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最有特色的民居當推“土樓”。
風格奇異的土樓民宅散佈在閩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閩西南的南靖、平和、華安、漳浦等地。其造型、裝飾和建造工藝世所罕見,土樓,俗稱“生土樓”。因其大多數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稱“客家土樓”。它是以生土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摻上細沙、石灰、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過反覆揉、舂、壓建造而成。樓頂覆以火燒瓦蓋,經久不損。土樓高可達四五層,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樓聚居。
這種以生土為墻的土木構架民宅,其造型在中國傳統民居的品類中,是花樣較多的一種。有圓、方、半圓、橢圓、交椅、五角、八卦、五鳳、桃形及不規則形等許多種類,又以圓、方、交椅形和五鳳樓最為常見。
方型樓,永定稱“四方樓”,南靖稱“四角樓”,其起源最早,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封閉、最堅固。這種土樓高約16米,可達5層,每層相隔約3米左右,墻壁下厚上薄,底層墻厚1米以上,越往高墻愈窄,頂層厚僅0.8米。樓房佔地面積可達上千平方米,5層樓總建築面積在3000平方米上下,每層樓有房間20多間,門廳各1間,整座樓共有房間100間左右。樓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均有樓梯通向上層。一座樓可居住二三十戶百口人以上。其代表有南靖梅林鄉璞山村的“和貴樓”,武平的“大夫第”,永定湖雷鄉下寨村的“馥馨樓”等。永定的“馥馨樓”,又稱“大樓廈”、“火燒樓”,始建於唐大歷四年(769年),已有1200多年曆史,樓內居民已傳至27代。永定古竹鄉的“五實樓”是方樓結構中的特殊類型,其走廊設計在夾墻之中,節省很多木料,有很強的隱蔽性。
圓型樓,又稱“圓樓”、“土圓樓”,永定客家人稱其為“寨”。環形圓柱狀的圓樓是福建土樓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永定、南靖、平和、上杭、華安均以此類土樓為主。相傳圓樓是1300多年前唐將軍陳元光平閩時,由軍事營寨發展而來的。圓樓外觀龐大巍峨,直徑達50~70米者比比皆是。閩西永定縣古竹鄉高北村的“承啟樓”圓寨,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3年),直徑73米,是由同圓心的大圓環和小圓環、三環相套而成的巨大古堡,每環之間以環井形天井間隔,外圈周長達229米,底層土墻厚達1.5米。最外環高4層,中環為2層,第3環為平房,中央圓心點上是一座八卦形的八角祖堂,全樓共有400個房間,總面積為5376平方米,曾住過80戶600多人。閩南平和縣蘆溪鄉蘆峰村的“平作厥寧”圓寨,樓體圓直徑達77米,為世界上已知的、仍住人的、最大直徑的圓土樓民宅。主樓高4層,約14.5米高,每層有77個開間,現仍住有77戶250余人,均為葉姓同宗一族。它始建於清康熙初年,工程前後歷時40年,最盛時住過700多人。普通圓樓佔地面積多在1000平方米以上。一般來説,永定圓樓多為3層、南靖圓樓常達4~5層。高約十二三米,每層房屋30間左右,梯道2~4條(依樓大小而定)。不少圓樓另建一座佔地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圓樓;作為祭祖和娛樂場所,風格別致;通常小圓樓也可住20多戶100口人。圓樓建築風格在土墻厚度上與方樓相近,不同的是樓內各層房間規格比方樓更為統一規範。圓樓還克服了方樓的一些缺點。如方樓四角屋光線暗、通風差、緊臨木樓梯、噪音大,而圓樓消滅了角間,構件尺寸統一,施工相對簡單,屋頂也更為簡化。其房間朝向與方樓相比,好壞差別不明顯,有利於宗族內部的分配。此外,用同樣周長圍成的圓形面積是方形面積的1.273倍,因此,圓樓比方樓有更大的內院空間。因無間角,對大木料的需要也相應減少,且抗風抗震防火的性能更高。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的華安縣沙建鄉寶山村的“昇平樓”,是閩南唯一的外墻全部用條石砌成的三層圓樓。也是單元式結構。因不忌風雨,出檐較小,狀似石磨。這座石圓樓是福建土圓樓族中的獨特支系,但其抗震性能猶不及土樓。
