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息乃神農精神之靈魂
——兼議中華民族精神的現代重構
張金星
我們一談中華民族,經常有句口頭禪“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她的傳統美德、傳統觀念、傳統教育和傳統文化中。歷史證明,一個國家或民族,所以能夠久經劫難,顛撲不破,屹立於世界大國之林,舍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再無其他途徑。中華民族素以刻苦耐勞、聰明智慧、勇於進取、無私奉獻、自強不息著稱於世。民族文化與意識、傳統都有其傳承演繹的完整過程,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有許多探險家、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為我們後來人留下了寶貴的、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我們應該萬分珍愛、發展、弘揚、繼承。這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歷史使命和神聖責任。江澤民主席1995年1月30日講話中明確提出;“中華各族兒女共同創造的五千年燦爛文化始終是維繫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我們要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而神農文化更不用説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是炎黃子孫的精神支柱。
文化是在人類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出來的,象人體是生命遺傳系列的結晶一樣,文化是人們意識形態的傳統整合。中華文化的最大特點:相容並蓄、寬大為懷、川流不息、勇於進取。“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二十世紀初曾有人這樣説:“一民族而能立國於世界,則必有一物焉,內之足以統一群力,外之足以吸收文明,與異族抗,茲物名之曰國魂。”這國魂就是自強不息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精神是個人安身立命的崇高人格境界,其中包含著個人對社會的神聖責任,它有助於調整心態,健全心理,直面人生。“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痛苦磨練是人生成功的必經之路,人的修養是和環境的磨練分不開的。充滿艱難險阻,非常人能忍受的逆境不僅不會成為實現自身價值的障礙,相反是造成促使能人志士建功立業的有利條件。只有經過這樣的艱苦卓絕的奮鬥過程,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有能力開創自身生存發展環境又能造福社會的人。“人皆可以為堯舜”。“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由於種種原因,現時人類對西方社會依靠科學技術帶來的社會繁榮和發展前景已日益感覺同現有社會生活産生了一種極不和諧的矛盾,自然力的不可想像性及難以駕馭性日益引起人類社會的關注,其負面效應日益突出。當我們面對“高科技”給我們帶來的環境污染、自然保護、能源供應、溫室效應、各種疾病等産生的恐懼與困惑,已引起了人們的深度思考。人類社會面臨的許許多多問題如果單靠西方文明和科學技術是無力解決的。於是人類開始尋找新的出路,並似乎從東方古老文明中找到了一些啟示與希望。神農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的文明起始。重溫歷史文化,傳承傳統美德,發揚民族精神,光大社會風尚已成為每一個現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
過去人們認為凡是西方的東西就是好的,凡是東方的文化科學知識就是落後的,與西方科學技術相抵觸的中國傳統學術往往受到限制或輕視和否定,包括中國許多古代被世界推崇的科學技術、學術文化都遭到壓制。自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潮流開始發生了本質性變化,從二十世紀初的西學東效轉化為多元化的新的組合。人們發現西方的實證科學和理性思維不能解決人類所面臨的所有問題,必須從東方的文化知識中尋找智慧和出路。所謂東方的智慧從根本上講就是一種非理性思維過程,構建天地人和的社會關係的過程。“將宗教上的信念、道德上的修養,以及哲學上的智慧,用人類廣大而高明的心靈統攝起來,從而使人類世界文化得以免於分崩離析、破裂毀滅。”(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事實上,關於人類社會與自然力較量的歷史教訓歷歷在目,祖先對大自然敬畏與崇拜由來已久,資訊完整無缺地留存給後人。先祖的英靈無時無刻不在保祐著我們,使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生不息、繁榮昌盛。只是我們近代借助科學技術而傲慢的漸漸把它淡忘了。漠視自然力的後果是當今社會亟待重新認識的重大課題。“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性,而天下和平。”高度物質文明必需由高度的精神文明來體現,讓我們都來善待萬物,崇尚自然,用人類智慧充實完善自然吧。
