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評論:發展兩岸交流 推動和平發展

  時間:2007-11-02 17:38    來源:華夏經緯網     
 
 


  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是溝通兩岸人民感情的紐帶和橋梁,是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重要因素。在兩岸關係的目前狀態下,深化兩岸經貿合作和各項交流,是關係到兩岸的發展前途和人民利益的大事,是在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加深了兩岸的聯繫

  兩岸交流是兩岸同胞,在一個國家內部走向統一的進程中,兩種不同社會制度下進行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往來,是在兩岸敵對狀態尚未正式結束的特定歷史條件下産生和發展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兩岸交流和經貿往來,是加強兩岸人民聯繫,實現兩岸雙贏,增加兩岸互信,發展兩岸關係的一項戰略決策,也是祖國和平統一理論的具體運用和實踐。在“一國兩制”、“八項主張”和“四點意見”為核心的對臺政策中,充分肯定對臺交流在發展兩岸關係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416講話”,更是以“以人為本”思想的指導,集中論述了新時期推動兩岸各項交流和經貿往來,對於兩岸和平發展的特殊貢獻。在促進兩岸交流方面,強調“只要是對臺灣同胞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對促進兩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對維護臺海地區和平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對祖國和平統一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去做,並且一定努力做好。這是我們對廣大臺灣同胞的莊嚴承諾”的同時,強調“兩個認真”:“凡是涉及到臺灣同胞利益的事情都要認真對待,凡是向臺灣同胞作出的承諾都要認真履行”。即使在陳水扁當局對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一再設置障礙,干擾和破壞兩岸交流的情況下,大陸精心維護兩岸人民用心血換來的交流果實,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堅持不懈地推動和發展兩岸交流。

  海峽兩岸由對峙到交流、往來,是在中國共産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推動下實現的,是兩岸人民共同努力,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1987年來大陸的臺灣居民只有3萬多人次,1988年為45萬人次,1992年突破100萬人次,2000年超過300萬人次,2005年達到480萬人次,到去年底,“登陸”的臺灣同胞總數達到3680萬人次。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密切兩岸關係,增強了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增強了中華文化的凝聚力,這是實現兩岸統一的強大的情感支柱,是推動統一進程的原動力。同時,祖國大陸地大物博,山川秀麗,深深感染和吸引著臺灣同胞。通過兩岸交流,深入宣傳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政策,展示了大陸的經濟建設成就、綜合實力的增強、改革開放的新氣象,促進了臺灣人民對和平統一的認同和嚮往。

  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有利於臺灣的發展

  大力促進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是大陸的一貫主張,是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必然要求,符合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兩岸經濟互有優勢,客觀上存在著互補互利的內在聯繫,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有著深厚的基礎,也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

  27年來,大陸為推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不斷完善鼓勵和保護臺商投資的法制環境,積極營造優質的服務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一年多來,在原有基礎上,為了推動兩岸經貿交流,專門成立中央對臺經貿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安排兩岸經貿和臺商投資大陸事項;專門決定成立300億人民幣的資金,為臺商提供融資服務;專門成立國臺辦投訴協調機構,負責處理臺商投資大陸和兩岸經貿中發生的糾紛。在大陸的有力支援下,兩岸經貿迅速發展。截至2005年底,大陸累計批准臺商投資項目68000個,合同臺資金額890多億美元,臺商實際投資417億美元。兩岸間接貿易快速發展,截至2005年底,累計總額超過4900億美元。

  兩岸經貿交流,為臺灣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大陸成為臺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總額3200多億美元,超過臺灣外匯儲備。以2005年度為例,臺灣對大陸順差580多億美元,臺灣對外全部順差只有46億美元,可見對大陸的順差沖銷了臺灣對外貿易的530多億逆差,其中沖銷對日逆差是320億美元、對韓逆差是77億美元。目前,大陸是臺灣第一大出口市場,臺灣是大陸第四大貿易夥伴、第二大進口市場。兩岸貿易的相互依存度逐年提高,從1979年到2005年,臺灣對祖國大陸的出口依存度從0.13%提高到約40%,進口依存度從0.38%提高到約9%。兩岸經貿為臺灣社會提供了約100萬個工作崗位,這在公開失業率和隱性失業率居高不下情況下,大大減緩了失業的壓力。臺灣經濟增長率中有一半是在兩岸經貿中獲得的,2005年度臺灣經濟增長3.84%,其中有1.5至2個百分點是由兩岸經貿提供的。臺商投資大陸回報很大,由於許多企業贏利情況不公開,據不完全估計,臺商每年在大陸投資的凈利潤高達100億至200億美元。兩岸經濟關係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大陸的資源和市場已經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腹地。目前,大陸正在具體落實“6項建議”、“15項政策”,必將給臺灣經濟和臺灣社會帶來更大的好處。特別是開放大陸民眾赴臺旅遊,已經成為臺灣旅遊收入由佔GDP3.4提高到7%以上的唯一條件。 