在南靖等地,還有一種叫“交椅樓”的生土樓,其建築形式與方形樓大致相同。但前排房稍低,為平房或2層樓,左右兩邊稍高,為2層或3層樓,酷似座椅的“扶手”,後排房最高,可達3層以上,宛如座椅的靠背,整座樓仿佛一把“交椅”,故俗稱“交椅樓”。其特點是土墻前低後高,陽光充足,空氣新鮮,冬暖夏涼。房間數達五六十間,居住15戶約六七十人。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南靖縣書洋鄉石橋村的“長源樓”是其代表。
在土樓建築中,圓樓和方樓通常是單獨起建的,但在一些地方由於歷史的原因也形成了圓樓與方樓結合的土樓群。南靖縣書洋鄉田螺坑黃氏家族,開基數百年來先後建有5個一體相聯的圓、方土樓組合。從空中俯看,一座方樓雄踞中央,四座圓樓圍繞四角。恍若一朵怒放的碩大梅花,點綴于綠野平疇之上,錯落有致,美不勝收。該樓群初建時僅為一座方樓,黃氏祖先取樓名為“和昌樓”,後因人丁漸旺,分別在方樓四週建起4座圓土樓,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拱衛著“和昌樓”,使之既似山寨,又如城堡,奪人心魄的宏大構思,令人俯仰皆嘆!此外,在永定古竹鄉高北村也有以圓樓為主,方、圓樓錯雜而築的土樓群。這種巧妙的構思,奇特的組合,令海內外的建築專家讚不絕口。
圓樓或方樓的底層均作廚房、飯廳,有的也作牛欄、豬圈。底樓對外絕不開窗。2層樓為放置穀物和農具的雜物間,對外也罕有開窗。3層以上為臥室。樓上樓下的房間及每一單間均一樣大,一般為10米2左右,顯得狹小,僅容一床一櫥一桌,反映出客家家族不重臥室而以廳為主要活動空間的習慣。大多土樓內的走廊為敞廊,大家共用,每個房間的門與窗都開向走廊。也有一些土樓內部以八卦式單元切割或從一樓到頂樓每一間均為獨立單元。各家人靠樓梯上下相連。永定湖坑鄉的“振成樓”,外圈以八卦形分成8組居室,每單元6間,每層48間,4層共192間。每單元防火牆相隔,有拱門相通,樓下各有一間浴室。
在閩西及閩西南客家居住區,還有一種與圓、方土樓造型風格迥異的土樓民宅,俗稱“五鳳樓”(南靖人稱“大屋廈”),這是一種府第式的土樓住宅。五鳳原為五方(東、西、南、北、中)配五色所引伸的五行意義。以五鳳名宅,表示四方與中央相應的寓意。它像古代中原的宮殿,也近似北京故宮的形式。突出中軸中心,在平面發展的基礎上,講究左右均衡對稱,前後高低有序,佈局方整有序。最普通的五鳳樓是三堂二橫式,也有三堂一橫、四橫、六橫等形式。一座三堂三橫式五鳳樓的建築內容包括:魚塘、側座、回屋、禾坪、下廳、中廳、後堂、兩廂橫屋幾大部分。在造型設計上,廳堂和天井的配置獨特,廳堂皆敞,面向天井且與天井相連,廳的邊沿便是天井邊沿,二者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有極巧妙的空間搭配與溝通協調的綜合功用。一座三堂二橫式五鳳樓,共有5個天井與9個廳堂。中軸線上有3個天井及3個廳堂,中軸線上一直就是天井與敞廳,可從大門一望到底,兩橫屋與中軸之間各有一天井,分別有小門廳、中廳、側門廳。樓內敞廊是回廊,將全樓各部分及每一房間串通。樓的中軸線上有3個天井,兩橫屋的天井,均可搭起地棚,遇有紅白禮儀活動,有寬闊餘地,十分方便。五鳳樓通常有房30間上下,另有廚房倉雜間若干,可住十余戶、百來人。大者有60余間房,可容200多人。五鳳樓重裝飾藝術,雕梁畫棟,十分精緻,是諸類土樓中最“豪華”的一種。其色彩造型之美,廣受行家稱道。五鳳樓的代表作有永定高陂鄉富嶺村的“大夫第”,湖坑鄉洪坑村的“福裕樓”,上洋村的“遺經樓”等。