我認為東方文化科學的興起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因為環境問題的惡化引起人們對各種“天地人”的理論學説的再審視。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地人是一體的,全息的,這種觀念成為中華民族深度思維的基礎理論和萬物源頭,與文化基礎貫穿于五千年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及一切活動中。人們希望從傳統文化、思想、意識和知識結構中尋找幫助和啟迪,渴望得到某些方面有所不同的教益;二是現代社會生活存在著較多的心理需求,現代生活帶給人們快節奏的同時也給人們精神上帶來了疲憊,許多人把對心理上的安慰作為精神生活的調節或補充。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歸宿,回歸自然,認識自然,走進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已成為一種社會風尚;三是由於社會的包容性越來越強,文化的多樣性得到越來越多的尊重,文化的選擇越來越豐富,各種民族藝術和民間文化得到彰顯和保障。用現代科學去批判民間文化思想是荒唐的,因為兩者根本存在一種不可比擬性。我們現在呼籲、推崇、提倡和保護歷史自然遺産,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及時的。否則,就是背叛——。諸多跡象表明中國古典科學理論、文化傳統正在孕育和引導著現代科學的成長,必將成為未來科學發展的嚮導。開創東方文明的新時代,已是我們所有炎黃子孫的歷史使命和首要任務,責無旁貸。
中華文化之源頭,就是中華民族的獨特哲學思想綜合一體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科學結晶。這個認識表述形式最早可于《易經 説卦》裏發現,其説法為“三才”。三才者即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三者的大和諧組成了宇宙萬物的大結構、大運作、大進化——。《道德經》中也如是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而人居其一焉。”許多有識之士都在讚嘆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把許許多多古代流傳至今的各種民族藝術和民間文化譽為國寶、國粹大力推崇歌頌。可還有另一種人卻把貶低和埋葬傳統文化、民族藝術和民間文化當成最急迫而光榮任務,打著科學的幌子大做文章,招搖撞騙。甚至於把傳統文化和民間文化稱為“偽科學”,鄭重其事地通過專門機構,發佈專門的法律來懲罰、滅殺。“沒有融匯古今中外文化寶藏的偉大胸襟,是不可能重振中華民族雄視人類文化的魄力的。”現在,中國人,可以挺起腰桿子,理直氣壯地讚頌中華文明的輝煌,並可大規模地發掘利用、合理開發,頭腦清醒地面對西方科學,傲然地走上必然勝利的人間正道——
可惜,在我們現在大聲疾呼、大力提倡宏我國魂,揚我國粹的時代,還有許多國人漠然置之,醉心於花天酒地,唯利是圖,私利慾望瀰漫中。有一種“新”的論點支配著一種荒唐理論:超前享受消費。物欲橫流淹沒理性良知,自私貪婪取代人生價值,人情疏離替代了人性、人格、人倫。做人不講天地良心,社會倫理淡薄無知,不學無術,言行不一,貪圖享受,自由放縱,不願付出已是當前我國一個非常狀況。可以説糟糕透頂了。
現在有許多奇談怪論充斥社會上,毀損、篡改祖國已有的歷史文化遺産,什麼“五嶽新論説”、“偉人難敵美人”、“英雄難對現實”、“歷史難為潮流”。有些新潮族甚至於連自己的姓也要改良,並美其名曰“改革創新”。精神財富和歷史文化遺産何以能隨意性改動,這已不單單是旅遊方面的一家所為了,它已擴充到所有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各類形形色色的社會活動之中而難以想像。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中國人背離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喪失了精神支柱,將如同行屍走肉。尊重客觀事實與競爭機制,歷史背景、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不可替代,也難以替代。它是中華五千年曆史文化的沉澱;是炎黃子孫一脈相承,綿延不絕的精神財富;是華夏兒女重振雄風的基點。
不是每個人都能超越功利去領會上天的玄機的。中國的傳統文化現在究竟還有多少中國特色,被商業熏染過後的是不是中國文化?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冷落、輕視和遺棄的氛圍會不會越來越明顯,應該反思一下了。魯訊語:“救救孩子吧!”……。沉醉於溫柔鄉里的新星人類已經把對社會責任感完全喪失。我已深深感到一種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失衡與無度,甚至於已到崩潰的邊緣……
