期350億元。

       畜牧產品要重點搞好肉牛、肉羊、生豬、乳品的綜合深加工,形成出口優勢。到2010年,畜牧產業年加工收入預期250億元。

       林產品深加工業要以大連華豐木業、沈陽宏發家具等企業為龍頭,面向歐美家具市場搞好加工制作;積極開展以食用菌、中藥材等為主的種植、採集和加工。

       水產品加工業要在沿海地區建設一批魚、貝、蝦、蟹、藻類加工企業,抓好10個水產品精品養殖產業開發帶,建設20個水產品苗種繁育出口基地。到2010年,水產品產業年加工收入預期100億元。

       水果加工業要以大連理想食品、營口魯冰花等企業為龍頭,抓好水果保鮮、貯存、果汁加工等深加工環節,促使水果的資源優勢提升為產品加工優勢。

       蔬菜加工業要面向省內外市場,發展無公害蔬菜、蔬菜保鮮、蔬菜汁加工,培育蔬菜深加工、出口產業。

       特產品加工業重點搞好林蛙、人參、沙棘、山野菜、食用菌等林下資源的深加工與開發利用,做出特色、打出品牌。

(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優化服務業結構

       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形成科技含量高、就業容量大、經濟效益好、輻射功能強的服務業體係。到2005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預期達到3000億元,年均增長10%以上。到2010年,預期達到4850億元,年均增長10%以上,佔全省 G D P的比重達到41%;服務業從業人員預期達到950萬人,年均增長3%,佔全省從業人員總數的比重達到45%以上。

1.加快發展現代物流、信息咨詢、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

       現代物流業。要構建沈陽和錦州立足東北、服務全國的物流中心,以及大連立足東北、服務全國、輻射東北亞的現代物流中心。加快物流基礎設施、物流信息、物流政策體係建設,培育第三方物流企業,建設重點物流園區,建立生活消費品和重點生產資料物流配送網絡體係,建成全省口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大力推進專業化、社會化現代物流服務體係建設,重點發展10個物流基地、40家第三方物流配送企業。到2010年,全省物流業增加值佔 G D P的比重預期達到20%。

       信息服務業。要建設以沈陽、大連為樞紐,貫通遼東半島的寬帶信息網絡,抓好公眾服務信息交互平臺建設,搭建數字城市基礎平臺框架,推進社會信息化。拓展通訊服務、遠程教育、遠程醫療和社會信用等網絡增值服務,逐步發展網上稅務、網上工商等重大業務應用係統,推進電子商務。加強電子政務內外網建設,建立和完善電子政務網絡平臺、安全保護平臺,實現黨政機關1000個局域網的互聯互通。到2010年,全省電話用戶數預期達到3000萬戶,互聯網用戶數預期達到580萬戶,使我省社會信息化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中介服務業。要著力培育規范市場行為、維護市場信譽、保障市場公平、促進市場發育、調節市場供求的中介服務體係。重點發展會計、律師、審計咨詢、工程咨詢、工程保險、質量檢測、科技咨詢、管理咨詢、法律咨詢、市場調查、資產評估、社會公證、經紀與代理以及行業協會等各類社會中介服務機構。

2.積極發展交通運輸、商貿、旅遊、社區服務等勞動密集型行業

       交通運輸業。要強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樞紐場站建設,調整和優化運輸網絡結構和布局。依靠科技進步,實現各種裝備的現代化,明顯改善交通運輸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採取多種方式,引導和鼓勵傳統的運輸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轉變。到2010年,全省貨運總量預期達到11億噸,全省客運總量預期達到9億人次。

       商貿流通業。要建設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商業中心、區街及名店,增強沈陽五愛市場、海城西柳市場、大連國際車城等市場品牌化經營能力,培育20個輻射全國的大型區域性批發市場,做強大商集團等10個大型商貿企業。完善大宗農產品流通體係,提高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綜合競爭力。到2010年,連鎖超市預期達到12000家,萬米以上的大型連鎖超市或超大型購物中心預期達到130個,連鎖經營年銷售額預期達到1600億元。