土樓共有的特點是建造工期長,一般要花兩三年時間才能完工,較大者甚至要積數十年、幾代工匠的辛勞。所用木材須300~500立方米。因土墻下厚上窄,堅實牢固,“三防”(防風、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還能防火(三環土墻便是3道封火墻),特別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嘆服,幾乎所有土樓都曾經受過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驗,皆安然無恙。如建於西元1693年的永定湖坑鄉的“環極樓”,300年來經歷了數次地震,1918年農曆四月初六的大震,僅在其正門右上方3樓到4樓之間裂一條50公分寬的裂縫,由於圓樓墻結構下面厚1.2米,向上延伸時略向內斜,呈梯形狀,向心力強。70多年來竟神奇地自然彌合,現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寬的裂縫。永定“資歷”最深的“馥馨樓”,近年人們為免眾人從一大門出入之不便,另開一小門,請來石匠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用鋼鑿撬挖數日才開通,這種三合土墻的堅韌由此可見一斑。土樓建築的另一特色是結構極為規範,房間的規格大小一致。大多數土樓均只有一個大門供出入,樓內均有天井,可儲半年以上糧食,猶如一座堅固的城堡,易於防盜和防匪(舊時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壘築高大土墻以防不測)。由於墻壁較高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熱納涼,優點甚多。客家人建土樓時,將煙囪砌入土墻內,使廚房免受黑煙污染,十分潔凈。土樓的興建,也是舊時客家人篤信風水的表現。迷信説法,認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處有“凹煞”。建方樓時,他們以為其某個角會碰上“煞氣”,就在樓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當”字樣以避邪,或在樓角釘上繪有八卦、寫上字符的木板,用以“制煞”。圓樓無角,據説“煞氣”能滑走,所以為避“煞”,清代以後的土樓多為圓樓。總的看來,建土樓講求實效性是顯而易見的。
土樓不僅在建築風格上特色鮮明,大多數土樓的命名也寓意雋永、意味深長。永定土樓或以方位命名,如“東升樓”為坐東朝西,喻意旭日從東方升起;或以主人名字命名,如“振福樓”,乃蘇振福獨資興建;或為紀念先祖定名,如永定林福成的後代所建“慶福樓”、“福裕樓”、“振成樓”、“慶成樓”總不離“福”、“成”兩字;或以自然環境定名。如“望峰樓”因面朝筆架山峰而取名,“環興樓”則因三面環水,而本身造型又是環形大圓樓而得名;或為祝願祈祥定名,如“松竹樓”和“五十樓”,分別取“竹蒼松茂”和“五風十雨皆呈瑞”之意;或為勸勉後人定名,如“經訓樓”、“承啟樓”;或以創業者定名,如“福僑樓”,為江氏華僑所建,意為華僑福宅,“群興樓”因眾人集資興建,並寓群居興旺發達之意;或以褒貶雙關定名,“如升樓”,坐東朝西,喻如日之升,其後代又戲稱其小如米升。
土樓作為福建客家人引為自豪的建築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寶。同時又揉進了人文因素,堪稱“天、地、人”三方結合的縮影。數十戶、幾百人同往一樓,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處的家族傳統。因此,一部土樓史,便是一部鄉村家族史。土樓的子孫往往無須族譜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築成高大的樓堡,化平凡為神奇,又體現了客家人征服自然過程中匠心獨運的創造。
本世紀60年代後,傳統的土樓已基本歇建,如今在閩西和閩南保存有數百座形態各異的土樓,其中永定縣和南靖縣的數量最多,各有100多座大小土樓。在永定,土樓麇集于湖坑、古竹等少數鄉鎮,僅湖坑鄉就有54座;在南靖則以書洋、梅林等鄉為多。絕大多數土樓保留完好並依然住人。與一般民居錯雜共存,使龐然土樓猶如鶴立雞群,格外引人注目。永定縣古竹鄉高北村的“承啟樓”頻繁在影視中亮相,還載入《中國名勝辭典》,成為中國《民居》郵票組票之一。它以獨特的圓樓造型標本,使“永定土樓”的名聲不脛而走,成了福建客家土樓的代名詞。
(來源:新華網)
編輯:曉亮 |