崩潰一般説來依次為社會公德喪失,人性的迷惘,心理的坍塌,政治體制改變,倫理法則的中斷。至此,社會開始大分化、大瓦解、大動亂、大撕殺……直到文明的總崩潰。要遏制總崩潰的發生,只有迅速提高全民族的精神面貌及生存環境與社會公德。雖然我國所謂的改革開放的創始人為中國的經濟復蘇提供了一個畸形的快速變換的大格局,卻忘記中國人是從一個政治體制極度不完全的黑暗中甦醒的,任何一方都難以駕馭的一個群體。就如同用蒙布長期禁錮的籠中鳥,猛然間扯去蒙布,外邊有蔚藍色的天,綠茵茵的草,自由的同伴在飛翔、呼喚,它只能以生存的本能慾望拼命去闖玻璃或籠罩,直到碰的頭破血流,一命烏呼罷了。
雖然我們用最短的時間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思想,確未能有一個與之相應的國策來彌補時代的空白點,導致政策的不穩定性及體制的難駕馭性,使社會的改革方案缺乏良好對策和社會環境,無序列遠見及權威性的領導核心支撐。以往的一切成為當局的包袱而難以逾越改變。一下子將壓抑在人們心底的最原始的需求噴發,近乎盲目性的發展變化,演變為一股濁流漫無邊際地在四處流動。正因為這樣,近些年來,社會中發出了許多有誤導的言論及説法,如 “國民的劣根性”“醜陋的中國”“墮落的社會”等等奇談怪論。政治民主單薄,權威力量削弱,意識形態無序,倫理道德墮落,民族文化腐化,信仰危機四伏,尤其國外所謂的通俗文化的侵入,加速了中國文化的沉淪,基礎文明準則與規範越來越難以約束社會大眾的精神生活,社會犯罪率明顯增加,地方惡勢力囂張,封建社會活動及不健康的行為充斥于鄉村,甚至於在一些發達地區也成為一種社會現象鋪天蓋地而來。“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所以人類要發展,必須獲得文明的一切要素,然後才能進入文明狀態,否則是一種災難性的重復。
“如果説“五四”運動帶來的西方民主與科學思想,開啟了中國民眾為封建制度所壓抑、蒙蔽的心智;如果説1949年的民族解放運動完成了中華民族尊嚴的建構。那麼,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的改革開放卻是動搖中國傳統的信仰、道德與價值體系,無論是中國幾千年來業已形成的傳統觀念,抑或當下佔據主流地位的意識形態。“五四”以來的中國經歷了眾多的政治運動和民族鬥爭,都沒有從真正意義上動搖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恰恰是市場經濟的發展,政治資本、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之間的利益與共,使中國的道德、信仰與價值體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無有政治文化的社會不是一個完美的社會,但一個無有民主信仰的社會又是一個災難性的社會。
我國政府現在提出“以人為本”建立和諧社會的想法,是很好的,深入民心的。但如何運轉,怎樣構建,才能真正實現和諧,還需一個時間來落實,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根本是怎樣一個“和”法。中華文化之源頭就是“和”,中華民族的獨特哲學思想智慧結晶綜合一體的“天人合一”,其內涵就是一個“和”字。和美的和,和善的和,和平統一的和,和睦相處的和。總之需要一個身心的和諧,理智的和諧,自我精神世界的和諧。萬物皆和,世事平也。和諧社會的根本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新構建。“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電視劇《渴望》裏的一句話很好“過去、未來共斟酌”。“當我國幾千年來的傳統倫理道德被政治制度的變革無情摧毀的時候,人們感嘆于普通大眾的信仰危機與道德墮落,感嘆于思想知識界的人文精神失落,而不轉變思考分析問題的角度,無異於自怨自艾。我們這一時代需要的,是建立在更為深刻批判基礎上的道德與信仰重建。”不走出昨天的陰影,怎能面對明天?……
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個寶庫,今後一個世紀,人們將從中尋找人類社會真正的歷史推動力,正如歐洲文藝復興從希臘人那裏尋找推動力一樣。每一個歷史紀元都要有一個主體,而二十一世紀的主體文化將以中華民族文化為中心,顯示其源遠流長的永久生命力。中國文化必將成為二十一世紀世界文化的主體和中心,必將在新紀元放射出更加奪目的絢麗光彩。
二十一世紀將是“亞太世紀”!讓我們共攜雙手,自強不息,奮勇當先,翹首以待吧!“幾多風雨幾多愁,重振江山待後生。”
參考文獻:
1、王生鐵、繆合林主編《荊楚文化與21世紀湖北》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2、唐君毅著 《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 臺灣 學生書局 1993年校訂版
3、劉裏遠著 《中西自然科學思想》 中國大地出版社1999年8月
4、劉士林著 《一個人的文化百年》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
5、王建輝、易學金主編《中國文化知識精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