       旅遊、會展業。要全力打造知名品牌多、文化底蘊深、設施標準高、服務水平好以及會展活動豐富多彩、輻射功能較強的旅遊強省。建設沈陽、大連、丹東旅遊金三角,培育遼西旅遊帶。發展冰雪旅遊、工業旅遊、生態農業旅遊等特色旅遊;打造沈陽、撫順、遼陽清文化,大連濱海,鞍山千山,本溪水洞,興城古城等精品旅遊區。建設好沈陽、大連等國際會展中心城市。到2010年,全省旅遊業總收入預期達到1180億元,創匯24億美元,會展業年成交額預期達到1800億元,接待境外、國內遊客數量增長10%以上。

       社區服務業。要大力營造就業渠道寬泛、就業容量較大、便民利民功能完備的社區服務體係。加強社區服務設施和網點的規劃、建設,應用信息技術建設“數字社區”。推進社區服務的產業化經營。拓寬社區服務領域,發展保健養老、公用服務、文體娛樂、保潔保安等社區服務,搞好養老、社區服務連鎖等重點示范項目建設。到2010年,建成1000個標準化社區商業服務示范小區和15萬個社區服務網點。

3.穩步發展金融業

       採取經濟、法律手段和必要行政手段,大力消化銀行不良資產,全力化解地方金融機構風險,逐步消化歷史包袱,夯實金融機構良性發展的基礎。進一步整頓金融秩序,深化地方金融機構改革,穩步推進金融開放,鼓勵引進境內外合格戰略投資者,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良性發展機制。以沈陽、大連為依托,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建設良好的金融環境和服務環境,吸引國內外金融機構在遼寧落戶。加快資本市場建設,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創新金融服務。加強社會信用體係建設,加快創建容納銀行、證券、保險、產權交易、期貨交易和創業投資等多種金融服務功能于一體,企業融資規范,開放水平較高的金融安全區和東北區域金融中心。到2010年,爭取10—12家企業上市,全省直接融資總量預期達到80億元。

4.大力發展房地產業

       建設效率高、信用好、服務規范的房地產市場交易服務體係,健全覆蓋全省的房地產信息網絡係統。完善全省房地產市場預警制度。開展評估、公證、經紀、保險、貸款等“一條龍”服務。搞活房地產市場,發展各種形式的住房消費信貸。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完善住房供應體係,加大經濟適用房的建設力度,提高物業管理水平。促進沈陽、大連等市中心城區的“退二進三”。到2010年,全省房地產市場交易額預期達到7200億元。

5.著力推動文化、教育、體育等領域產業化進程

       努力建成體制創新、結構優化、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以及社會化、市場化和產業化程度較高的新型文化產業群。發展廣播影視、文化娛樂、音像視聽、演藝、文博、出版等行業。培育富有遼寧地方特色和優勢的工藝品、書畫、廣告裝潢、服裝設計和環境藝術等行業。發展非義務教育培訓產業,全面推行職業培訓制度,鼓勵社會力量創辦法人實體的教育培訓機構。實施社會化體育健身服務網絡,培育體育健身市場,擴大群眾的體育消費。到2010年,城鄉居民文化娛樂消費支出佔生活消費支出比例達到14%以上。

四、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點任務和工作措施

       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和振興是一項係統工程,也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創舉。要在重點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同時,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促進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展,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推進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努力在全省形成以“一個中心”、“兩大基地”和“三大產業”為經濟支柱,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格局,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要全力推進以下10項重點工作。

(一)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實現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

       深化改革,著力推進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消除不利于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增強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是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根本出路。

1.加快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以產權制度改革為重點,推進企業轉換經營機制,使企業真正成為法人主體和市場主體。加快國有中小企業轉制步伐,繼續採取多種形式,徹底放開搞活中小企業。大力發展和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更快發展。按照政府公共管理職能和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分開的要求,加快完善省、市兩級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明確監管職責,確定監管范圍,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2.深化農村改革,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理順城鄉經濟社會管理體制,進一步下放經濟管理權限,擴大縣(市)級經濟管理權限。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度,認真落實農村土地二輪承包。進一步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在全省免徵農業特產稅、降低農業稅的基礎上,從2005年起取消農業稅。

3.深化金融、財稅、投資體制改革,完善調控體係

       加快城市商業銀行、城鄉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機構整頓、規范和改革步伐,提高資本充足率。推進投資體制改革,研究提出省級投資改革方案和辦法。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搞好裝備制造業、石油化工業、冶金工業、船舶制造業等八大行業增值稅由生產型改為消費型試點。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出口退稅機制改革政策,建立出口退稅省、市分擔機制。

4.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強軟環境建設

       加快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切實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進一步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按照合理分類,按類施策的原則,大力推進事業單位改革。

