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1987,兩岸開放元年

  時間:2007-11-13 11:17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在海峽兩岸開啟交流大門20週年之際,我們將目光更多地投向1987年,這個兩岸開放交流元年。我們無法自抑地想要再去重溫在那一年前後發生的“大歷史”和“小故事”,以及穿梭其間的眾多改變歷史走向的“大人物”和反映歷史真實的“小人物”

    國民黨老兵的憤怒

 

1987年5月10日,臺灣“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舉著抗議標語,要求當局開放大陸探親。

    一群想家的老人自發地走上街頭,步履蹣跚的他們,挑戰的是仍在威權時代的國民黨當局,以及當局最敏感的大陸政策

     1987年5月6日,臺北,“國父紀念館”邊的人行道。一群抗議者,他們頭髮花白,上衣寫著“想家”兩字,舉著標語:“白髮娘,盼兒歸,紅粧守空幃”、“骨肉隔絕四十年”。他們向熙熙攘攘的路人發著一張張傳單,傳單上醒目地印著“抓我來當兵,送我回家去”。

    他們,淚流滿面。

    飄零

    那是一個極其敏感的年代。

    在臺灣,國民黨當局還沒有解除已經長達數十年的“戒嚴令”,還有施明德這樣的“政治犯”、“良心犯”被關押在距臺東18海裏的綠島改造。而這一群抗議者,來自一個叫“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的民間組織,他們是一群當年隨國民黨到臺的老兵。

    他們的組織並不嚴密,也沒有當年“黨外運動”相對明確的政治訴求和政治主見——在前一年9月,“黨外運動”已宣佈組建“民主進步黨”——他們只是一群想家的老人。

    然而,就是他們自發地站在了街頭,挑戰仍在威權時代的國民黨當局,挑戰當時最敏感的大陸政策,並最終促使同年11月,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蔣經國宣佈開放臺灣居民回大陸探親。

    這一年的國際社會,仍處在“冷戰”時代。儘管中美已在8年前建交,但西方社會對於“共産的”中國大陸,依舊在骨子裏保持著“對壘陣營”的敵意。而在臺灣,國民黨當局長期的“反共”教化和對改革開放以後大陸資訊的封鎖,也使得多數的臺灣民眾對祖國大陸了解寥寥無幾,甚至心存恐懼。

    從這樣的角度,我們或許更能體會當時那一群國民黨老兵的憤怒:在中國內戰的大歷史背景下,孤獨的他們無可避免地飄零到了那個同樣孤獨的島嶼;在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口號中,他們一度構築了很快就能回家的夢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發現回家的夢也越來越縹緲。於是,他們在這個島上重新結婚、生子,以為將就此終老。 

 
編輯:董潔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