  發展兩岸交流是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需要

  儘管兩岸經貿關係,在陳水扁和李登輝等人的干擾下,存在“單向、間接、不平衡”等問題,但是已經讓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看到了兩岸經貿給臺灣經濟帶來的好處,已經讓越來越多的臺灣工商界人士意識到利用大陸市場加快臺灣發展的重要性,已經讓越來越多的臺灣各界人士感覺到兩岸“三通”的重要性。兩岸交流正在出現“三個增加”:一是兩岸人員和各項交流增加,觀察27年來的增長曲線,基本是呈現出一路上升的趨勢。即使在2005年度已經較高水準的基礎上,如果臺灣方面能夠呼應大陸提出的“15項政策”,兩岸交流還會大的發展。二是臺灣投資大陸增加。目前處於1993年第一波投資大陸高潮以來的又一波高潮期,特點是投資項目多、高科技産業項目多、大型化項目多、投資地域多,此波投資高潮對臺灣經濟帶來的影響更大。三是“三通”的呼聲在增加,在兩岸人員和貨物來往中,完成“截彎取直工程”、取消不合理的“曲航”,已經成為兩岸同胞、尤其是工商界的共識,也成為臺灣經濟能否受益於兩岸經貿、能否利用大陸市場和資源加快發展的大問題。

  兩岸經貿和各項交流的阻力在陳水扁當局。兩岸關係之所以呈現政治冷經濟熱、官方冷民間熱的局面,兩岸關係之所以存在變數和不確定性,是由民進黨當局對兩岸關係的思路和手法決定的。陳水扁當局宣揚“一邊一國論”,聲稱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煽動對大陸的敵意,實質是在損害兩岸交流、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是用政治干擾經濟交流。在經濟上,一邊攻擊兩岸經貿是要“吞併臺灣經濟主體性”,全盤否定兩岸經貿對臺灣經濟的巨大貢獻,宣揚“三通”不是挽救臺灣經濟的靈丹妙藥,國共兩黨舉辦的兩岸經貿論壇是“包藏禍心的遮羞布、糖衣毒藥”;一邊笑納每年兩岸經貿帶來的高達580多億的順差,從大陸獲得的順差,超過臺灣當局每年的“中央財政總支出”,是每年財政赤字的7.5倍。陳水扁當局既要兩岸經貿的現有好處,又無視急需借助大陸市場和資源完成轉型、升級及發展的臺灣經濟面臨的困境,為兩岸經貿交流設置障礙,目有是為了製造“臺獨”的氣氛,隔絕兩岸人民的來往,疏遠兩岸人民的同胞情。

  在胡錦濤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確立的對臺工作新戰略中,推動兩岸經貿和各項交流是重要組成部分。“416講話”指出,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加快發展,求和平、促發展、謀合作是時代的潮流;和平發展理應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成為兩岸同胞共同為之奮鬥的目標;深化兩岸經貿合作,是關係到兩岸發展前途和人民利益的大事,是在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過去一年多來,在原有兩岸經貿和交流基礎上,大陸積極務實推動“15項政策”為主體的兩岸交流,面對臺灣全社會和各階層做工作,認真落實各項承諾,充分展現大陸推動兩岸交流的誠意和善意。可以説,以為民謀利為出發點,實現兩岸經濟共同發展繁榮;以直接通航為突破口,開創兩岸經濟關係正常發展的新局面;以提高技術水準和競爭力為重點,促進兩岸經濟關係持續健康發展;以加強交流溝通為途徑,廣泛凝聚兩岸促進互利合作的智慧和力量,真實反映了大陸在兩岸交流中的努力。

  在今天發展兩岸關係的關鍵時刻,努力構建和平穩定發展的兩岸關係,符合海峽兩岸現狀,是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要求,是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過去27年來兩岸交流的成就已經證明這一點,以後還將繼續證明這一點,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作者:劉紅

 
編輯:李艷波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