5.推進社會事業體制改革,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整合優化科技資源,促進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技術市場和中介組織為紐帶的開放型應用技術創新體制。建立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新體制,全面實施“遼寧省農村教育跨越式發展計劃”。推進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推進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鼓勵高校通過資產置換擴張發展。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用市場配置文化資源,推進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積極推進文化產權制度改革,鼓勵各類經濟主體投資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切實發揮政府的主導、調控作用,積極探索和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醫療衛生體制,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興辦醫療衛生事業。堅持管好政府辦的公立醫院,逐步放開搞活醫療服務市場,加快醫療服務主體多元化步伐,優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

(二)加快經濟國際化進程,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

       擴大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是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重要途徑。要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並舉的方針,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調整、促改造、促振興。構築一、二、三產業,國有、民營多種所有制經濟,省、市、縣全面開放的格局。

1.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千方百計擴大出口

       外貿出口要在重點產品、重點市場和重點企業方面有所突破。大力優化出口市場結構,鞏固發展香港、臺灣和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傳統市場,深度開發歐洲、北美發達國家市場,積極開拓俄羅斯、印度、中東、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大力發展加工貿易,鼓勵跨國公司、國內企業開展加工貿易項目,提高加工貿易區域內配套水平,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不斷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增加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品,增強技術和產品創新能力,發展大型和成套設備、自主知識產權與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保持外貿的可持續發展。培育和壯大出口主體,組建以國有大型企業為主導的、集科工貿銀為一體的國際化機電企業集團,並加快培育出口規模超億元的大型機電企業集團。全面貫徹科技興貿戰略,加大對科技興貿重點城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和重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企業的支持力度。切實加強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中急需的關鍵技術、重大裝備及國內市場缺乏的原材料進口,實現重要戰略物資進口來源的多元化。到2010年,對外貿易的增長幅度要高于全省經濟增長速度,進出口總額預期達到510億美元。其中外貿出口總額到2005年實現176億美元,到2010年實現280億美元,保持年均10.5%以上的增長幅度。

2.採取多種方式利用外資,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

       積極引導外資參與遼寧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提高經濟綜合競爭力。推進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在境外上市,利用國際資本市場籌集資金。積極引進國際著名跨國公司參與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組改造,鼓勵外資以並購、參股等多種方式參與國企改制和不良資產處置。推進我省服務業對外開放,加大服務業利用外資的力度,進一步提高外貿、商業、金融、旅遊、建築、中介服務業等領域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吸引國際著名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來遼開辦分支機構,積極利用外資改組地方商業銀行,努力創辦新的國際化商業銀行機構;鼓勵現有外資企業增資擴股,提高企業競爭力。進一步改進招商引資方式,堅持綜合招商與專業招商相結合,推進企業招商為主、政府促進的招商模式,不斷提高招商引資的水平。充分利用現有的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的產業、區位、資源優勢,將工作重點放在擴大同跨國公司的合資合作和設立研究開發中心上,通過外引內聯、產品擴散、加工合作及示范媒介作用,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鏈和產業群。2005年外商直接投資預期達到40億美元(新口徑),2010年預期達到72億美元,年均增長12%。

3.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推動國際經濟合作

       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積極開展境外資源類投資,充分發揮產業及地緣優勢,開展與俄羅斯、朝鮮等國的油氣、林業、礦產資源合作開發,彌補國內市場資源的不足。加快發展境外加工貿易,帶動和擴大省內機電、輕紡等行業成套設備和零部件的出口。促進高新技術類境外投資,積極利用國外智力資源,推進科技創新及科研成果轉化。積極承攬國際工程承包,帶動勞務輸出。到2005年去境外投資預期達到2億美元,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預期達到6億美元,到2010年兩項分別預期達到3億美元和9億美元。

4.加強東北區域經濟合作,大力推進對內開放

       進一步加強與黑龍江、吉林兩省以及內蒙古東部地區在資源開發、資產聯合、產品協作配套和服務業等方面的密切合作,打破地區封鎖和市場分割,優化資源組合,推進東北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積極開展與東南沿海省區的合作,承接和吸納產業轉移,吸引東南沿海省(市)和國內其他地區的各類生產要素進入遼寧市場,吸引全國各種所有制企業積極參與遼寧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2010年當年引進外省資金預期480億元。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達到資源互補,共同發展。

       來源:遼寧振興網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